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在馮國璋順利當了大總統以後,總理段祺瑞的心情卻更加的愉悅,他不僅順利的安排部署參加一戰,還安插了許多的自己人進入了重要的崗位,在發展皖系力量的路上埋頭耕耘。

段祺瑞這個人就是特別的重義氣,任人唯親,認準一個人就會大力的培養,哪怕影響別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這是他的優點也是致命的缺陷,因為這樣做會培養出一批死忠,也會樹立很多的死敵。

這時候的北洋政府在馮國璋和段祺瑞的配合下還屬於蜜月期,全國的軍閥表面上看還是一家人。但孫文先生為了維護臨時約法,讓北洋政府按規矩辦事,組建護法討逆軍對北洋政府開戰。

對於要不要打內戰的問題,其實馮國璋是比較猶豫的,他不想同室操戈,想和平談判,但段祺瑞則很強硬,認為如果不狠狠的打擊南方革命黨,會讓國內的其他勢力效仿,到時候就會越來越亂。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就這樣在段祺瑞的安排下,大軍南下同革命勢力開戰,前線部隊直係軍閥吳佩孚一馬當先,屢戰屢勝無往不利,這讓段祺瑞非常的開心,也堅定了他武力統一全國的信念,但他寄予重要希望的吳佩孚卻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卻公然抗令,命令部隊原地休息,還自作主張和南方議和。

這讓段祺瑞暴跳如雷,明明很容易就可以勝利,吳佩孚卻要人為增加難度,這是公然的挑釁和打臉,是完全的不把段祺瑞放在眼裡,那吳佩孚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其實這主要怪段祺瑞太心急,吃相太難看。在吳佩孚率領士兵在前線英勇奮戰,攻克了湖南以後,段祺瑞卻把湖南督軍的位置給了自家人皖系軍閥張敬堯。這讓吳佩孚怎麼想,我在前線冒死血戰,你們的人在家裡躺著收果實?

而且段祺瑞在之前的官員任命上就因安排了大量的自己人引發了其他軍閥的不滿,尤其是直系勢力,這次安排張敬堯做湖南督軍算是徹底點燃了直系勢力心中的怒火,於是吳佩孚就被安排上了。

在戰場上打你死我活不可開交之時,吳佩孚卻說要養病就讓士兵停下來了,他的上司曹錕也致電北洋政府要發放軍餉,在兩人的配合下,一時間讓段祺瑞也有些無法招架。

但段祺瑞很快有了應對的辦法,雖然他恨不得把這二人就地正法,但還是以戰局為重,想出了一個分化兩人的辦法,不僅給吳佩孚升職,還給了他一個孚威將軍的稱號,希望吳佩孚可以滿足。那當時吳佩孚公然抗令的底氣從何而來?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第一、因為他的戰功。在段祺瑞要對南方用兵的時候,就賭上了自己的聲譽,本來武力內戰就充滿了爭議,如果戰場上再失利的話,段祺瑞的總理位置就不保了。

而吳佩孚也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敢居功自傲,因為他打了勝仗,而且能保持戰場的優勢,如果段祺瑞對他不滿意,完全可以換人,但換人引發的後果是段祺瑞不想承擔的。

第二、他呼籲的是和平。在這一點上,吳佩孚做的很好,雖然湖南督軍沒給他做,他也沒有和段祺瑞表達任何的不滿,而是把這種不滿化為了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向公眾展現了一個愛國將領的形象。

這樣一來,極大的拔高了吳佩孚的公眾形象,本來輿論就對內戰有不同的聲音,而且是主和派佔據了上風,自從清末起,神州大地就飽受戰火摧殘,現在好不容易建立了共和國家,人們都想過和平的日子。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吳佩孚這一招直插段祺瑞軟肋,段祺瑞想速戰速決,用勝利來平息輿論,但段祺瑞太貪心,想免費驅使吳佩孚幹活,只讓拼命,不給獎勵。

既然段祺瑞不給,那吳佩孚就只能自己來索取了,立馬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和南方將領共同簽署聯名協議向北洋政府呼籲和平。

這讓吳佩孚迅速積累了很高的名望,在人民的心中也有了高大的地位,而段祺瑞也不能因此怪罪他,因為呼籲和平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的一邊。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第三、他是直系勢力。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有兵才是王道,大家都是北洋軍閥,憑啥你命令我,如果在利益分割上談不攏,就戰場上見。

在他準備抗令的時候,曹錕等人就在密謀和皖系軍閥開戰,而段祺瑞雖然是北洋元老,但並不能指揮所有的北洋軍閥,在有利益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在分配不均的時候大打出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是因為背後有直系勢力的支持,吳佩孚才敢公然抗令,最壞的結果就是撤職查辦,如果這樣也只能拿起武器反抗了,反正雙方都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所以吳佩孚的戰場抗令是有原因有底氣的,他可不是莽夫意氣用事,這要換做其他人,段祺瑞早把他安排的明明白白。但形勢比人強,吳佩孚在最關鍵的時刻做了最巧妙的選擇,段祺瑞也只能忍著憤怒獎賞他了。

吳佩孚戰場抗令,公然反對段祺瑞安排,為何還被段祺瑞升職表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