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綠色金融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幾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日漸加強,這種將生態環境的保護、環境汙染的治理納入金融決策範疇的投資方式,受到國內外的歡迎。

ESG在近些年來,更是成為英國、瑞典等發達國家投資中必定會涉及的話題。所謂ESG,是環境、社會、治理的簡稱。它是責任投資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投資決策中考量標的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表現。

由於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作為有效解決方式的綠色金融和責任投資,逐漸受到政府重視。現在除了已有的綠色債券外,向綠色保險、綠色票據等業務都在蓬勃發展。

在近日的綠色媒體工作坊中,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就向媒體介紹了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

發展欣欣向榮

早在2007年,我國的綠色金融就開始萌芽,期間出現小規模的綠色信貸,並開展了社會汙染責任險的試點。

綠色信貸全面推行是在2015年左右,這時綠色金融被寫進了《國務院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之中。2016年綠色金融更是作為十三五發展的重點目標之一,被上升到了國家戰略。

目前,我國綠色信貸穩步推進、綠色股票初具規模、碳交易市場逐步啟動,這讓我們看到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欣欣向榮。

在國家的支持下,地方綠色金融同樣推行地如火如荼。

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在浙江、廣東、江西、貴州、新疆五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探索金融服務區域經濟向綠色轉型的路徑。

這些地區採用“綠色專營事業部+綠色基金+配套組織”的模式,通過專項的投資,發展綠色金融。截至到目前,改革創新試驗已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都小有成就。

以綠色信貸發展最為良好的浙江湖州為例。湖州設立了綠色金融專營支行12個,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湖州銀監分局更是為此設立綠色銀行監管政策。目前湖州綠色信貸規模已經達到755億元。

浙江省湖州金融辦公室主任錢洪文介紹,他們結合國際經驗、國內相關標準和產業政策,通過38個指標,來認定評價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並進行分級。對於小微企業,他們更是引入綠色信用分進行補充評價,並以此進行投資決策。

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浙江省湖州金融辦公室主任錢洪文

這些行為帶來的環境效益也是極為明顯的。以湖州的特色產業童裝業為例,經過綠色信貸的投資,其供水供熱、汙水處理能力大幅改善。

據統計,通過提供統一的供能供熱、汙水處理等服務,童裝業每年減排汙水100萬噸,減少COD排放180噸,減少氨氮排放30噸,節電1300萬千瓦時,節煤1.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7噸,減少煙塵排放12.6噸。

可見,綠色金融對環境改善的作用不言自明。

“自上而下”的隱患

不過王遙提到,儘管綠色金融蓬勃發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在國際合作之中,有關何為“綠色”,其實在中國和外國之間存在著理念上的不同。

就煤化工產業而言,國外是不會將其相關產業列入“綠色”的範疇中的。但是在我國,由於產業發展現狀和需求,對於可以減少煤化工汙染排放的項目,我們仍然會將其列為綠色金融的考察範疇。

這和自身的國情有關,儘管在和國外的討論中會存在分歧,不過還是屬於小問題。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很多投資機構來講,他們依舊沒有意識到新時期綠色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投資上依舊畏首畏尾。

王遙介紹道,目前在國外,ESG已經成為投資機構必不可少的考慮標準之一。而在我國很多證券、基金都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新的綠色金融的項目出來以後,很多機構都是先拿出少量資金試水,或是等國外資本出成果之後,再進行考慮是否投資。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往往做不成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只能看著螃蟹進入別人盤中。

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這和我國推廣綠色金融過程,屬於“自上而下”模式有關。

以英國為例,不同於我國,英國綠色金融是通過“自下而上”發展的。即由企業發現綠色項目的重要性和機遇,倒逼政府推行支持綠色金融的政策,這種模式下,企業的積極性往往很高。

而在我國恰恰相反,是政府出臺利好政策後,投資機構再跟進,的確遠不如國外投資機構熱情高漲。

另外,目前我國的企業綠色信息披露仍不完善,這導致很多綠色信息不能成為投資機構進行決策的標準之一。


信息公開和企業增信

在生態資本論看來,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有兩個關鍵,就是讓信息公開和為企業增信。

投資機構都是逐利的。對於他們來說,投資目標的信息的不確定,以及對其的不信任,是投資機構不敢吃螃蟹的最重要原因。

儘管國內已經有機構著手企業綠色信息的收集、研究、披露,但是目前仍沒有實現標準化。如果這種平臺可以成為投資機構的決策助手,並逐漸規範化、流行化,建立完整的綠色投資決策框架,相信投資機構對於綠色的信任會更上一層樓。

而關於增信的問題,在政府方面,要建立綠色信貸的貼息制度和擔保制度,通過財政資金槓桿,放大對企業綠色項目的熱情;企業方面,要地方綠色民營企業進行聯合,通過政府增信、第三方增信或其他創新型增信方式,聯合發行綠色企業債券等。

上靠國家大力扶持,下讓企業相互配合,通過這種方式增強投資機構信心,可以實現長期、有效地發展。

綠色金融持續發展,兩個關鍵讓投資機構敢於“吃螃蟹”

同時,積極推進綠色保險工作,比如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重中之重的任務——開展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的普及。以綠色保險增信綠色信貸,採用風險分擔補償機制,通過綠色信貸保證保險,協助解決“貸款貴、貸款難”問題,用保險促信貸的方式發展綠色金融。


(本文在生態資本論和中國生態資本網同步更新,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微信公號轉載請註明來源:生態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