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strong>經穴中有不少同名穴,如足少陽膽經有頭臨泣和足臨泣,頭竅陰和足竅陰;足陽明胃經有足三里、上巨虛(巨虛上廉)、下巨虛(巨虛下廉),而手陽明大腸經則有手三里、上廉、下廉。這些命名基本相同的穴位,其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繫。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strong>穴位的發展,早期只是依照病痛的局部找壓痛、淤血等異常反應處進行針灸,這就是“以痛為輸”和“取血者”的取穴法,後來到了“氣穴所發,各有處、名”的階段把針灸點既定了位置,又定了名稱。從名稱上可反映出古人是怎樣認識這些穴位的,還可分析出這一穴與另一穴之間的一些關係。同名穴,可說是反映這種聯繫最為典型的一些穴。全身三百六十多個經穴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其間我們要分析哪些穴在先,哪些穴在後,從而探究經穴的發展過程,以便更好地掌握經穴的治療特點。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頭部和足部都有臨泣穴、竅陰穴,這些上下相距很遠的穴位,為何命名相同呢?從命名來分析,頭臨泣穴是先於足臨泣穴。“臨泣”的命名意思是指居高臨下在眼(淚)的上方,相對於眼(淚)下方的“承泣”穴而命名。承泣,是承接眼淚的意思,與眼最接近;而臨泣則遠在眼正中直上入髮際五分。看來,承泣之名又在臨泣之前,而足臨泣則在頭臨泣之後。“泣”指眼淚,三穴都是因其能治療目疾而得名。說明與眼有關的穴非僅是眼區穴,還有頭上方的穴及足部的穴,從近到遠構成了治療上的聯繫。

竅陰穴與臨泣穴相仿,也是先有頭穴隨後是足穴。因為“竅陰”之名,即指其位置在耳目孔竅的後面(陰)。《韓非子·喻老》說:“空(孔)竅者,神明之戶牖也。”<strong>竅,是指五官七竅,主要指耳目。頭竅陰穴能治頭部五官病症容易理解,足竅陰穴也能治頭部五官病症就是出於由近及遠的治療聯繫。這種“病在頭者取之足”的經絡聯繫規律,從同名穴也可以得到說明。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strong>頭一足臨泣,頭一足竅陰,表明頭足之間的同名相應關係,但不能把它只看成是上下兩點的相應,而應是兩點之間成線的聯繫。如《針灸甲乙經》載:“天牖中腫,淫濼,脛酸,頭眩,枕骨、頷、腮腫,目澀,身痺,灑淅振寒,季脅支滿,寒熱,脅、腰腹、膝外廉痛——臨泣主之。”按其所主病症的部位高下可排列如下:

頭一目—頷一腮一枕一一天牖中—身—脅—季脅—腰腹—脛—膝外廉

這裡從“天牖”至“膝外廉”的經過部位即足少陽經部位,其經脈所過部的病症為其下部穴所主治。《針灸甲乙經》又載:“頭痛如錐刺之……喉痺,舌卷,口乾……耳聾鳴——竅陰主之。”也是說明,頭、喉、舌、口、耳這些部位和器官的病症均可取用其下端穴施治。

<strong>足臨泣、足竅陰,同屬於五輸穴。後來因其在理論和臨床應用上的重要,以至忽略了原先的頭部同名穴。穴位的發現是從近部取穴開始,由近取發展到遠取,才符合認識的規律。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足陽明經上的足三里,早期只稱“三里”。《素問·針解》篇說:“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其命名意義是明白的。而上、下巨虛(原稱“巨虛上、下廉”),依次在其下方各相距3寸。所謂“巨虛”,意指脛、腓骨之間有大的空虛處。《素問·針解》篇說:“巨虛者,蹻足衍獨陷也。”《太素》卷十一楊上善注:“三里以下三寸之下,上下(虛)處,上際為上廉,下際為下廉。以在骨外側故名為廉,足陽明脈行此虛中,大腸之氣在上廉中與陽明合,小腸之氣在下廉中與陽明合。”此<strong>指足三里為胃合,上巨虛為大腸合,下巨虛為小腸合,同屬於足陽明經。自《靈樞·本輸》和《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論述六府各合穴之後,這種足陽明與胃腸的特殊聯繫得到了歷代針灸家的確認。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由於足陽明經上胃腸三穴的啟示,進而在手陽明經上也定出與之相對應的三穴:手三里、上廉、下廉。因為前臂較小腿為短,故其距離寸數有所縮減:手三里為曲池下2寸,以下的上廉、下廉各相隔1寸。三穴的治療作用,據記載也與足陽明三穴相類似。《針灸甲乙經》載:手三里主“腸痛時寒”;上廉,主“小便黃,腸鳴相逐”;下廉,主“溺黃”。這些關於腸府的主治症,可說是對原有經脈主病內容的擴充。在《靈樞·經脈》中,手三陽經是未載腑證的。手陽明三穴是由足陽明三穴相對應而來,臨床上有時上下並用,如《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有時甚至相互混合,如《類經圖翼》於上廉、下廉後均注說:“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巨虛上(或“下”)廉治同。”實則《素問·水熱穴論》主瀉胃中之熱的是指足陽明經穴。<strong>對於胃腸病的治療作用應首推足陽明三穴,而手陽明三穴雖有上下對應的類似作用,但終不能相提並論加以等同。臨床上的應用情況正說明了這點。由足陽明三穴擴充出手陽明三穴,是出於對上下肢對應關係的認識。這種關係也可說是手足同名經相合。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strong>各背俞穴的由來同樣有先有後。最早的是大杼、五臟俞和膈俞,見於《靈樞·背腧》篇;隨後是六腑背俞,見於《素問·氣府論》;其他背俞穴又在此後。如氣海俞始見於華佗取背俞法,關元俞的明確記載,始見於宋代的《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兩穴一在第十五椎下兩旁各1.5寸,一在第十七椎下兩旁各1.5寸。氣海俞,治腰痛、痔疾、瀉血;關元俞,治腰痛、洩痢、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這兩穴的得名,顯然是從腹部任脈的氣海、關元而來。氣海在臍下1.5寸,關元在臍下3寸,前後兩相對應,從而定出氣海俞和關元俞,在治療上同主下焦諸症。

穴位的由少到多,後出的穴位有的是受早先穴位的啟示而來。從同名穴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對穴位的認識不斷髮展。由頭部聯繫到足部,由下肢聯繫到上肢,由腹部聯繫到背部,認識到穴位的治療作用有頭足相應、上下肢相應、腹背前後相應等規律。從相互聯繫來看穴位的治療作用,這正是經絡學說的重要觀點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上述同名穴之外,還有手、足五里,腰、膝陽關,腹、足通谷,意義又有不同。手五里和足五里,是因其鄰近動脈而得名。膝部外側有足少陽經的陽關穴,是與膝內側的膝關穴相對而言,後來據《素問》王冰注,於腰部十六椎下又增一陽關穴。腰部“陽關”是從督脈陽氣通行之關而得名,與膝陽關似無直接關係。王冰註文原未載主治,後人將《針灸甲乙經》膝陽關的主治套入,說腰陽關“主膝外不可屈伸…”(見《針灸大成》),顯然與實際不合。腹部足少陰和足部足太陽各有“通谷”一穴,從治療作用看,兩穴缺少聯繫,疑腹部通谷之“谷”字應是飲食水谷(穀)之“穀”,而非山谷之“谷”(兩字古代也偶有通用)。腹通谷,治“食飲善嘔,不能言”,以胃腸病症為主,其上方為“幽門”穴,指與胃下口相關,蓋因本穴能通調水谷,故名為“通谷”。而足通谷為足太陽滎穴,有清頭目和洩熱作用,主治足太陽經證,其名與陷谷、然谷等相類。後世針灸書對兩穴的主治症常互相混淆,如《針灸大成》於足通谷後載有“留飲、胸滿,食不化,失矢”語句,系摘自《千金方》《外臺秘要》,原應屬於腹通谷,“失矢”則為“失欠”之誤。

同名穴是穴雖異而名相同,名同,一般在部位和治療作用上有其共同點,而此兩穴卻不能從這方面得到解釋,可能<strong>兩穴本來就是穴位異而名亦不同,並不是真正的同名穴。

為什麼有同名穴?相互之間有何聯繫?
<strong>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