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吹響改革出發的號角

回顧即將過去的2018年,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行軍、排頭兵、領頭雁,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故事。隨著智能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不斷湧現,中國園區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成為轉方式、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2018年裡,改革是這一年中國園區轉型力量的底色,它塑造了園區輝煌的過去,也吹響了它再出發的號角。


產業園吹響改革出發的號角


<strong>晉級國家隊

2月28日,國務院新批覆荊州、黃石大冶湖、潛江、湛江、茂名、楚雄、淮南、榮昌、永川、九江共青城、宜春豐城、懷化等12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使得國家級高新區陣營擴大到到168家。

上半年國家高新區經濟的整體特徵,相應的數據支撐是:今年1-5月,156個(不包括新晉者)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12.35萬億元,同比增長8.13%;新動能不斷成長,推動國家高新區走向高質、高效。此外,放管服改革釋放了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活力,今年1-5月,擴容前的156家國家高新區新註冊企業13.6萬家,同比增長25.3%。

<strong>改革生動力

國家級高新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理應站在國家和社會的改革潮頭。人們還記得,30年前,中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東湖高新區誕生;如今,最新發布的《中國光谷203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綱要》又成為全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首個發佈的面向2035的創新驅動發展綱要。

是改革激發的內生動力,讓光谷實現了“從概念到現實,從白紙到畫卷,最終因光纖光纜產量世界第一而聞名全球”的跨越,成就了一個傳奇。回顧30年國家高新區發展史,歷數其先行先試的一次次創舉,可以看到,正是以改革精神破解時代命題的魄力和智慧,才得以在挑戰中積蓄擁抱未來的嶄新力量。

<strong>深耕主戰場

一提到中國的高科技園區,很多人會想那個被譽為“中國硅谷”的地方,承載著高科技公司的孵化夢,比如李彥宏的百度,李開復的夢工場,雷軍的小米都是在這裡出生併成長起來的。

他們的成長壯大,無一不是心無旁騖,深耕“主戰場”的結果。對園區來說,深耕“主戰場”,既是對歷史的交代,也是做大做強的捷徑。

<strong>尋找“新引擎”計劃

“機器人替代”行動是中國園區尋找“新引擎”計劃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後者努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園區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再次騰飛。

把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這是中國園區長久以來的堅守。方向正確,自然事半功倍,如今國內園區智能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不斷湧現,已成為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新經濟形態正在國家高新區蓬勃發展,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加快形成。

產業園吹響改革出發的號角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深圳科技園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