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伊川万安山范仲淹墓

范仲淹,我国古代儒家道统的典范。他上为朝廷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上忠君,下孝亲;还能领兵打仗,抵御外侮。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评价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名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受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忠臣而已。”

范仲淹籍贯苏州,如今苏州天平山麓仍埋葬着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及兄弟等几代人。前几年去天平山庄旅游,在范氏祖陵寻找范仲淹墓,找了两遍都没有看到。后来得知,范仲淹墓葬在洛阳伊川彭婆镇万安山麓。这次到了洛阳,一定要去瞻仰这位先贤之墓。

6月6日在龙门香山瞻仰过白居易墓,即驱车来到伊川万安山。汽车驶近时,发现墓区的地形前低后高,视野十分开阔,背靠万安山,面临曲水河,恰是一方风水宝地。现在墓前三四百米横贯一条郑卢高速公路。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这张照片可见范园后面的万安山

范仲淹63岁时赴颍州上任,行至徐州,不幸病逝。其祖茔在苏州,为何要舍近求远葬到河南伊川来呢?这就要讲到范仲淹幼年的身世。范仲淹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投宋。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范墉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秘书)。范墉在吴县(今苏州)老家有妻室,但不知何故,原配夫人并未随他到徐州赴任。范墉到了徐州,纳一妾谢氏。次年八月二日生下范仲淹。范仲淹2岁时,父亲不幸病故。为了生存,谢氏带着儿子改嫁山东长山县朱文翰。范仲淹幼年在长山县醴泉寺读书,非常勤奋,常常彻夜不眠,等到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后来到商丘应天书院就读,生活更加艰苦。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凉凝固后,划成四块,再掐一点野菜,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划粥断齑”的典故。经过多年苦读,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安徽广德当了一名九品小官,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同时,他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族人的拒绝。无奈之下,范仲淹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求”的承诺,族人才允许了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母亲去世后,按旧时族规,改嫁过的女人不得归葬祖茔,范仲淹只得将母亲灵柩暂厝徐州。想到母亲辛劳一生,死后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为此大病一场。宰相王延龄前来探望,得知详情后说,真宗皇帝曾看中一块地,但后来找到了风水更好的地方,这块地不用了,看能否将这块地恩赐于你。真宗皇帝看到王延龄的奏章后,有感于范仲淹的孝心,就将伊川万安山那块地赐予范仲淹,范仲淹遂将母亲迁葬于此。等到范仲淹去世时,他留下遗言,决定归葬万安山陪伴母亲。后来,范仲淹的几个儿子去世后,也葬于此,后人便将此地称为“范园”。

到达范园,前面是一方水泥停车场,并无游客车辆。停车场北面是一尊范仲淹的汉白玉雕像。雕像通体洁白,身穿朝服,手握书卷,面容慈祥,双眼炯炯有神,凝视前方。有介绍说,范仲淹雕像立于2002年,是伊川县企业家范振国先生出资20多万元雕琢的。范振国是范仲淹后裔,有先祖遗风。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雕像

雕像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墓”,公布时间是2006年。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文物保护碑

范仲淹雕像后面是一条河流,河上架有桥梁,过桥便是范园大门。一座单檐歇山式青砖门楼,虽不甚高大,却也古色古香,典雅庄重。门前立有一对石狮,门旁贴着一副红纸对联“仁宗称贤,康熙称圣;将相尊师,万世留名”。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曲水河上的桥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过桥便是范园大门

大门前坐着一位老人,贺铁虎上前购门票,老人说:“每位30元。”铁虎问:“60岁以上有优惠吗?”大概老头没有听清铁虎的问话,又重复了一遍。我知道这里平时游客很少,维持下去很困难的。便跟铁虎说:“给全票吧。”铁虎付了钱,问老人:“你是这里村上人吗?”老人指着墙上的红纸说:“我姓范,上面有我的名字。”“那你是范仲淹后代?”我脱口而出,不禁有些肃然起敬。老人说:“我不是范仲淹的后代。范仲淹当年归葬万安山时,到苏州找范姓来此守墓,我家祖宗是抓阉来的,繁衍至今已有三四千人了。”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守墓老人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公示名单

走进范园大门,里面是个古木森森的院了,中间建有一座四柱三门石坊,是范园的神道坊,坊额刻着“高山仰止”四字。“高山仰止”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崇高品格的感叹,用在范园亦恰当不过。石坊后面石阶上,横列一排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从古到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为政者的人生格言。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园神道坊

走过古老的石坊,神道两侧立有石马、石羊、石像,虽然那些石雕体量不大,且有些残损,仍然可见古人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之情。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神道石刻

神道不长,尽头是一座硬山式青砖门楼,门楼里面即范公祠。范公祠门前有一块石碑,上刻《重建范文正公祠记事碑》,碑文中写到:万安山麓,伊水之滨是为范园。……范公故后赐葬于此,原建有祠堂,供后人祀奉,后世帝王君主也多有褒奖,仁人志士不远万里来瞻其墓,吊其志者络绎不绝。然而范公祠于1994年1月20日不幸被火,古建一朝荡然。……适逢范文正公卅世孙忠宣房后人、香港著名文化教育工作者范止安先生于2001年5月莅临伊川出席他捐资兴建的“景范第二十六希望小学”落成典礼,瞻拜先祖陵墓后,县领导及范氏宗人倡议重建范公祠计划,止安先生慨然确认全资助建……,于2002年1月1日破土,当年3月31日竣工,8月22日落成庆典。建成祠屋三楹,耳房两间,宏伟高敞,朱梁彩栋,甚为壮观……。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公祠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公祠前的古碑

走进祠堂,正面是一尊范仲淹金身雕像,梁上高悬光绪帝御赐匾额“以道自任”,两侧是“忧国乐民”和“心存天下”两块匾额。后壁挂有两块木板,上刻文字。其中一块木板上刻的是毛泽东手书范仲淹词《苏幕遮·怀旧》,该词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构词巧妙之处在于阔远之境,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壮丽。它一方面显示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之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废。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雕像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毛泽东书范仲淹词《苏幕遮》

另一块板上刻的是香港范止安先生抄录的一首诗,诗的开头写:范公祠落成志禧,恭录先祖仲淹公(谥文正)千古不朽之《瀑布》诗: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这首诗名为写瀑,实为咏志,表明范仲淹自幼养成了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不屈性格。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香港范止安先生书范仲淹诗《瀑布》

东西山墙各挂着六块木屏,木屏上写有文章。一边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另一边是范仲淹所作《政在顺民心赋》。原来对《岳阳楼记》比较熟悉,对《政在顺民心赋》却并不知晓。读过这篇赋后,觉得文如其人,通篇叙述为政者须以顺民心为宗旨的道理。不妨抄录如下:

王者广育黔首/诞布皇明/阐帮政而攸叙/顺民心而和平/振穷恤贫/必俯从于众望/发号施令/实允协于群情/昔管子以祖述大猷/发挥明主/垂教之言斯著/为政之方可睹/以谓逆其民而理者/虽令不从/顺以民而化焉/其德乃普/是以究其所病/察其所宣/礼应时而沿袭/教随俗以彰施/欲求广乎所及也/必在乎俯而就之/彼患困穷/我则跻之于富庶/彼患苛虐/我则抚之以仁慈/于以见百姓为心/万邦惟庆/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夫不遂其性/所以感其和气/所以谓之善政/故得上下欣合/莫间不协之谋/遐迩悦随/每睹易从之命/岂不以政者为民而设/民者惟政是平/违之则事悖/顺之则教兴/乃古今之必重/实圣贤之所能/亦犹梓匠任材/因曲直而制作/化工造物/随大小而陶蒸/是以布政从民者/黎元克信/驱民从政者/群心不徇/思柔远而能迩/必去逆而效顺/举刑罚罪/因众弃而方行/列爵养贤/由金谐而后进/懿夫施此彝伦/恰彼生民/在上者弗私其欲/居下者孰敢不遵/务材训农/皆因民之所利/布德行惠/常舍已以从人/今我后稽古省方/顺时察俗/上克承于天道/下弗违于民欲/有以见善与物之咸亨/实无幽而不独。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政在顺民心赋》

走出范公祠,见两侧立有数块古碑,碑上均有青砖碑楼庇护。其中一座碑楼上镶有砖雕“中华民国五年三月”,当是重立的时间。下面还有一行砖雕文字“达不离道”。石碑外面罩着大玻璃,为的是保护文物。此碑名为“范仲淹神道碑”,由欧阳修撰文,北宋书法家王洙丹书,碑额由宋仁宗亲篆“褒贤之碑”四字,故又称“褒贤之碑”。该碑碑额、碑身为一块石料所制,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米。碑文隶书30行,满行72字,尚存1511字。据后人评价,欧阳修写的这篇碑文,叙事简要,词语精炼,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而王洙的隶书作品,时至今日也弥足珍贵。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墓神道碑

范公祠后面是范仲淹墓,一座砖砌圆形墓冢,墓前立有墓碑,碑文为“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看碑上落款,该碑为清雍正五年所立。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的右后方是其母亲的墓,墓碑刻“宋范文正公之母秦国太夫人墓”;范仲淹墓左后方是其长子范纯佑的墓,墓碑刻“宋范文正公之长子临簿公之墓”。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母亲墓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长子范纯佑墓

范仲淹墓旁另有一块新碑,上刻台湾省范仲淹二十八代孙范光陵先生题写的一首诗并跋,诗为四句:

文正公前拜,先忧后乐风。

两岸团圆日,家祭先禀公。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台湾范光陵先生拜谒范墓诗碑

从范园前大门到墓地属于范园前域;后域距前域约700米,为范仲淹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古代墓葬的排列,一般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园则为范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其余儿子及孙辈远远在后,俗称“扯儿背孙”,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葬制。因后域距前域相距较远,故没有前去瞻仰。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范仲淹长眠洛阳万安山,守墓人竟来自苏州城/郑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