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伊川萬安山范仲淹墓

范仲淹,我國古代儒家道統的典範。他上為朝廷分憂,下為百姓解難;上忠君,下孝親;還能領兵打仗,抵禦外侮。金、元時期著名文學家元好問評價說:“范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名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受器,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非但為一忠臣而已。”

范仲淹籍貫蘇州,如今蘇州天平山麓仍埋葬著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及兄弟等幾代人。前幾年去天平山莊旅遊,在範氏祖陵尋找范仲淹墓,找了兩遍都沒有看到。後來得知,范仲淹墓葬在洛陽伊川彭婆鎮萬安山麓。這次到了洛陽,一定要去瞻仰這位先賢之墓。

6月6日在龍門香山瞻仰過白居易墓,即驅車來到伊川萬安山。汽車駛近時,發現墓區的地形前低後高,視野十分開闊,背靠萬安山,面臨曲水河,恰是一方風水寶地。現在墓前三四百米橫貫一條鄭盧高速公路。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這張照片可見範園後面的萬安山

范仲淹63歲時赴潁州上任,行至徐州,不幸病逝。其祖塋在蘇州,為何要捨近求遠葬到河南伊川來呢?這就要講到范仲淹幼年的身世。范仲淹出身官宦之家,父親範墉,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投宋。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範墉赴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秘書)。範墉在吳縣(今蘇州)老家有妻室,但不知何故,原配夫人並未隨他到徐州赴任。範墉到了徐州,納一妾謝氏。次年八月二日生下范仲淹。范仲淹2歲時,父親不幸病故。為了生存,謝氏帶著兒子改嫁山東長山縣朱文翰。范仲淹幼年在長山縣醴泉寺讀書,非常勤奮,常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後來到商丘應天書院就讀,生活更加艱苦。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劃成四塊,再掐一點野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齏”的典故。經過多年苦讀,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被派到安徽廣德當了一名九品小官,范仲淹就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同時,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範氏家族,但遭到族人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作出“只求複姓,別無他求”的承諾,族人才允許了恢復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母親去世後,按舊時族規,改嫁過的女人不得歸葬祖塋,范仲淹只得將母親靈柩暫厝徐州。想到母親辛勞一生,死後連個安身之地都沒有,為此大病一場。宰相王延齡前來探望,得知詳情後說,真宗皇帝曾看中一塊地,但後來找到了風水更好的地方,這塊地不用了,看能否將這塊地恩賜於你。真宗皇帝看到王延齡的奏章後,有感於范仲淹的孝心,就將伊川萬安山那塊地賜予范仲淹,范仲淹遂將母親遷葬於此。等到范仲淹去世時,他留下遺言,決定歸葬萬安山陪伴母親。後來,范仲淹的幾個兒子去世後,也葬於此,後人便將此地稱為“範園”。

到達範園,前面是一方水泥停車場,並無遊客車輛。停車場北面是一尊范仲淹的漢白玉雕像。雕像通體潔白,身穿朝服,手握書卷,面容慈祥,雙眼炯炯有神,凝視前方。有介紹說,范仲淹雕像立於2002年,是伊川縣企業家範振國先生出資20多萬元雕琢的。範振國是范仲淹後裔,有先祖遺風。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雕像

雕像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仲淹墓”,公佈時間是2006年。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文物保護碑

范仲淹雕像後面是一條河流,河上架有橋樑,過橋便是範園大門。一座單簷歇山式青磚門樓,雖不甚高大,卻也古色古香,典雅莊重。門前立有一對石獅,門旁貼著一副紅紙對聯“仁宗稱賢,康熙稱聖;將相尊師,萬世留名”。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曲水河上的橋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過橋便是範園大門

大門前坐著一位老人,賀鐵虎上前購門票,老人說:“每位30元。”鐵虎問:“60歲以上有優惠嗎?”大概老頭沒有聽清鐵虎的問話,又重複了一遍。我知道這裡平時遊客很少,維持下去很困難的。便跟鐵虎說:“給全票吧。”鐵虎付了錢,問老人:“你是這裡村上人嗎?”老人指著牆上的紅紙說:“我姓範,上面有我的名字。”“那你是范仲淹後代?”我脫口而出,不禁有些肅然起敬。老人說:“我不是范仲淹的後代。范仲淹當年歸葬萬安山時,到蘇州找範姓來此守墓,我家祖宗是抓閹來的,繁衍至今已有三四千人了。”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守墓老人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公示名單

走進範園大門,裡面是個古木森森的院了,中間建有一座四柱三門石坊,是範園的神道坊,坊額刻著“高山仰止”四字。“高山仰止”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孔子崇高品格的感嘆,用在範園亦恰當不過。石坊後面石階上,橫列一排大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從古到今,這句話已經成為為政者的人生格言。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範園神道坊

走過古老的石坊,神道兩側立有石馬、石羊、石像,雖然那些石雕體量不大,且有些殘損,仍然可見古人對這位先賢的崇敬之情。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神道石刻

神道不長,盡頭是一座硬山式青磚門樓,門樓裡面即範公祠。範公祠門前有一塊石碑,上刻《重建范文正公祠記事碑》,碑文中寫到:萬安山麓,伊水之濱是為範園。……範公故後賜葬於此,原建有祠堂,供後人祀奉,後世帝王君主也多有褒獎,仁人志士不遠萬里來瞻其墓,吊其志者絡繹不絕。然而範公祠於1994年1月20日不幸被火,古建一朝蕩然。……適逢范文正公卅世孫忠宣房後人、香港著名文化教育工作者範止安先生於2001年5月蒞臨伊川出席他捐資興建的“景範第二十六希望小學”落成典禮,瞻拜先祖陵墓後,縣領導及範氏宗人倡議重建範公祠計劃,止安先生慨然確認全資助建……,於2002年1月1日破土,當年3月31日竣工,8月22日落成慶典。建成祠屋三楹,耳房兩間,宏偉高敞,朱梁彩棟,甚為壯觀……。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範公祠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範公祠前的古碑

走進祠堂,正面是一尊范仲淹金身雕像,樑上高懸光緒帝御賜匾額“以道自任”,兩側是“憂國樂民”和“心存天下”兩塊匾額。後壁掛有兩塊木板,上刻文字。其中一塊木板上刻的是毛澤東手書范仲淹詞《蘇幕遮·懷舊》,該詞曰: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構詞巧妙之處在於闊遠之境,壯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描寫的景色卻闊遠而壯麗。它一方面顯示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之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廢。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雕像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毛澤東書范仲淹詞《蘇幕遮》

另一塊板上刻的是香港範止安先生抄錄的一首詩,詩的開頭寫:範公祠落成志禧,恭錄先祖仲淹公(諡文正)千古不朽之《瀑布》詩:

迥與眾流異,發源高更孤。

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

勢鬥蛟龍惡,聲吹雨雹粗。

晚來雲一色,詩句自成圖。

這首詩名為寫瀑,實為詠志,表明范仲淹自幼養成了正直無私,清正廉潔,勇於承擔責任的不屈性格。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香港範止安先生書范仲淹詩《瀑布》

東西山牆各掛著六塊木屏,木屏上寫有文章。一邊是范仲淹《岳陽樓記》;另一邊是范仲淹所作《政在順民心賦》。原來對《岳陽樓記》比較熟悉,對《政在順民心賦》卻並不知曉。讀過這篇賦後,覺得文如其人,通篇敘述為政者須以順民心為宗旨的道理。不妨抄錄如下:

王者廣育黔首/誕布皇明/闡幫政而攸敘/順民心而和平/振窮恤貧/必俯從於眾望/發號施令/實允協於群情/昔管子以祖述大猷/發揮明主/垂教之言斯著/為政之方可睹/以謂逆其民而理者/雖令不從/順以民而化焉/其德乃普/是以究其所病/察其所宣/禮應時而沿襲/教隨俗以彰施/欲求廣乎所及也/必在乎俯而就之/彼患困窮/我則躋之於富庶/彼患苛虐/我則撫之以仁慈/於以見百姓為心/萬邦惟慶/無一物不得其所/無一夫不遂其性/所以感其和氣/所以謂之善政/故得上下欣合/莫間不協之謀/遐邇悅隨/每睹易從之命/豈不以政者為民而設/民者惟政是平/違之則事悖/順之則教興/乃古今之必重/實聖賢之所能/亦猶梓匠任材/因曲直而製作/化工造物/隨大小而陶蒸/是以佈政從民者/黎元克信/驅民從政者/群心不徇/思柔遠而能邇/必去逆而效順/舉刑罰罪/因眾棄而方行/列爵養賢/由金諧而後進/懿夫施此彝倫/恰彼生民/在上者弗私其欲/居下者孰敢不遵/務材訓農/皆因民之所利/佈德行惠/常舍已以從人/今我後稽古省方/順時察俗/上克承於天道/下弗違於民欲/有以見善與物之咸亨/實無幽而不獨。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政在順民心賦》

走出範公祠,見兩側立有數塊古碑,碑上均有青磚碑樓庇護。其中一座碑樓上鑲有磚雕“中華民國五年三月”,當是重立的時間。下面還有一行磚雕文字“達不離道”。石碑外面罩著大玻璃,為的是保護文物。此碑名為“范仲淹神道碑”,由歐陽修撰文,北宋書法家王洙丹書,碑額由宋仁宗親篆“褒賢之碑”四字,故又稱“褒賢之碑”。該碑碑額、碑身為一塊石料所制,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米。碑文隸書30行,滿行72字,尚存1511字。據後人評價,歐陽修寫的這篇碑文,敘事簡要,詞語精煉,過渡自然,詳略得當,描寫之生動,評論之中肯,說明之詳盡,抒情之熱烈,莫不渾然天成。而王洙的隸書作品,時至今日也彌足珍貴。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墓神道碑

範公祠後面是范仲淹墓,一座磚砌圓形墓冢,墓前立有墓碑,碑文為“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看碑上落款,該碑為清雍正五年所立。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的右後方是其母親的墓,墓碑刻“宋范文正公之母秦國太夫人墓”;范仲淹墓左後方是其長子範純佑的墓,墓碑刻“宋范文正公之長子臨簿公之墓”。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母親墓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長子範純佑墓

范仲淹墓旁另有一塊新碑,上刻臺灣省范仲淹二十八代孫範光陵先生題寫的一首詩並跋,詩為四句:

文正公前拜,先憂後樂風。

兩岸團圓日,家祭先稟公。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臺灣範光陵先生拜謁範墓詩碑

從範園前大門到墓地屬於範園前域;後域距前域約700米,為范仲淹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後代子孫之墓。古代墓葬的排列,一般為父後、子前、孫更前。範園則為范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其餘兒子及孫輩遠遠在後,俗稱“扯兒背孫”,是較為獨特的一種葬制。因後域距前域相距較遠,故沒有前去瞻仰。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范仲淹長眠洛陽萬安山,守墓人竟來自蘇州城/鄭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