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红色中国

前面小编说了现代参谋部的发源地普鲁士,效仿者英国,接下来咱们来说说拥有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的祖国:中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从未断代的国家,占主体的汉民族算得上是真正的战斗民族,刚柔并济手段多样,不然你以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开玩笑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充话费送的?

在这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历史进程中,所有想要改变汉民族的,要么被同化,加入汉族,彻底消磨掉其民族特性,比如东胡、鲜卑;要么被赶跑,比如匈奴、突厥、蒙古族,当然最不能忘记的一个民族就是满族,也就是女真。

既然说参谋制度,那小编也绝对不会离题,搞什么民族情绪,今儿个咱们就来说说中国自己的参谋制度的起源。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伊尹

据西汉刘向编撰的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又叫《新苑》)记载,军队的参谋人员始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最早的参谋人员应该是是一个叫伊尹的哥们儿。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是老子说的,但是跟这哥们儿也有些联系。

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让他为自己的帝王大业出谋划策。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商汤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根据这些情报,他向商汤建议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以探虚实。夏桀王暴怒,"起九夷之师"攻汤,威势之盛,令人侧目。

夏桀王兵强马壮,商汤的人马完全不够看,伊尹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向商汤建议,让他暂时先认怂,谢罪请服,表示你老大你牛皮,我干不过你,行了吧。

如果真的怂了,那也就不是伊尹,也就没有后面的商朝了。伊尹让商汤一方面向夏桀王称臣纳贡,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同时加强对夏桀王的情报打探,寻找合适的起兵时机。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夏桀王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是由于他的暴虐无道,荒淫无耻,“赋敛无度,万民甚苦”,导致"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

在战前,商汤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说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 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

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山东定陶东一带)。

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夏朝灭亡。

伊尹在战争中为获取情报,商汤出谋划策,算得上是一个参谋人员,如果算作是参谋人员的起源,似乎又有点太宽泛了一点,毕竟当时的门客干的都是这种活,他的工作只是暗合了现代参谋部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武王伐纣

在中国古代参谋制度真正成型的年代,应该是周朝。周初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姜子牙)所著《六韬》·龙韬·王翼篇,书中是这样记载: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 。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 ,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 ,候风气 ,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 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以上可以看出,在周朝,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参谋制度,72人分管作战、宣传、间谍、天文、地理、通信、测绘、工程、医务、军需等方面的工作,与普鲁士设立的参谋部的工作几乎如出一辙,除了没有参谋部这个名字,早了几乎三千年。

不过关于此书的来历,历史上却众说纷纭,《六韬》中记载的这些参谋部组成人员并未在《周礼》中记载,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到了东汉末年,军队开始设置参谋人员,开府置佐,参赞军务,是为参军,东汉灵帝时,陶谦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坚亦为张温参军;荀彧参丞相曹操军事。

诸葛亮与群下教云:参置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前参军于幼宰每言辄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幼宰者,董和字也。与亮同署左将军府事。伟度则胡济也。胡三省《通鉴注》云:时方用兵,故丞相府有参军,无定员。

张裔、廖化、杨仪、李邈、马良、蒋琬、马忠等皆居是职。丞相出征,则居府,亦名留府参军,如马忠。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蒋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是也(亮与李丰教曰:“君以中郎参军居府,与公琰推心从事”)。

或随军如杨仪,随亮汉中是也(建兴三年,亮南征,仪署府事)。与长史皆命自朝廷,与府主无敬(《宋志》:参军本于府主无敬,晋时孙楚为大司马石苞参军,轻慢苞。始制施敬参军,如此长史可知矣)。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唐军

晋时军府置为官员,如中军将军羊祜有参军二人。南北朝随其职司,称谘议参军、中兵参军等,亦单称参军、参军事,从此为诸曹之长的官名。如晋元帝为丞相时,府中设十三曹,均以参军为长。北齐各州,刺史属官有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

隋初仍北齐之旧。炀帝罢州置郡,改原来州的参军事为书佐。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史籍记此官名,《隋书》、两《唐书》于“参军”下有“事”字,《通典》、《文献通考》无。宋州官仍有参军,曹名与唐有同异。

此时的参军依然类似于军事顾问一类的职位,还不算是非常职业化的参谋人员。

到了唐后期,参谋开始出现,为唐后期节度使幕僚之一,掌参预谋画。南宋制置大使与督视军马属官、辽北面行军官行枢密院亦有此官。唐韩愈《郑公神道碑文》:" 樊仆射泽以襄阳兵战淮西 ,公以参谋留府,能任后事。" 《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令公捧出告身一道,请申徒泰为参谋之职。"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汉纳根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当时满清军队战力低下,无法抵抗日本的新式军队,在朝鲜战场上连战连败,6天中,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在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也就是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期间,满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邀请汉纳根为政府编练新军。

汉纳根是德国陆军大尉,中国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长婿,于1879年由德国军队退伍,由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请来华,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兼充李鸿章副官,并负责设计和建造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炮台。

甲午战争中,"洋员汉纳根在海军当差,教练有方,此次大东沟之战,奋勇效力,深堪嘉奖。加恩赏给二等第一宝星,以示鼓励"。后又赏加双眼花翎提督衔。

到了10月23日,光绪谕旨以汉纳根“久在北洋当差,果敢性成,打仗奋勇”,“平日训练有方”,命其来京供总理衙门面询事件。(话说,中国练新兵学的还是德国方法,不用说,真正的参谋制度又是从德国学的。)

汉纳根针对日军已进入奉边、关外防务吃紧之际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接济宋庆兵力,并命宋庆毋与日军大战,以小战牵缀日军,且战且退,与后路接应部队相会;二、速购智利出售的战舰;三、赶紧训练十万新军,三者缺一不可。此当为编练新军的正式提出。

尽管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基本就是几位大员内斗闹的),汉纳根的练兵计划没有继续下去,但是练兵的想法却深植于满清大员心中,如胡燏棻、袁世凯、张之洞。甲午战争尚未结束,编练新军的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清末新军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练兵再次被提上日程。当时的军制为镇,每镇计有步兵两协,每协分2标,每标分3营,每营分前左右后4队每队分3排,每排分3棚,每棚设正目1名,副目1名,正兵4名,副兵8名,每棚士兵共计14名。马队1标亦分3营,每营4队,每队2排,每排2棚,每棚人数亦同步队。炮队1标亦分3营,每营分3队,每队3排,每排3棚,人数亦同步队。

工程兵1营、辎重兵1营各分4队,队以下编制亦与步队同。共计全镇军官设统制官1员,步队协统领官2员,步马炮标统带官6员,步马炮工辎营管带官20员,队官77员,排长287员,司务长77员,镇司令部设正参谋官1员,正军械官1员,参谋官、军械官各3员,中军官1员,副官4员,协司令部参军官1员,执书官1员,标本部教练官1员,副官1员,掌旗官1员,营本部督队官1员,炮兵营军械长1员。以上军官约530员。

按照当时的战时编制,以两个或三个镇为一军,最高司令为总统官,司令部内分设参谋处、副官处、书记处、军械处、军需处、军医处、军法处外交处等幕僚,机关人员有总参谋官、护军官、总军械、军需、军医、军法、书记等官,无定额,临时酌派,又订定军官等级为三等九级,以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为等,正、副协参领为中等,正、副协军校为下等。

中国现代参谋制度的起源

军官在地图作业

军中设有步兵、炮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毕业生除学习德文者准备派赴德国留学外,其余全部派充下级军官。另外还设有专门对官兵进行轮训的讲武堂与学兵营,士兵的选拔招募,也按照西方国家的制度,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

当时编练新军聘请的基本都是德国教员,练习的也是德军操典,甚至还可以学习德文,赴德留学,但是也恰恰由于是学习了德国,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陆军,让中国军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至此,中国现代化的参谋制度正式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