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新材料2019-中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如箭在弦”

近三年來,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市場與產業均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我國碳纖維產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市場方面,2018年國內碳纖維市場規模將達到65億元,國內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與19%。產業方面,碳纖維自給率逐年攀升,2018年將首次突破40%;碳纖維複合材料產值增速穩中有升,保持20%以上增速。展望2019,又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之年,中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如箭在弦”。


圖1 2014-2018年中國碳纖維自給情況


展望新材料2019-中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如箭在弦”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18年12月

挑戰一:我國企業與國外龍頭企業尚有差距


國際碳纖維行業以日本東麗、德國西格里、日本三菱麗陽、日本東邦、美國赫氏五家企業領銜,其合計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七成以上。由於我國碳纖維產業起步較晚,多個品級產品存在生產瓶頸,尚未完全涉足複合材料和終端產品的設計環節,下游市場認可度較低,在核心技術(如高強高模碳纖維、高端大絲束碳纖維、高端裝備、核心助劑、複合材料設計)、應用(如汽車、航天領域)等方面均與國際領先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國內碳纖維市場仍有較低的自給率,2017年自給率僅為30.5%,預計2018年將略有上升,但浮動空間有限。

挑戰二:短期內部分高端應用領域的突破依舊困難重重


短期內國產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高端領域應用仍存在一定困難,尤其在汽車領域,雖然碳纖維複合材料憑藉著其優異的性能可大幅提高汽車安全舒適性、燃油效率和服役壽命,已被公認為汽車工業領域最理想的輕量化材料。但我國掌握汽車工業的前端設計開發權的材料企業非常少,僅有普通材料的單一生產很難拿到高附加值與市場龍頭地位,再加上還需要面對碳纖維技術瓶頸、現有汽車工業的產線轉換、複合材料部件的製造效率低、使用破損後修復價值低等問題,所需投入的資金、時間和承擔的風險不容小覷。

圖2 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鏈結構圖


展望新材料2019-中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如箭在弦”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18年12月

機遇一:國產技術逐步突破,“六大龍頭”全面領銜


近年來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技術得以突破,相關企業加速佈局,從T300到T1000,從百噸級產線到千噸級產線,從體育用品到工業領域,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已在產品品級、產線規模、應用領域等方面迅猛發展,為其在下游高端領域與特殊工況應用市場的拓展奠定了基礎。市場格局方面,以康得集團、神鷹集團、精功集團、威海光威、江蘇恆神、吉林碳谷引領的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蓬勃發展,“六大龍頭”企業合計市場佔有率超過國產碳纖維的八成,且掌握絕大多數國產碳纖維的尖端技術,並領銜多個碳纖維產業園區的發展,資源高度集中促使龍頭企業快速發展,進而帶動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全產業躍進。

機遇二:製造成本降低、工業需求增長、“軍轉民”推廣,全面提升市場活力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下游應用技術難度較高,從設計開發到成型製造的各個環節,複合材料的與終端產品均需要緊密銜接,隨之而來的較高的研發投入與生產成本導致了碳纖維的應用侷限。隨著國內碳纖維材料技術的升級、生產工藝的優化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2019年國產碳纖維材料將有望降低製造成本,並在工業領域得到更多的應用,特別是在風電葉片、電線電纜、壓力容器等領域用量將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國產軍用碳纖維部分產品已在軍工領域得以成功應用,部分產品已開始積極進行“軍轉民”的應用推廣,這將為國產高端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注入一股強勁力量。

機遇三:產業鏈延伸+產業集聚,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期即將到來


目前國內龍頭企業已基本完成“碳纖維-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件”產業鏈佈局。但由於碳纖維“全產業鏈”的“長且雜”特性,涉及多個環節的原料、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配備要求,目前國內仍沒有企業能夠完成碳纖維“全產業鏈”的佈局,即橫向“原絲-碳纖維-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部件成品”外加縱向“研發-設計-製造-測試”產業鏈。另一方面,行業內已開始向集群化發展,碳纖維企業關聯“裝備、模具、樹脂、助劑、輔料、耗材”等企業集聚,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目前主要產業集聚地包括江蘇省、山東省、吉林省、浙江省,多是基於現有龍頭企業發展而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促進企業發展”仍是碳纖維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憑藉著產業鏈延伸與產業集聚的雙輪驅動,未來5年將是我國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產業爆發式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2019年將成為其“箭鋒之年”。

(沈芮)

更多內容請搜索並下載滿天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