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有花向太陽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陽謀,就要數漢武帝的推恩令。

從劉邦分封諸侯王之後,對於皇帝而言,如何削蕃、集中皇權就成了每一任皇帝必須思考的問題。

之前漢景帝嘗試過暴力削蕃,結果引發諸侯國的聯合抗議,最後爆發七國之亂,提倡削蕃的晁錯也被漢景帝腰斬,雖然七國叛亂隨後就被平定,但漢景帝在削蕃上其實算是認輸了。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又一次把削蕃當做必須大事來做。漢武帝吸取了漢景帝的教訓,對於非常敏感的削蕃政策被漢武帝改名為“推恩令”,這一政策可以說是漢武帝針對諸侯國尾大不掉的陽謀。


推恩令

漢武帝初期,一些大的諸侯國佔地千里,實力龐大,經常對抗中央。而且諸侯國國君的位置是嫡長子世襲,其他兒子啥都沒有。

漢武帝的大臣主父偃建議漢武帝:陛下,諸侯國的這些庶子好可憐,請陛下下令讓諸侯王的庶子都可以分封為列候,這樣才是其樂融融的一家子啊。

諸侯王庶子們:陛下萬歲!陛下英明!筆芯!

諸侯王:。。。。

漢武帝:哈哈,看到群眾這麼熱情高漲,準了!


諸侯王面對“推恩令”這一招陽謀,除了結束別無他法。

如果拒絕推恩令,自己家裡的幾十個庶出的兒子肯定就會先聯合起來幹掉自己。漢武帝樂見這種事情發生。

如果同意推恩令,自家方圓千里的大諸侯國領地馬上就要被分割為幾十個領地不過百里的小國。而且這些小國的管理權不在大諸侯國,而在官府。小國這些庶出子女還會接著生兒子,又會接著推恩,直到沒得分了。。。

諸侯國自家再也沒有實力跟漢武帝叫板,之後諸侯們的生死也控制在漢武帝手裡。之後漢武帝隨便找了一個由頭,就罷免了許多中小諸侯國的爵位。而這些諸侯國再也沒有實力聯合反抗了

也就是說,從推恩令這個偉大的陽謀開始,漢朝再沒有爆發過大型諸侯國的聯合反叛。效果可見一斑。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所以到了三國時期,劉備乃是中山靖王之後,是皇族的身份,為何就混到織蓆販履了?要往源頭上說,就其實是漢武帝的推恩令導致的。

這個可以說是非常著名,而且非常成功的陽謀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明朝的鐵鉉,他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就想到了這樣一樣陽謀。明擺著告訴朱棣,我給你挖了個坑你自覺點跳進來。而朱棣呢?也明知道鐵鉉是在坑他,恨得把牙都咬碎了卻也不得不往裡跳。

當時鐵鉉鎮守這濟南城,而朱棣的大軍已經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只要把濟南城打下來就能把南北方隔絕開,形成對自己非常有利的形勢,他也可以暫時的緩口氣。

而鐵鉉這個別的本事沒有,說起守城卻很有一套,在他的堅守下,濟南城就跟一個鐵桶一樣,任憑朱棣怎麼攻擊都打不下來。

就這麼打了很多天,朱棣也急了,就運來了幾門大炮,準備用炮把濟南城牆徹底的轟爛。這麼一來輪到城牆上的守軍傻眼了,大炮這東西他們可抗不住啊。

鐵鉉就想到了一個主意,讓人做了很多朱元璋的牌位,然後掛到城牆上面,怕朱棣看不到,還特意的把牌位做的大大的,城牆上掛了一排。

朱棣的軍隊本來也沒當回事,正準備開炮呢,一個眼尖的看清楚了牌位上的字,嚇的趕緊讓大炮都停下來,不能開炮。然後朱棣也看到了上面的字,這可是他老爹的牌位啊。

朱棣當年起兵造反,打的就是朱元璋正統繼承人的旗號,宣稱自己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如果他現在把他老爹的牌位用炮轟了,傳出去不是打了自己的臉?那他起兵還有什麼理由呢?

鐵鉉的這一招陽謀直接打中了朱棣的要害,朱棣思來想去都沒辦法,只能退兵。最後繞開了濟南城,一直等打下南京,取得了勝利了,濟南城徹底被孤立了,才基本放棄了抵抗。

朱棣也因為這件事情對鐵鉉恨的牙根癢,後來鐵鉉被抓,被凌遲處死,這還不解恨,骨頭還被放到油鍋裡炸了。


漂浮菌


這個問題我來答,我是瓦窯堡的碳。

“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如願當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

但是趙老大深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五代時期為什麼朝代更迭頻繁,最主要的就是臣強君弱。

那些在陳橋兵變立國大功的將領個個手握重兵,他們哪個人要是在哪天也來個黃袍加身,可怎麼辦才好呢?

於是趙老大決定要將兵權全部收回,但是怎麼做才能兵不血刃收回兵權呢?畢竟他不想像朱重八一樣留下個濫殺功臣的罵名。

史書記載,公元962年的一天,趙匡胤請石守信、高懷德等一幫禁軍將領喝酒。這都是他預謀好的。

酒過三巡後,趙老大開始了他的表演:各位兄弟,寶寶心裡苦啊,但是又不知道跟誰說,我們都是一起打過仗、嫖過娼的好兄弟,今天我跟你們訴訴苦,兄弟我現在過的遠不如你們開心快樂,整晚失眠睡不著覺。

石守信等人問:納尼,咋回事這是?石守信他們還挺上道。

趙老大接著說道:我現在的皇帝寶座,天下人誰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說:天下已定,誰還敢有反心。就是說你們呢?傻逼。

老趙說:我知道你們對我忠心耿耿,可是保不齊你們的部下想要榮華富貴,一旦有一天他們也把一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時候你們騎虎難下,想不當皇帝也難啊。這幫人一聽老大跟他們交了底,以為老大要殺他們,個個嚇得痛哭流涕,紛紛表忠心。

老趙說:不要怕,看把你們一個個嚇得,人生於世,如白駒過隙,活著的意義不就是多點錢,多點妞,多點大房子,給子孫後代多積攢點財物麼。你們不如提早退休回老家多買房子多置地,多買歌兒舞女,日夜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朕同你們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好嗎。

話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石守信等人當然明白趙老大是對他們不放心,想讓他們交出兵權。於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紛紛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準奏。趙匡胤果然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兒子。讓張令鐸女兒嫁給趙匡胤三弟趙光美。

據史料記載,當時石守信等人並沒有想到趙匡胤會解除他們的兵權。但是趙老大這一著陽謀玩的好啊,一句話交出兵權著生,不交兵權著死,禁軍統領張瓊被趙匡胤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就是例證。

後來,石守信為了讓趙老大放心,更是“專事聚斂,積財鉅萬”,踐行“享樂主義價值觀”。也正因為這樣,石守信才圓滿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瓦窯堡的碳


有一些陽謀,其到現在還在使用,比如“二桃殺三士”,“推恩令”……

現在的“二桃殺三士”往往配合上“囚徒困境”去使用,現代人一般都是抱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所以二桃殺三士往往是離間聯盟,獲取利益的最有力武器。

二桃殺三士,《晏子春秋》中記載:齊景公手下有三個大將,戰功彪炳,但是為人十分的傲嬌;齊景公擔心這三個人不服管束,日後成為禍患。於是晏子就讓齊景公用兩個桃:你看,就兩個桃,你們三人中功勞最大的就拿一個。結果一個認為功勞大,就拿了,另一個也拿了;第三個人不服氣,把自己的功勞說了一遍,前面兩個十分羞愧,覺得自己不如他;於是放下桃子自盡了;第三個一看他倆自盡了,羞愧難當,也自盡了。

那麼這種操作前提是不是說只有對方非常的傲嬌?就像晏子春秋裡這三個將軍那樣會羞愧難當才會實現呢?答案顯然不是。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這個陽謀的執行者就是蠢的不可救藥了。記住,還有各囚徒困境的東西——人性的自私也可以用。

比如在警察審案的時候,對團伙的審判都是分開單獨進行的。誰先交代誰就能獲得寬大處理:都不說判5年,說的判1年,另一個判10年。於是嫌疑犯就會陷入一個囚徒困境+二桃殺三士的局面,萬一同夥說了?他到底說沒說?……立刻會陷入死循環,基本上沒有嫌疑犯能夠扛得住。為了獲得寬大處理,都會有突破口。當然這個事情的操作關鍵在於——單獨談。畢竟,死道友不死貧道


嘟嘟讀讀


筆者在此提一個:清朝末年組建新軍。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和清王朝帶來一場空前的浩劫,全國各地的反清勢力又開始興起。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統治,滿清統治者不得不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和緩和內外矛盾的措施。

在戰爭中,滿清貴族掌控的軍隊基本打光,帝國主義列強在京城附近都有駐軍,京城的安危就成了大問題。最後,慈禧聽了袁世凱的建議,重新組建一支新式陸軍。

按照袁世凱的計劃,組建新軍的任務在全國內進行,按照西方軍制,以鎮和協作為基本編制,在全國組建36鎮的新軍,每鎮編制1.2萬人,相當於一個陸軍師。具體是30鎮分攤給全國30個省來完成,剩下的6鎮由朝廷完成。

建軍是一項極為燒錢的買賣,建軍的費用和每年的軍餉至少需要白銀1個億,而全國每年的總收入也就8000多萬。並且清政府剛剛經歷了戰爭慘敗,百廢待興,並且大部分中央財政稅收都被外國人作為抵押償還鉅額戰爭賠款,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

於是,慈禧就下旨給30個省的總督和巡撫們,表示朝廷財政困難,給不了多少錢,但是可以給政策,比如新軍的人事權和財政權。

這種做法實際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朝廷向地方讓渡財政權的做法早在40年前鎮壓太平天國時期就已經用上了。當時曾國藩統領的湘軍就是靠著在作戰區域自行徵收賦稅——厘金,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戰後裁撤湘軍,也是曾國藩自己自籌資金完成。左宗棠收復新疆,7萬大軍4000萬兩銀子的軍費開銷一部分是引進外資,一部分是靠著商人胡雪巖籌集,但都離不開朝廷給政策這一條。不僅如此,就連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興起的洋務運動,也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洋務派靠著朝廷給的政策和與外國人的合作得來的資金去完成。

地方政府自己掌握了財政權和軍隊人事權,割據紛爭也就在所難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的東南互保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人事權,清王朝早在康熙時期為了拉攏漢族士大夫階層和彌補中央財政虧空曾經就搞了個“捐官”,典型的賣官鬻爵。但在當時,靠花錢買來的官只有品級沒有實職,只享受同等的禮節待遇不享受薪酬待遇。這也是當年曾國藩建設湘軍和洋務運動期間利用的又一個朝廷政策。所不同的是,捐官的虛職逐漸被搞成了實職。

對權力有著病態般慾望的慈禧自然不可能對這些弊端有所瞭解,但是沒辦法,自己的位子比江山社稷更重要。地方組建新軍給不了錢,由他們折騰去,只要朝廷組建的這6鎮新軍能掌控在皇族手中也就不怕有人作亂了。

由於朝廷出錢出力,不到兩年時間,6鎮新軍在袁世凱的主抓下很快整建制的組建完成。因為袁世凱擔任北洋大臣,因此這支軍隊也就叫“北洋六鎮”。但是,這六鎮真的就是掌控在清朝皇族手中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六鎮除了第一鎮作為禁衛軍由皇族親王統率外,其餘五鎮從上到下的軍官全部是袁世凱一手選拔的。這就是為什麼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罷免了全部官職後還能繼續掌控這支部隊,並且操縱這支部隊不聽從清朝皇族的調遣。

剩下由地方政府組建的30鎮新軍,除了湖廣總督張之洞因為是老牌洋務大臣,有錢有權有人脈,因此超額完成了任務,組建了一鎮一協。其他各省大部分都沒有達到一鎮的標準,最多是一協。但是有個相同點,那就是既然朝廷讓渡了人事權,不少思想開明的督撫便非常注重吸收那些受過新式教育的文化青年入伍,特別是一些受過先進軍事教育的留學生擔任軍官。這一點上,張之洞做的最好。

這些新青年有水平、有思想、有眼界、有抱負,完全區別於愚昧效忠皇權的舊軍人。

於是,張之洞剛剛去世前不久,埋葬滿清王朝的第一把鐵鍬就在他生前擔任總督的武昌和他組建的那支新軍中揮舞起來了。武昌起義後一個月之內,清王朝控制下的25個省有15個全部宣告獨立。需要說明的是,這15個省都是組建了新軍的省。而清朝皇族寄予厚望的北洋六鎮新軍在與湖北新軍對戰的過程中因為指揮失靈,不得不請出他們的帶頭大哥袁世凱。而袁世凱一到任馬上與革命派妥協,然後帶領這六鎮回去把清朝的命給革了。


大將軍威武K


陽謀以正為主,陰謀以奇為術。奇正結合,無往不利。縱觀古今,陽謀或裹挾道德,或偽以正統,或夾雜民意,皆以政治目的為核心行事。

漢高祖劉邦以除暴秦約法三章,立刻把坑殺20萬秦兵的項羽推到人民的對立面,可謂極高!

中國共產黨號抗日義舉,蔣介石左右為難。不抗日,失去民心,民族罪人。抗日,又需承擔正面戰場之主壓力,損失慘重。這個坑老蔣是不跳也得跳了。


杜建鼎


一 戰國孫臏圍魏救趙與圍魏救韓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龐涓為主將,進攻趙國,趙國不敵,向齊求援,齊威王以田忌(沒錯,就是賽馬的那個田忌)為主將,孫臏為上將軍,命其救援趙國,田忌遂率領大軍圍攻魏都大梁,魏惠王命龐涓回撤救援,龐涓明知是計,卻也必須回撤,被田.孫二人在桂陵埋伏,大敗

十二年以後,魏國再次以龐涓為統帥進攻韓國,韓國不敵,求救於齊,齊再次命令田、孫二人救韓,田、孫故計重施,攻大梁,伏於馬陵,龐涓明知是計,卻也不得不再次回撤救援,於馬陵兵敗身死

二 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

作為曾經在生活多年的一個人,山本五十六對美國的工業實力與戰爭潛力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也是日本高層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反對與美國開戰的人之一,他曾經對裕仁說過:“如果你見識過底特律的汽車工廠,你就會知道和美國開戰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情。”然而,沒用,日本舉國上下都已經昏了頭了,山本和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只差一個介入戰爭的藉口了,就日本政府沒看出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山本就這樣跳進了他一個早就看見的大坑,一個足夠吞噬掉日本的大坑

三 一戰前英國與德國造艦競賽

英國在一戰前是世界第一強國,其海軍實力更是無與倫比。德國如果想和英國剛正面的話就只有加強海軍力量,因為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可以輕鬆獲得巨量戰爭原料,而德國則不行,為了打敗英國就只有想辦法切斷其和殖民地之間的聯繫,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建造與其相匹敵的海軍。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死循環:造吧,英國國力更強,造不過人家,還容易拖垮國家財政;不造吧,將來打起來別說人家打過來,就是自己想打過去都沒傢伙。但是!英國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造,一樣多不一定能打贏,比人家多自己吃不消,不造,打起來就等著捱揍了。英德海軍競賽其實是雙方都給對方挖了一個看得見的大坑,兩國明明知道前面是坑,卻也要往下跳,唯一能祈禱的就是自己的坑大,對方能掉進來



反洗白秦檜李鴻章聯盟


陰謀好理解,一般是指為達到損害對方利益而基於事實編造謊言讓對方相信而行動,使其遭受損失或毀滅的計策,陰謀一般很難識破。

陽謀則是在現有條件下,因勢利導、光明正大地施行某種策略,讓對方明知自己處於不利境地但又得不執行,從而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地計策。陽謀是彼此都明瞭,但對方只能認可。

它們的區別在於,陰謀屬於暗中幹壞事,但仍有跡可尋,是有破綻的,聰明者可以破解。而陽謀是隨勢而動,隨勢而發,無跡可尋,比起陰謀來高明多了,但是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詞性上,陰謀為貶義,陽謀是褒義。

歷史上,陽謀事例很多,在此僅舉兩例:

孫臏轉魏救趙、救韓。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攻打趙國,大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多日,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

另一次是公元前342年,龐涓再次率領10萬大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齊軍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逼魏都大梁,再度迫使魏軍回師自救,韓國之圍自解。齊軍再度在魏軍必經之路設伏,並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在馬陵將魏軍擊敗,殺死了魏將龐涓,並俘虜了魏太子申。孫臏用正大光明的手段報了龐涓陷害之仇。

漢武帝施行推恩令。西漢初年,漢武帝面臨中央的權力被削弱,已經嚴重威脅到朝廷的統治現實,採用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最終瓦解了諸侯王的勢力。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漢景帝時曾暴發“七國之亂”。漢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諸侯王們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巧妙地扭轉了這一局面。

推恩令的具體內容是:改變過去只有嫡長子有分封住地繼承權的規定,其他諸子也有繼承權,嫡長子只擁有諸侯王封號的資格,而封地則由諸侯王的兒子們共同繼承。同時還規定,除了嫡長子繼承的封地擁有自主權外,其餘繼承封地的列侯全部歸於各郡管轄。這樣,不僅成功地將朝廷和諸侯的矛盾轉移成諸侯內部的矛盾,而且使各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孫則由於全部納入了各郡的管轄,同樣加大了朝廷的直屬地區。

各地諸侯王有聰明者,看出漢武帝此令的目的,但卻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著已有的領地被逐漸分割出去,勢力大大削弱。而那些嫡長子外的子孫們由此得到分封領地,皆大歡喜,紛紛支持漢武帝。就這樣,令漢文帝、景帝難以解決的問題被漢武帝輕鬆地破解了。這就是陽謀的高明之處,你知道我這樣辦也沒辦法,只能按我的指令去做,別無他法。

現在的教育改革中,有些地方試行的“貴族學校”或“民辦學校”,也是一種陽謀策略。這種學校教育師資確實很厲害,教育質量也沒的說,但價格出奇地高。能夠進這種學校的學生多是官員或富豪子弟,或是普通學校裡的尖子生。學校在教知識的同時也教育孩子們貴族式生活方式。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有起跑線上,不惜典房借債送孩子進這樣的學校。客觀地說,這樣學校的孩子們能保證100%考上名牌大學,從而徹底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嗎?但是,很多人樂此不疲,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不管怎麼說,陽謀總比陰謀好。面對陽謀的被動者,有能力可以不跳這個明顯的坑。如果看不出是個坑,象龐涓那樣,只能怪自己智商太低。


梅園布衣


1898年9月28日,秋季的北京城季節正是好光景,可對於前段時間如火如荼的維新變法運動而言,卻是一個悲劇的日子。

戊戌政變失敗,圍園殺後失敗,維新變法派無數人被抓,其中又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為首,他們也被稱呼為“戊戌六君子”。

君子者,以高尚節操著稱,這裡我不論他們是不是書呆子,只看他們在犧牲那一刻表現。大多數都不負君子之名。

不過這六個人中,真正主動跳坑赴死的只有譚嗣同一人爾,其他人都是被動入局,可說死的很冤,罪魁禍首就是康有為!

我們先看看譚嗣同的絕句!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

以上三句話,層層遞進,意思就是告訴國人,我要做流血者,犧牲者,沒有犧牲精神,換不來革命勝利,這就是他明知是絕路還自跳火坑行為的理由。

然後,在他們自跳火坑後,迎接他們的就是那大將軍鈍刀,清王朝為給無數人震懾,用生鏽的鈍刀,一刀一刀砍下他們頭顱,無數血流了一地。

只剩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高呼!

坑跳了,人死了,精神永存。

譚嗣同是有機會逃走的,如果願意他完全可以和康有為一樣逃走,可他選擇了留下而沒有逃走。

事情來龍去脈如何,我們繼續看。

一聽戊戌六君子,都會認為他們是康有為的堅定追隨者。然而事實上,除譚嗣同,其他五人都與康有為政見不同。

所以說,其他五個人都是被冤死的,甚至死前他們都不知為何而死。

戊戌六君子主要罪名是,陰謀刺殺慈禧、與逆賊康有為關係密切,蠱惑皇上,這些罪名,每個都是死罪?

隨便一條都夠死了,還無處申冤。

既然六人中就有五人與康有為交惡,那為何還會被判與康有為勾結的罪名而被處死呢?

我們看看他們的關係,六君子中,楊銳、劉光第對康有為做法極其厭惡,康廣仁和林旭兩個人是康黨政敵;楊深秀也與康有為政見不同。

而圍園殺後一事,主謀卻是康有為,不過康有為很聰明,用了一個假手他人的計策,讓楊深秀代替自己向皇上呈上了這封大逆不道的奏摺。當時的楊深秀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以為就是一個簡單的奏摺而已,就交給了光緒帝。

誰知就是這個舉手之勞,讓他還有其他幾人被殺,因為事情最後讓慈禧太后一黨知道了。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古話說的有道理啊,因為行事不密,事情洩露最後戊戌六君子被抓。

而主謀者康有為,則充分發揮了小人本色,在事情策劃完之後,就感覺不安全,先溜走了。

當然他也不是完全不厚道,他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譚嗣同溝通過,也交過底,還邀請他和自己一起走。

譚嗣同在這一刻,沒有如康有為所想逃走,而是毅然面對火海,最後還去往袁世凱處尋求支持,為了計劃能成功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過努力歸努力。

事情做不成卻是必然,消息洩露之後的戊戌六君子就這樣被一網打盡。慈禧才不會官你們誰是無辜的,都要殺死。

無外乎在刑場之上時,康有為弟弟康廣仁,大聲痛哭,說了句讓康有為無地自容的話,“哥哥犯的事,居然要弟弟承擔”。不知道康有為聽到這話會不會愧疚?

六君子被殺之後,出逃海外的康有為為了自己名聲考慮,就想方設法掩蓋六君子和自己的關係,將他們包裝成自己的親密戰友和革命夥伴。

目的是維護自己維新義士的形象!

康有為逃走後,除了包裝自己,他還在海外過起了安逸生活,隨後又以維新義士的形象回國參與政治,晚年更是支持張勳復辟。

這樣一個毫無立場,毫無原則,見風使舵的人,也成了吹捧對象,我只想說一句話。

靠哦!

世間必有偽君子,才能看到真君子。

生死存亡那一刻,才能看出,譚嗣同就是真君子,康有為就是偽君子!


阿斗不傻


1,外國:

雅典的蘇格拉底,明知遭人陷害,被羅織罪名,不敬神罪。

本可以像其徒孫亞里士多德一樣,一跑了之。

但其為了雅典的法治,你也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持飲鳩自盡。

2,中國:

宋朝的岳飛,其熟讀兵書,才智過人。

怎麼可能不知道被12道金牌召回的下場?

功高震主的結果就是被滅掉。

但其毅然決然的回到朝廷,等待早已確定的命運。

於是,岳飛死在了風波亭上。

秦檜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3,中國。

秦朝的扶蘇和蒙恬。

秦始皇死的時候,李斯和趙高等人害怕付出,登記後對他們不利,就篡改了遺詔,對扶蘇的弟弟胡亥為太子。

同時偽造一份遺詔給扶蘇命令其自盡。

扶蘇明知遺詔有蹊蹺,但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已深入其骨髓。

於是,一代明君,就此魂飛洇滅。

於是,秦朝成了第一個短命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