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的N條理由

隔代親的N條理由

什麼叫隔代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祖父母疼愛孫子、孫女,比起父母疼愛子女,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會產生隔代親這種社會現象?回答這個問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或許,我是隔代親的忠實踐行者和積極倡導者吧,所以總想借個由頭,強詞奪理一回,說一說隔代親的種種理由。

隔代親的N條理由

人生金秋,已屆收穫季節。風風雨雨幾十年過去了,兒女們終於在我們的期盼和等待中長大了,成家了。我們這群中年即將屆滿、闊步邁入老年的人,拜歲月所賜,歡天喜地的迎來了自己的第三代,清冷了十幾年的家裡,從此有了孩子的歡聲笑語,這種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快樂而幸福。

我家四世同堂,上有年逾九旬老母,下有孫子、外孫,所以兩代的老人對這兩個只相差六歲的孩子格外親。當然,天下所以做爺爺、奶奶的,都對孫輩特別親。

隔代親的N條理由

有一次,妻子看到兩個孫子爭著坐入我懷中,感嘆地說:“以前,就沒見過你跟兒子、女兒這麼親過?”她這句玩笑話,讓我心生漣漪,反覆叩問自己:年輕時,我沒有這樣疼愛過自己的孩子嗎?難道隔代反而更親?!看來,我得找出幾條理由來說服自己,更理直氣壯地為爺爺、奶奶們做一次代言。

隔代親的N條理由

理由之一:精神欣慰。有了孫輩,家裡增丁添口,又多了一代人,精神上倍感欣慰。因為血脈得以傳承,這種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已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心中。

理由之二:情感彌補。兒女們都大了,早已不像以前跟自己親熱了。很多的時候,我倒是想跟他們親呢,可人家人大了,親近方式轉變了,絕不會像小時候那樣黏著你。就在我們被兒女們冷落了十幾年,人生金秋有寂寞的時段,有了一個或兩個小寶貝,天天跟老人形影不離,成了老人的玩伴,不僅彌補了情感缺或,解除了孤寂,而且能在同孫輩的玩耍、遊戲中盡享天倫,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看著孫輩們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心裡就比吃蜜還甜,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啊!

隔代親的N條理由

理由之三:將功補過。我們年輕時,不懂疼愛孩子,心裡裝的是家庭、工作和事業,更何況自己也想玩啊,看到孩子語言難溝通,什麼都不懂,更多的時候是哭鬧纏人惡作劇,心裡就煩。人到中年,走過人生顛峰,看淡名利誘惑,或是已經退休,總想把過去關愛子女的不足或過失,彌補在孫輩們身上。物質上傾其所有,精神上傾注所能,全方位、多維度去關愛孫輩,算是自己將功補過吧!

理由之四:幫忙解憂。兒女們不是忙嗎?我們有著一定的精力和財力,理所當然地要為孩子們分憂,發揮餘熱,能幫一把是幫一把吧!於是,孫輩們的飲食起居、上學接送,我們就大包大攬。苦雖苦矣,但其樂無窮。

隔代親的N條理由

理由之五:糾錯不當。爺爺、奶奶總覺得,子女們在教育他們的孩子時性子急,心不細,更何況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跟老人有差別。所以,爺爺、奶奶無論如何不能讓心愛的孫輩因為爸媽的“過錯”而遭罪,忍不住要出面干涉,動不動就會“糾正”子女們在哺育、撫育和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不足。

隔代親的理由,仁者見仁,可以歸納出N條。隔代親的利弊,智者見智,更是眾說紛雲。雖然,我支持、擁護並努力踐行隔代親,但我堅決反對親無節制,溺愛孩子,更不能跟子女們粗暴奪愛。隔代親中親而無度、越俎代庖的做法,會產生孫輩不上規矩,今後難以成人成才的惡果。

隔代親的N條理由

既然,隔代親是爺爺、奶奶們心甘情願的事,也是社會的普遍現象,那我們就要親而有方,堅持與時俱進,絕不能要用自己的老經驗去解決教育孫輩的新問題。雖說我們的經驗來自於生活的積澱,能讓兒女受點啟發,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少走彎路,可時代不同了,環境變化了,老經驗無法適應新時代要求。

隔代親的N條理由

所以,老同志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注重更新育人觀念,力爭跟兒女們在教育孫輩問題上同向而行、各司其責。老同志要揚長避短,既要保持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等優良傳統,又要在改變衛生習慣、提升文化素養、接收新生事物等方面多下功夫。在此基礎,堅決做到不溺愛孫輩。通俗地說,慣愛孫輩,要放在心裡,不能以愛代管,甚至放縱不管。無論兒女們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切忌當面護短,絕不能讓自己的仁慈、寬鬆和縱容成為孫輩躲避其父母教育的”防空洞”“避風港”,更不能為了讓孫輩跟自己親近而疏遠跟其父母的“親子關係”。

我以為,隔代親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