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作者 王智君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獲得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證書

根據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八十一枚金幣》獲得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感謝導演韓赤飛的艱辛付出,感謝全體演職人員的精彩演繹。

說起來,《八十一枚金幣》創作過程十分艱難,就像一個難產的嬰兒,待在孃的肚子裡遲遲不願意出來。有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它才呱呱墜地。

我記得,2005年前後,農民進城形成了一股狂潮。夫妻雙雙進城務工的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留守兒童“大面積”出現。

關於留守兒童的話題,開始引起社會的關注。當時我還專門上網查閱這方面的資料,資料顯示:全國的留守兒童突破了3000萬。

我的職業是一名一線記者,為了採寫這方面的新聞,我專門走訪了5個鄉鎮,10多個村屯。

2006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去黑龍江省湯原縣湯旺鄉一個村子採訪。在去之前,我和鄉幹部有個策劃,想給留守兒童買點玩具,作為節日禮物送給他們。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電影《八十一枚金幣》截圖

當我們問留守兒童最需要啥禮物時,孩子們含著眼淚說,他們不要禮物,只要媽媽。

此情此景,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我採集了很多類似留守兒童心酸的故事,也寫了多篇新聞稿在各級媒體發表。然而,新聞畢竟是易碎品,影響力有一定的侷限性。

我開始琢磨寫個文學類的東西,以這個文學類的東西做藍本,向電影或者電視劇方向發展。

我選擇了小說創作,雖然激情直撞胸膛,鮮活的事例也在腦海翻騰,可是,怎麼也打不開“缺口”,憋得有些喘不過氣來。再形象一點比喻,感覺滿地是珍珠,就是找不到穿珍珠那根兒線!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國內有名的農民劇作家趙德平老師取得了聯繫。

趙老師是河北省大廠劇團的團長,他的代表作品有電視劇《當家的女人》,電影《男婦女主任》(趙本山主演)等,當時,大廠劇團被中央電視劇製作中心設為創作基地,趙本山、何慶魁、趙麗蓉等一批名人都在他那裡搞過創作。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電影《八十一枚金幣》截圖

我向趙德平老師表露過,想拜他為師,學習電視劇和電影劇本的寫作。

趙德平老師看了我的一些作品,認為我文字功底不錯,尤其是熟悉農村生活,就收下了我這個徒弟。

2006年的國慶前夕,我帶著妻子趕往河北大廠,去向趙德平老師學習。

我和妻子買的是臥鋪票,一上車,看到對面臥鋪的乘客,當時腦袋漲得老大。

對面的乘客是一個老太太,她還領著兩個淘氣的孩子。兩個孩子,一個是她的孫子,10歲左右;另一個是她的外孫女,五六歲的樣子。

這兩個孩子淘的,簡直淘冒煙了。看管他們的老太太一個勁兒當我說,不好意思,同時訓斥兩個孩子輕點作,可是,兩個孩子僅消停一會兒,馬上又淘起來。

老太太姓劉,那年60多歲,她和我住在同一個縣城裡,以賣豆芽為生。她的兒子在北京打工,女兒在天津打工。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電影《八十一枚金幣》截圖

女兒來電話說,國慶節企業加班,因此回不了家。讓媽媽把女兒帶去天津,她想女兒了。

同樣,兒子也來電話,讓母親順便把兒子給他帶到北京。

劉老太太打算領著兩個孩子先去北京,而後再去天津。

突然,小女孩鑽到我的臥鋪下,好像尋找什麼東西。

劉老太太喊她:“你鑽到大爺(大伯)的鋪下幹啥?”

小女孩說:“我的金幣軲轆到裡面了。”

果然,小女孩從臥鋪底下爬出來的時候,小手裡攥著一枚金幣,其實是一枚五毛錢的鋼鏰(也許顏色是金黃色的,小女孩就管它叫金幣)。

一聽小女孩管5毛錢的鋼鏰叫金幣,我心“撲愣”一下

金幣?芝麻開門?魔法?

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留守兒童找媽媽歷經多少苦難?我一拍腦門兒,穿珍珠那根兒線找到了!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構思了短篇小說《八十一枚金幣》。

有了構思,下筆如有神了,很快,這篇小說就完成了,並且參加了全國一家大網站的徵文比賽,獲得了優秀獎。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影視圈大腕祝賀《八十一枚金幣》獲獎,與作者合影

幾經周折,知名導演韓赤飛發現了《八十一枚金幣》,將其搬上銀幕。

2010年《八十一枚金幣》投入拍攝,拍攝完成後,該電影走進院線,2012年1月7日央視六套公映,感動全國億萬觀眾,獲得好評如潮。

2014年,電影《八十一枚金幣》獲得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佳片獎,當年4月27日,我應邀參加了在北京電影城舉行的《八十一枚金幣》點映禮,並在點映禮上暢談了創作體會。

《八十一枚金幣》小說和同名電影在感動千千萬萬讀者和觀眾的同時,也獲得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資深媒體人、作家崔武說:電影《八十一枚金幣》通過留守兒童的特殊生活,反映農民工“進退兩難”的大主題;故事情節十分感人,催人淚下,在某些程度上超過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

他說,這樣的“正劇”多年不見了,尤其是這樣深刻、感人,可見作者的功力;這樣的優秀作品,一個作家不容易寫出來,新聞記者也不一定有這功力,只有新聞記者出身的作家才能完成這樣的力作,縱觀整部作品,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一級作家、知名詩人龐壯國說:“王智君創造了一個傳奇。”

文藝圈大腕侯耀華到場祝賀電影《八十一枚金幣》獲獎,他盛讚:電影《八十一枚金幣》震撼心靈的正能量!

我寫篇小說,一不留神搬上了銀幕,又一不小心國際獲獎,咋會這樣

作者近照

作者王智君簡介:出生在黑龍江省湯原縣農村。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佳木斯作家》執行主編。

198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30多年來在各級報刊發表作品100多萬字。

代表作,小說《八十一枚金幣》搬上銀幕,走進院線,2012年1月央視6套公映,並獲得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小說《遙遠的蘋果》入選高考題;報告文學《啦咕河記住他》發表在《人民日報》後被北京廣播學院選入培訓新聞工作者教材。

出版小說集《山谷回聲》一部。小說《八十一枚金幣》收入《山谷回聲》新書中。

寫作特色,用平實、感情飽滿的語言,講述溫暖、震撼心靈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