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家族

紅燒肉家族

東坡肉

在中餐肉類菜裡,紅燒肉肯定是個大家族,借用《百家姓》的排序,它起碼是張、王、李、趙的級別。試問,哪個家庭的餐桌上能缺少它?但是,人們的性格和外形各不相同,紅燒肉同樣是妍媸美醜各有不同,巧手的主婦煮夫端出來的紅燒肉色澤美觀、香氣四溢。笨婆娘的作品,簡直對不起那頭壯烈獻身的豬。在大小餐館裡,一準有其蹤影,可真正適口的則也寥寥。紅燒肉枝蔓四散,遍及華夏。當然,除了因為宗教或素食以外。

“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是蘇東坡被貶湖北黃州時候寫下的打油詩,此詩一出,豬肉即刻得以昇華,以大文豪的名字命名的一種豬肉加工手法從此歷久不衰。自蘇軾之前,豬肉的各種吃法肯定也早有流傳,從出土發掘可見,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工養豬,豬骨頭在各地上古文化遺存中多有發現,豬也成為了五畜之首。不過,蘇詩以後,以東坡肉為代表的紅燒肉就加速傳遍了大江南北,至於東坡肘子等菜品,那是由東坡肉派生附會而來,其中也包含著人們對這位偉大文學家、美食家的景仰。

我經常會在家烹一鍋東坡肉,或許在行家眼裡,我的做法並不正宗,其實廚藝哪裡有什麼正宗與否,好吃才是硬道理。我的做法很簡單,和朋友們分享——

先說原材料:二、三斤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小蔥、或香蔥一捆,生薑一大塊,冰糖二兩左右,花雕酒一瓶(料酒亦可),老抽、生抽醬油,砂鍋一口。

再說初加工:帶皮五花肉洗淨切成方塊,大小以一口一塊兒為好。蔥姜洗淨,蔥不必去根,生薑切大片,先在砂鍋裡放一層薑片,之後肉皮朝上碼放一層五花肉快,肉塊之間留些空隙。上面碼放一層整棵的小蔥或香蔥,放一層肉塊,再碼放一層薑片,以此類推,以肉放完為止,上面再放剩餘的蔥姜。加入兩匙老抽,四、五匙生抽,嘗一下鹹淡,視個人口味適量增減,扔進去二兩、或一把冰糖,倒進去一整瓶花雕酒或等量料酒。不放其他調味料和鹽。下料之後的砂鍋不宜太滿,以免湯汁溢出。

最後就是燉煮:砂鍋放在爐火上,燒開後改小火燜煮兩個小時,其間不必翻動,該幹嘛幹嘛。菜成,揀出蔥姜,棄之。將燉煮後的五花肉裝入盤中,下面墊上小油菜或生菜葉,取一些煮肉剩餘的湯汁,另備一鍋,勾芡後倒入盤子裡的肉上,一道酒香、肉香、蔥姜香混合、色澤油亮、甜鹹口味的東坡肉就算大功告成。一般來說,砂鍋裡會剩下一些湯汁,它可以改作他用,比如,加入蘿蔔燉煮,就是一道美味。

紅燒肉家族

毛氏紅燒肉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東西,有華人處就有紅燒肉,各地、各家的做法也有所異同,只要把握住蘇東坡詩裡那幾句關鍵詞:“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罨煙說白了就是用柴草壓住火勢,今天也就是小火慢燉。另外再加個詞,紅燒,所謂紅,就是成品色澤紅亮,大多靠醬油增色。燒就是要燉至湯汁基本收幹。當然也有例外,湘菜中的毛氏紅燒肉就不用醬油,而以炒糖色調出醬色。皆因當年老人家曾見過醬油的製作過程,自此不吃醬油,御廚便用炒糖色替代醬油,同時加入幹辣椒。還有的地方以紅腐乳調色,那時醬豆腐燒肉,別一種燒法,不及。

紅燒肉家族

黃魚鯗燒肉

海門東灶出廚子,上海錦江飯店的創始人董竹君是海門人,錦江飯店的廚師裡不少是她的老鄉,錦江飯店的本幫菜,充分體現了濃油赤醬的特點。前不久,去海門的“好年生態農莊”,主人饗以一桌豐盛的農家菜,所有食材均為農莊自產,吃的至今頰齒留香。蔬菜都是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佈滿蟲眼。雞是散養在果樹下面的狼山黃雞。山羊拴在豆秸、青草堆旁邊,任憑它們自己取食。最是那用大海碗盛的黃魚鯗燒肉,引得一桌老饕讚歎不已。豬肉來自農莊自養之黑毛豬,平日餵養時不用一點外購的飼料,豬的食物均取自農莊所產作物,也不求出欄率的高低,任其自然成長,那肉自是鮮美。海門臨海,黃魚鯗是漁民用野生黃魚所制。鹹魚鮮肉的混搭,便產生出奇妙的美味,豬肉油脂融進魚的鹹香,肉香裡又攜裹著大海的氣息,魚鯗不再那麼霸道,被肉汁浸潤的帶一絲溫柔,此肉一上來,其他菜品退讓三舍,令人難以停箸。被遺忘多少年的肉香終於再現。

紅燒肉家族

鹽烤筍乾

紅燒肉家族

竹筍乾燒肉

紅燒肉的製作以五花為好,取其肥瘦相間,過肥則膩,過瘦則柴,且要帶皮,取其優質蛋白。紅燒肉是一種具有親和力和傳染力的食物,它可以與很多食材為伍,南方物產豐饒,這方面就比北方多出許多優勢,竊以為,與紅燒肉為伍的最佳搭檔就是竹筍,無論乾鮮皆佳,雨後春筍上市,拿來和肉紅燒,自就有了春之韻味。寒雨飄飄,掘一莖肥碩的冬筍燒肉,燙一壺黃酒,寒意頓消。而幹筍和鹽漬竹筍更是紅燒肉的好拍檔。天目山筍乾、鹽烤扁筍乾、井岡山煙燻筍、安徽細幹筍......但凡長竹子的地方,就有竹筍,泡發之後的幹筍取來燒肉,香掉眉毛。

紅燒肉家族

茨菰

紅燒肉家族

茨菰燒肉

至於鹹魚幹,慈姑、芋頭、芋艿燒肉,更是南方諸省家常菜的常備。我家左近有個菜市場,菜販會出售一些南方菜。

一次見到兩個姑娘圍著一堆茨菰的對話很好玩。一個問:“這是什麼東西?”答:“真笨!是荸薺。”問:“荸薺是黑的,這個卻是黃褐色的。能幹嘛用?”我便為她們解釋:“這是茨菰,味道微苦,和紅燒肉是絕配。”

紅燒肉家族

豬肉燉粉條

北方的確有些可憐,除了大白菜、土豆幾種以外,蔬果遠不如南方多,難怪那倆姑娘疑惑。好在時下物流業發達,過去的稀罕物已經十分普通。

紅燒肉還有個表親,這就是燉肉,一般來說,北方諸地似乎更加拿手。它與紅燒肉的區別在於前者出鍋時湯汁殆盡,色澤紅亮。後者熟了以後要帶寬湯,且不必顏色紅褐。山西的小燉肉,華北、東北的豬肉燉粉條、酸菜燉肉,可能是因為配角少的緣故,一來二往地,味道更加醇厚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