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家網蔣東文詳解智能產業:兩個方面入手,這幾個領域存在機會

2017年12月14日,由投資家網主辦、中國智慧城市百人會聯合主辦、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協辦的“2017投資家網·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在北京北辰五洲皇冠國際酒店隆重舉辦,本次峰會以“智能驅動未來”為主題,深度剖析智能產業,並邀請國內一線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上市公司、優秀創業企業、各地政府領導等業內資深人士聚集一堂,共同探討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機遇與前景。

投資家網/政商參閱創始人蔣東文在主辦方致辭中解讀了智能製造領域現狀及人工智能的投資機會與前景。他指出,智能製造雖然政策利好,企業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轉變,但中國的製造業想要徹底轉向“智造”還要不斷闖關,才能走得更遠。

“中國企業還存在羊群效應。有些企業看別人做的好就去追風口、追熱點,去融資發展智能製造,搞塑料的要發展智能製造,搞食品的要發展智能製造,往往最終沒有達成願景還搭上了資源、資金和人才,造成無謂的浪費。”蔣東文表示。談及人工智能時他認為,兩個領域會出現巨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一個是安防。

投資家網蔣東文詳解智能產業:兩個方面入手,這幾個領域存在機會

投資家網/政商參閱創始人 蔣東文(曾用名:蔣冬文)

以下為蔣東文在“投資家網·2017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上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來到由投資家網主辦的“2017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這是投資家網第一次主辦產業投資峰會,我們今年7月份,在深圳成功主辦了股權投資峰會,這次我們又回到了全國的創業創新中心,北京。

我們知道,2015年,“中國製造2025”規劃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最終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今年5月,國務院召開了常務會議,明確下一步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把發展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國家開始不斷完善發展智能製造的產業政策,從“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智能製造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到“中國製造2025”的發佈,都是以發展先進製造業為核心目標,佈局規劃製造強國的推進路徑。

政策利好,但智能製造仍需不斷闖關

智能製造不僅可以幫助製造業更好的應對市場,也可以幫助在相關企業更好的應對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滿足現代化生產的標準化要求,隨著中國智能製造戰略的大力推進,很多企業都開始選擇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完成轉型。

但我們也要清楚,雖然政策利好,企業的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轉變,但中國的製造業想要在徹底轉向“智造”還要不斷闖關,才能走得更遠。下面我從幾個方面淺談下對這個領域的思考。

企業單打獨鬥,產品鏈條短。

包括我們的傳統企業,現在都想在“智造”上尋找突破,但這個領域技術門檻較高,僅依靠企業自己探索就完成轉型顯然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工業級產品對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網絡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方面要求很高,研發耗時長,而掌握智能製造尖端技術的大多是在一些科研機構手中,而它們又過於封閉,企業也搞研究、機構也搞研究,無形之中提高了研發的時間成本,花了大把的錢,卻做了一件重複的事。

企業創新力弱,缺乏核心技術。

雖然我們強調要發展“智造”,但這個領域的關鍵元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比如工業機器人需要的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數控機床離不開的功能性部件。我們在智能製造諸多基礎技術方面大多還停留在仿製層面上,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導致難以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從智能製造整體上看,大多企業只強調智能生產忽視了智能管理等環節。

勞動效率等問題沒有妥善解決。

除了企業自身不能光有意識,還要注重落地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智能製造領域的發展,我們知道,中國的製造業具有鮮明的區域集聚特色,其中,大多是工業附加值較低的傳統產業。

大家都說,智能製造是要從生產方式上帶來變革,但過高的技術要求,機器化作業成本很大程度又限制了企業的積極性。另一個問題是,製造業對勞動力依賴程度較高,而智能製造更依賴技術型人才,有些城市勞動力逐漸迴流,有些城市勞動力稀缺,智能製造所帶來的勞動效率等問題並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除了上述問題,中國企業還存在“羊群效應”。有些企業看別人做的好就去追風口、追熱點,去融資發展智能製造,搞塑料的要發展智能製造,搞食品的要發展智能製造,往往最終沒有達成願景還搭上了資源、資金和人才,造成無謂的浪費。

我覺得這個領域要發展好,還是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開展企業智能製造試點,逐漸形成標準體系。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同樣是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的主體,承擔智能製造示範試點項目的企業都是各細分行業的佼佼者,出於行業競爭的考慮,這些企業不會主動推進關鍵共性技術本身的擴散,但可以引導有技術能力的企業參與技術標準體系建設。

企業出題,國家組織優勢科研資源攻關。

涉及智能製造的關鍵技術應由企業出題,國家組織優勢科研資源攻關,在總體協調推進工作組指導下集中力量突破。企業出題的實質是關鍵技術需求要來源於生產製造一線,體現問題導向。具體的實現方面,可以採取專家進企業調研,召開企業家參與的行業座談會等方式。

投資家網蔣東文詳解智能產業:兩個方面入手,這幾個領域存在機會

人工智能進入新階段,兩大領域值得關注

我們也看到,作為智能製造的一大牽引技術,人工智能在經歷60年的沉浮後也正式邁入了發展的新階段,並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這60年來,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特別是有監督深度學習在自然語言理解、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基礎領域,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對B端生態帶來的非常明顯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份,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3月份,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了全國政府工作報告。

不僅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業也在爭相佈局人工智能,希望搶佔由於人工智能所帶來的產業革命機遇,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企業都將視角瞄向了人工智能,均投入數以百億的資金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人工智能在今年更是誕生出了很多創業公司,大量的VC/PE投資機構積極參與其中,給予資本支持。這個領域也成為今年最火爆的投資主題。很多投資人最近都在說,下一批“獨角獸”將來自人工智能。種種跡象都在表明,人工智能發展開啟了新階段。

從投資的角度講,我覺得,在人工智能會出現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一個是安防。

我們看到,人工智能的到來,讓以前陌生的玩法快速的融入公眾生活,智能投顧、刷臉取款,未來還會有更多人工智能新場景的出現。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業的應用主要有智能量化交易、智能投顧、智能客服和生物身份識別。以上應用分為輔助後臺數據分析和代替人工標準化服務,最終做到減少人力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金融業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需要大量人力服務和處理數據工作,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快速處理人與數據的關係,並批量化服務客戶。我之前簡單測算了一下,目前金融行業人工智能滲透率不足1%,未來3年金融領域應用投資中,人工智能投資規模或將超過200億元。

我覺得,另一塊具備投資價值的是安防,特別是智能安防。實際上,智能化對安防設備市場規模提升作用表現在兩方面,從量的角度來看,隨著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設,安防設備的部署密度增加,而且智能化設備對原已部署設備的替換也將帶來新的增量;從價的角度來看,智能化前、後端設備的逐步建設將帶來設備單體價值的提升。

可以看到,中國的主要城市已積累了強大的視頻數據採集能力。如何利用數據解決治安等問題一直是各地有待解決的問題。上述就是我分享的一些關於智能產業的觀點和見解。

我們今天峰會的主題是“智能驅動未來”,我們也準備了“智能”與“智造”專場與各位投資人、企業、創業者進行探討,我覺得無論是“智能”還“智造”最終都要落到企業的實際發展中去。智能製造、中國製造要做大做強還需要各方助力。感謝大家參加,“2017投資家網·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