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蛙泳的技術流派有哪些?

薛文康


在上世紀60年代時比較流行的是美國澳大利亞的技術流派,主要的突破在於不在侷限於開發腿部動力支撐,大幅增加了划水動力效果,提前使手掌和小臂向下壓水,完成高肘動作向後推水,這樣使得劃臂動作的推進力大幅提升,同時配合筒式蛙泳蹬腿,使得蛙泳紀錄大幅度提高。



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以日本田口信教為代表的蛙泳選手,田口信教的蛙泳技術除了增強了臂部動力以外,在蹬夾水水時腰部以下有明顯的上下襬動,這個動作後來引起了不少爭議,後來的新規的出現也讓這種技術很快消失。

再就是70年代以英國蛙泳選手威爾基為代表的歐洲蛙泳流派,強調蛙泳的蹬腿效果,收腿時使小腿最大限度的靠近大腿,雙膝寬度略大於兩腳寬度,兩腳外翻,與身體成直角,良好的對水面積形成半弧形蹬夾水動作,形成了良好的走水效果。


再後來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流行起來的就是波蛙了,利用窄蹬腿技術,髖角大於130度,收腿時小腿垂直於水平面,雙膝與肩同寬或略寬於肩,蹬夾水時利用腳掌和小腿內側鞭水。身體有較大的起伏。波蛙出現以後蛙泳成績得到了快速提升。

到目前為止,波蛙泳技術已經不在強調高出水的技術,而是更加註重在出水以後的身體前衝,追求更大的前衝力和更遠的前衝距離。平蛙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技術都和高蛙混在了一起,比方說窄蹬腿的技術。

所以,現在的蛙泳流派越來越模糊,各國的運動員都在積極的互相學習交流,一旦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動作出現便竟相模仿,互相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