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東擴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秦土東擴用去了其中三十六年的光陰。

秦國的東鄰是強大的晉國。秦國東擴,必須和晉國一爭高下。當時的晉國,地廣人眾,勢力非常強大。秦穆公一方面積極網羅人才,一方面針對晉國不同的國君,區別對待:東擴中心不改變,政治、軍事兩手抓。三救晉難,大打政治牌,在諸國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幫助在外奔亡多年的公子重耳歸國繼位,殺死晉懷公,與晉文公全面合作;晉文公死後,開始東進,大勝韓原,終於打敗強大的晉國。

虞國君貪賄亡家國秦穆公禮賢得良才

秦穆公東擴

為了秦國東擴,秦穆公繼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網羅人才。秦穆公非常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沒有王佐之才,自己不可能完成東擴大業。

那麼,秦穆公網羅到人才了嗎?他是怎麼網羅到人才的呢?

秦穆公五年(前655),晉國向虞國借路去征伐虢國。當時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只有向虞國借路,才能去征討虢國。

當晉國向虞國借路的時候,虞國一位非常有見識的大夫宮之奇認為,虞國與虢國的關係好像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唇亡齒寒”,虢國滅亡了,虞國還能存活嗎?但是,虞國國君因為曾經接受過晉獻公的寶玉、名馬,所以,他認為晉國和自己的關係非常鐵,就答應了晉國。宮之奇於是率領全族離開了虞國。

百里奚(一作百里傒)。當時在虞國任大夫,他深知虞國國君鼠目寸光、昏庸無能,很難聽得進意見,便緘默不語。晉國在滅掉虢國後,回師之時就順手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都被俘,這就是著名的虞國國君貪賄亡國事件。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的小臣送到秦國。百里奚以此為奇恥大辱,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人員抓獲扣留。

秦穆公東擴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一位賢能之人,就想用高價贖回百里奚,但又怕出價太高楚人覺得奇貨可居,反而不放,就對楚國人說:“我妻子出嫁時陪嫁的小臣百里奚在你們那兒,我想用五張羊皮把他換回來。”(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人得知自己扣壓的這個老頭還能值五張羊皮,便爽快地答應了。

百里奚因此被交還秦國。百里奚回到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車(穆公釋其囚),向他諮詢國家大事(與語國事)。百里奚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推辭說自己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禮賢下士地說,你是個難得的人才,虞國國君不用你,所以虞國才滅亡(虞君不用子,故亡)。

百里奚頓覺知遇之感,便全心事之。於是,秦穆公與百里奚一連好多天在一起談論國事,越談越投機。秦穆公十分賞識百里奚的才華,把國家大政交給百里奚處理(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稱“五羖(gu,谷)大夫”。羖,就是黑色公羊。之所以如此稱呼百里奚,是因為他是由五張黑色羊皮換來的。

百里奚是秦穆公得到的第一位人才。

當秦穆公大大稱賞百里奚的才幹時,百里奚卻說:“我不如我的朋友蹇(jiǎn,簡)叔(臣不及臣友蹇叔)蹇賽叔才是真正的賢才,但是,沒有人瞭解他(蹇叔賢而世莫知)。”

百里奚說,我過去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淪落到沿街討飯,蹇叔收留了我。我想當齊國國君之臣,蹇叔阻止了我,我這才躲過了齊國政變那場災難。後來、我到了周,周王子穨喜愛牛,我想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個官職,穨也想用我,但是,蹇叔又勸阻了我。我離開了穨,才沒有和穨一起被殺。我到虞國做官,蹇叔也勸阻過我。我雖然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我心裡貪戀俸祿和爵位,就暫留下來。我兩次聽蹇叔的話,兩次躲過劫難;一次沒聽,就遇到這次虞國滅亡被俘之災。一所以,我深知蹇叔的才幹(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

秦穆公聞聽此言。立即派人帶著重禮迎接蹇叔,任命他為上大夫(於是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這樣,秦穆公得到了他一生最為重要的兩位主佐之才:百里奚與蹇叔。

晉惠公出爾反爾秦穆公三救晉難

秦穆公一生和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晉襄公五位晉國國君打過交道。秦穆公即位之時,晉獻公已經掌權十八年,已進入晚年,所以,秦穆公與晉獻公往來並不多。晉襄公即位時,秦穆公已經進入執政後期。因此,秦穆公在位之時,主要是和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三位晉君打交道。

秦穆公和晉國三位國君交往是區別對待的,根據晉國當時的實力採取不同的對策。

秦穆公和晉惠公打交道的過程堪稱經典,核心策略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一切以“東擴”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道義和武力。無道義不足以服眾,無武力則沒有話語權。

秦穆公三救晉難,道義盡顯。

先前,晉獻公生前寵幸一個叫驪姬的女人,驪姬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兩位弟弟重耳、夷吾為保全性命出逃。晉獻公去世後,驪姬的兒子奚齊被擁立,而獻公的大臣裡克又殺了奚齊。另一位大臣荀息在奚齊被殺之後擁立了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大臣裡克又把卓子和荀息殺死。晉國朝中一片混亂。

晉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動盪不安的政治狀況呢?

原來,周代宗法制盛行,嫡長子繼承製深人人心。驪姬之子不是宗法制度承認的法定繼承人,大臣們不從。此時的晉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出逃的公子夷吾在國外知道了晉國內亂的消息後,以割讓河西之地八座城為代價(割晉之河西八城與君),請求秦穆公協助他奪取君位。

秦穆公面對晉國的政治真空,毅然決然地派百里奚率兵護送公子夷吾回國。解決了晉國的君權繼承問題。

這就是秦穆公“一救晉難”,擁立了晉惠公。

但是,夷吾(晉惠公)即位之後,立即背叛了自己“割晉之河西八城與君”的承諾。

秦穆公雖然對晉惠公的言而無信很憤怒,但是,他並沒有立即舉兵伐晉,而是審時度勢,靜觀其變。

秦穆公“二救晉難”,娠濟晉災。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晉國大旱。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晉國向西鄰的秦國緊急求援。

秦穆公當時面著臨三種選擇:一是出兵晉國,二是坐視不救,三是開倉賑災。

當時他可以利用晉國自然災害之機,出兵攻打,削弱晉國,但是,這對秦國的政治形象不利。坐視不救,實際上與出兵是同一性質,只是手段溫柔一點而已。開倉賑災,幫助晉國渡過難關,政治上可以得分,但是,強晉會成為阻礙秦國東擴的尾大不掉的障礙。

秦國大臣在這一問題上分兩派意見:主戰派主張趁“飢”討伐,主和派認為不能見死不救。

秦穆公最後詢問他最信任的百里奚。百里奚說:晉國國君夷吾從前背叛自己的諾言,得罪過你,但是,晉國的老百姓有什麼罪呢(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

由於百里奚力主賑濟晉國,秦穆公採納了他的意見,大規模向晉國運糧(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一就這樣,秦穆公援勁敵稱譽天下。

秦穆公通過兩救晉難,為秦國摸索了一條大國崛起之道:重視道義。春秋之際,已經進入了大國稱霸、吞併小國弱國的階段。但是,真正的大國,絕不單單是個經濟強國,而且一定要秉持道義,這樣,才能讓諸侯賓服。所以,在秦晉關係上,秦穆公高舉道義的大旗,在政治上得了重要的分值。說白了,秦穆公打的是政治牌。

秦穆公“三救晉難”,遣返晉惠公。

兩年之後(秦穆公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惠公和他手下的大臣們商議,有位大臣對晉惠公說:趁秦國發生災荒出兵討伐,一定可以獲得大功(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

晉惠公採納了大臣的意見,於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出兵攻秦。

晉國饑荒,秦穆公大規模救災;秦國饑荒,晉惠公卻落井下石,興兵伐秦。二者相比,晉國明顯在道義上失了分。

但是,秦穆公是道義、軍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國君。既然晉國要打,秦穆公當然;要奉陪。於是,秦、晉兩國在韓地開戰,這就是著名的韓原之戰。

韓原之戰一開始,晉惠公倒是奮不顧身,拋下自己的大部隊就往前衝,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泥潭裡。秦穆公和部下看到此情此景,縱馬追趕,想趁機抓住晉惠公。但是,秦穆公不但沒能抓到晉君,反而被晉軍包圍了。晉軍圍攻秦穆公,穆公受了傷,形勢非常危急。

正值此危急之時,秦軍三百多個士兵不顧個人安危,驅馬衝入晉軍,晉軍的包圍圈被打開,不僅穆公得以險處逢生,反而活捉了晉惠公。這三百個勇士是什麼人呢?

之前,穆公曾經丟失過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抓到這匹良馬,把它宰殺吃掉了。政府抓到他們,要嚴辦。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一頭牲畜而傷害人(君子不以畜產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會傷身(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於是,不但不處罰他們,還賜給他們美酒,並將他們全部赦免(乃皆賜酒而赦之)。

這三百人心懷感激,聽說秦穆公要去攻打晉國,都要求跟著去。作戰時,他們發現穆公被敵軍包圍,於是,個個高舉兵器,爭先恐後,衝上前來,報答秦穆公的恩德。這就是秦穆公被困時臨危解圍的三百敢死隊;結果,就是這三百勇士幫秦穆公脫離險境,還意外地俘虜了晉惠公。這就叫善有善報。

回國後,憤怒的秦穆公發佈命令:人人齋戒,獨宿,要用晉君祭祀上帝。秦穆公的這個決定可以理解。晉惠公知恩不報也就罷了,反而恩將仇報,趁人之危興兵伐秦,怎能不讓秦穆公惱羞成怒?

周天子聽說了這件事,想要替晉君求情,他對秦穆公說,晉國國君是我的同姓,可否網開一面(晉,我同姓。為請晉君)?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她聽到這件事,穿上喪服,光著腳,跑到秦穆公面前說:“我是夷吾的姐姐,但是,我卻不能救自己的兄弟(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