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被稱為漢族呢?

少年不知愁滋味374

因為“大漢”,因為劉邦封為“漢王”,因為“漢中”,因為“漢水”,因為“天漢”……


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封為關中(秦)王,但項羽違約,將劉邦封在道路險阻遙遠的巴、蜀,建都漢中南鄭(今陝西漢中市區),為“漢王”。


劉邦憤怒要和項羽開戰,周勃、灌嬰、樊噲勸阻,蕭何認為雖然漢中不如關中,但也比死強,因為以現在的實力,與項羽開戰肯定百戰百敗;《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而且漢王、漢中得名於“天漢”(漢水),原意是銀河,名稱非常美好。希望劉邦好好在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於是劉邦離開關中前往漢中,以蕭何為丞相。


“漢”,在上古專指漢水,《尚書·禹貢》就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漢中因漢水而得名;漢水則得名於天上的銀河,即天漢。



感謝劉邦、蕭何,甚至項羽,因為劉邦定都漢中,就任漢王,建立“漢國”,他稱帝后的朝代才被稱為“漢朝”“大漢”;他的曾孫漢武帝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東設朝鮮四郡,西征大宛收西域,將大漢推向極盛,治下的臣民自稱“漢人”;大漢的強盛與光榮成為了以後中國人的集體歷史記憶,他們一直以自己的漢人身份而自豪,最典型的唐朝人自稱本朝為“漢家”,自己為“漢人”,皇帝為“漢皇”,大唐軍隊為“漢兵”,甚至與吐蕃的正式盟約中稱“漢”……




漢中的天漢大橋



於是“漢”又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名字,“漢” 來源就是“漢中”“漢水”和“天漢”,也就是“銀河”,這就是為什麼蕭何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的涵義。


侯楊方

漢民族是如何起源與形成的?龍真是漢民族的圖騰?

漢民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由多部落組成的族群。

在上古時代,中國有三大部落族群,分別是華夏、東夷、苗蠻。夏商周三代屬於華夏族後裔,經過不斷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基本統一的華夏族主體。


一 華夏族群的由來與三大族群的融合

華夏後裔以黃帝、炎帝為始祖,“昔少典娶於有蠕氏之女,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段話指出了黃帝與炎帝因為居住在姬水和姜水而分別得姓。

夏、商、周都是華夏族團,夏人是黃帝的後裔。“禹之父曰鯨,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商人的始祖“殷契,母曰簡狄,有賊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商的始祖殷契又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是顓頊的兒子,顓頊又是黃帝的孫子,所以殷契是黃帝的後裔子孫。周人一向以夏的後裔自稱,總是稱自己為“肇造我夏”、“我有夏”。

東夷族以少昊、太昊、舜、伯益為始祖,少昊、太昊集團所在江淮、東北等地最早與華夏族群融合,其主要的代表文化為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此後,出現了“太康失國”、“后羿代夏”等歷史事件,后羿成為東夷族首領。


南方的苗蠻部落,又稱之為三苗。三苗的祖先有祝融、共工、驩兜等。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按照司馬遷的說法,三苗部落在被打敗之後,才被流放到南方各地的,因而他們的後裔成為了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後)四大族群。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領,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蚩尤與黃帝大戰失敗後,蚩尤部落向南遷徙,流散到如今的南方各地。但有一個歷史問題是,蚩尤與祝融、共工、驩兜是什麼關係?蚩尤到底是屬於三苗集團還是東夷集團?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蚩尤是南方三苗集團的首領,祝融、共工、驩兜應該是部落聯盟首領。不然蚩尤死後,三大首領竟然沒被斬首,只是被流放,可見蚩尤應是南方諸多部落聯盟的盟主。


二 華夏文化認同與秦漢民族大融合奠定了漢族形成的基礎

經過夏商周三代的融合,苗蠻、蚩尤、東夷、夏人、商人、周人等逐漸消失,周朝在其800年的統一時間裡,不斷地將上古三大部族進行融合,形成了漢族早先的統一體——華夏族。此時,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都尊周王室為正統,都紛紛自認為華夏後裔。

華夏族的認同是文化上的認同,而非血緣的認同。東周時期,南方的楚國的先祖被周成王“封於楚蠻,封以了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雖然楚國認同周王室,卻總是以自己苗蠻自稱。楚首領熊渠曾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溢。”然而,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後楚國又成為戰國七雄之後,楚國就不再稱自己是蠻夷,其他諸國也沒有再視楚國為蠻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最後一個強國齊國,統一了華夏。秦始皇統一華夏後,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的措施,這些措施大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秦始皇統一華夏後,派大將出關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又派大將趙佗征服南方的百越,設置桂林郡和象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北方華夏族人開始大量湧入南方。

秦王朝雖然只短短地存在了15年,但其種種措施瓦解了東周以來乃至上古以來的華夏區域各種封閉的、單一的格局,將整個華夏納入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之中。漢朝建立之後,融合的華夏族形成了一個2000多萬人的群體,200年後又融合為6000萬人的群體。


此時,由於漢朝大一統的格局持續了四百多年,人口眾多、國家強盛,周邊的少數民族稱漢軍為“漢兵”,稱漢朝人為“漢人”或者“漢子”。由此,漢族成為了統一的華夏族群的稱謂,散居在偏遠地方的尚未實現融合的三大族團後裔自然就成為了少數民族。

三 龍並非為漢民族統一的圖騰崇拜,是後世附加的結果

龍是漢族公認的圖騰,龍圖騰最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由蛇的身體加上獸的四肢、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等等組合而成的,龍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揉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漢族之前的華夏族,無論從仰韶文化的陶器圖案還是從周代的青銅器刻畫來看,古代先民喜愛的圖案有蛇、有龜、鳥等,先民對這些圖案的喜愛總是紛紛雜陳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象徵物。先民也並未將這些形狀的物體進行祭拜,作為圖騰。最早形成統一認識的,是在漢代,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四大神獸。唐宋以後,龍才被帝王獨佔成為身份與帝位的象徵,鳳凰也是一樣。從此,龍鳳成為了帝王權力的代名詞,成為了帝王一家之姓與其他百姓區別的特徵。


但從此人們僅記住了龍圖騰一說,龍也就這樣成為了漢族的圖騰。若要細細深究,漢民族並無固定統一的圖騰崇拜,龍僅屬於少數人的圖騰


稗史候說

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曾經輝煌過的時代數不勝數如:秦、漢、唐、宋等。這些朝代我們的經濟發達,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繁榮給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叫漢族?

華夏民族

《詩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字本意表示“天”。在漢朝出現前我們民族被稱為華夏民族,這是由於夏王朝的強大。在漢王朝以後我們就改名成了漢人。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華夏民族的稱呼依然廣為流傳,在秦統一中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被稱為秦人。可大秦帝國在歷史上終究是曇花一現,有很多開創性的制度沒有得到落實,帝國就已經轟然崩塌。漢王朝結束秦國戰亂後“漢承秦制”加強了民族統一和融合。

漢王朝

漢王朝統治中國長達四百年,這四百年間裡漢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無論是對外作戰還是對外貿易,他國都稱之為漢人。漢朝派張謇出使,開闢絲綢之路;派衛青和霍去病討伐匈奴,大漢北部疆界擴展到河套平原;北征朝鮮設東北四郡;南服西夷諸國,將領土擴展到海南島。為了加強基層的控制行政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減輕賦稅大力發展農業,讓人民休養生息,漢朝人口數量激增,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頻繁的互動和融合,盡顯大國風範。少數民族逐漸以漢族的稱呼取代了華夏民族的稱呼。

漢族

現代學術界有兩種看法:“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無論是哪種看法總而言之,漢族就是來自於漢朝。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後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供了文化基礎。無論是從文化還是經濟,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正統,是從漢朝開始確立。

一個民族的國家意識是從漢朝開始形成,國家的內涵是人民大眾認可的文化,漢朝的文化大一統為漢族這個稱呼的形成夯實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