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又稱“羅胖”,這個神一般的男人。很多人說他開創了知識付費的先河,但在網上也有很多人罵羅胖,無非是買了課程沒有想象中作用大,學的知識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用上,還有批判零碎知識學習等。
我倒是認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觀能動性非常重要,如果你想付點錢,不去動腦筋,就像把知識塞進腦海裡,那你真的是想多了。如果真的想學知識,一定要付出同等的汗水來換取,課程只是讓你節約走彎路的時間而已。
開年第一週,羅胖的“邏輯思維”以“知識是怎麼來的?”為開題,聊了聊科學哲學的進程及各位大神的故事,這個跌宕起伏又找不出毛病的故事講得精彩!
打破了我的某些固有想法,乍看下還是有些驚悚的。細細思索,卻發現裡面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緩過神來,驚嚇秒變驚喜!
一、知識不是憑空產生的!
在科學出現之前(前科學時代),人類的知識來源僅限於代代相傳的傳統和神的啟示。
直到伽利略的出現!
說起伽利略,大家最熟知的就是發明了天文望遠鏡,那你知道他為什麼同時被稱之為科學之父嗎?
伽利略的偉大,源自他開創了新的知識來源,那就是實驗和觀測。
通過實驗和觀測,來獲得新知識。在現今看到稀鬆平常的觀念,在當時可是顛覆性的。科學就是通過這種石破天驚的觀念劇變而產生的。
二、科學哲學發展的進程
1、“邏輯實證主義”
顧名思義,就是“邏輯+實證”,將觀測實驗得到的證據,以嚴謹的邏輯組織起來。
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研究的核心環節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BUG:多少次的觀測和實驗才能歸納出結論?英國哲學家羅素提出“火雞”悖論,以諷刺歸納方法的侷限。
我的思考:
有限次數的觀察怎能得出普遍結論?觀察的再仔細,千辛萬苦找到的規律,也不能完全正確的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下一秒的證據會不會顛覆上一秒的認知!
想到各種前人總結的寫作經驗、學習方法等,總結的再好,也不能完全使用所有場景啊,有點惆悵,沒有萬能的方法論,還是要靠自己探索最適合自己的。
2、波普爾的證偽理論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漏洞以及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日食實驗,使得奧地利的波普爾發現了新大陸:可證實性並不是科學的真正特徵,科學的真正特徵是可證偽性。
任何科學理論都可能錯,只是暫時未被推翻而已。
絕對真理從此不復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有待被推翻的猜想。
BUG:證偽理論確實是個好方法,若能找到反例則能推翻原有的科學理論。但存在一個大BUG,證據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就算看到同樣的東西,大家頭腦裡產生的認知千差萬別。
觀察實際上是一個高度主觀的過程。到底看到了什麼,取決於你頭腦中有什麼樣的理論。
在科學哲學歷史上,這個理論被稱之為叫“理論滲透觀察”。
波普爾的證偽理論給羅胖的啟示是——我們的求知方式:答案不重要,提出好問題才重要。
我的思考:是呀,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是錯的,還那麼在意幹甚?而重要的是提出問題,有問題說明必定是有與原有的認知相沖突想不通的地方,是突破進階的信號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真理不復存在,實踐要繼續嗎?必須的呀,不實踐如何證偽呢?無論學習還是研究,學會提出問題,然後用實踐檢驗!
3、庫恩的範式理論
美國人庫恩通過研究物理學史,驚訝的發現科學的發展過程就像造房子,老房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能逐步不夠用,人們總是修修補補,到實在不夠用時才推倒重建;科學也是一直在老觀念裡小修小補,在不適用時再來一個大顛覆。
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裡提出了著名的概念“範式”,範式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和行為方式。
每一次科技革命,無論是哥白尼,牛頓,還是愛因斯坦,本質上都不僅僅是具體結論上的刷新,而是一次範式轉換。這裡面不僅有科學的遞進,還有全套價值觀和方法論的變革。
如果沒有範式,知識無法增進。就如隔行如隔山,如果我們要進入一行,必定要加入這個行業,到這個範式裡面,去學習、融入,才能有所突破。
而創新,就是舊範式裡逐步出現不符合的新事實,人們對範式的懷疑積累到一定程度出現的大顛覆。
創新的機會,往往是留給舊範式裡面的人。我的思考:側面論證了圈子的重要性,畢竟沒有房子連修補都是奢望。要進入一個圈子,有了一定的基礎才有可能突破。就如寫作,可以先學習取標題的方法、模仿好的文章結構,有了一定的認知,才算入門,只有入門了才能有所突破。
另外,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同觀念的人身上了,一個觀念的形成,與人際關係、過往歷史、利益格局、價值觀念和行動方式有關,你輕易動搖不了別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我們要說服別人,講道理可能行不通,所以要麼擺出事實來,要麼檢視自己的範式是否需要顛覆!
4、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論
拉卡託斯是波普爾的學生兼同事,近距離看到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和庫恩的範式理論的辯論後,將兩個觀點綜合,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他承認兩套不同的知識觀念系統可以並行。
“科學研究綱領”簡說 :每一個研究都是在一個綱領內部進行的。同時有很多綱領並行。彼此博弈,有的在進步,有的在退化。最終,進步的會發展壯大,退步的則會逐漸衰亡。不過,也不絕對,有時候,退步的會重現生機、返老還童,進步的也可能突然轉向消亡。
我的思考: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沒有絕對的贏家輸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開些。所以學習要博採眾長,不試試怎麼知道對不對,有沒有效果呢?
5、費耶阿本德的“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
奧地利人費耶阿本德也是波普爾的學生,他跳出三界外,把上述理論都推翻了。他認為在實際的科學創新中,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將非理性因素引入到創新活動中。
他的觀點簡單說就是:科學家其實並不知道怎麼才能取得知識上的突破,連科學家自己也不知道,科學哲學家也更不知道。所以,要允許科學家自由地選擇任何一種方法,不管那些觀點和方法是理性還是非理性。沒有什麼方法是完全不值得考慮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人類最擅長的就是依靠工具和方法。但是在解決真正的難題的時候,一切方法,又好像都不如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靈感、洞見、巧合和偶然。方法的價值很大,但是在關鍵時刻,突破方法限制的價值更大。
我的思考:不要小瞧大腦的智慧,有靈感一定要寫下來。要寫出偉大的作品必然不是那些所謂的方法、公式、模板復刻出來的文章,寫出心聲最重要,表達真情實感比文筆重要。
學習各種課程等,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消化那都是別人的,只有融入自己的特色才行。
總結
看完是不是整個人都不好了?我們來捋一捋。
1、邏輯實證主義核心觀念“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不禁想起電視裡每次壞人被抓到都是一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句話都將作為呈堂證供”。破案也許可行,但作為科學研究,還是存在一個大漏洞:有限的實證無法歸納出普遍結論,“火雞”悖論完美的詮釋了這點。
2、波普爾的證偽理論提出科學的真正特徵是可證偽性,任何科學理論都可能錯,只是暫時未被推翻而已。所以以前的認知都是錯的?也不全是,我想這個理論給我的啟示是要以批判的視角看世界,你所認為的不全是對的。羅胖給我們的啟示“答案不重要,提出問題才重要”也給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波普爾太過偏激,他甚至認為批判是知識進步的唯一方式,也就出現了漏洞,畢竟證據是非常主觀的事情,“理論滲透觀察”是證偽的難點。
3、庫恩的範式理論,指出沒有範式,知識無法增進的。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在一個學習參考原有的框架,畢竟所有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嗎?小白的學習還是從進入範式開始吧。畢竟“批判和證偽,是科學革命、範式轉換的時候發生的事,和平時期就要就要踏踏實實地從事點滴零碎的建設工作。”我也非常認同這一點,你看最瞭解你的也許是你的對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4、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綱領論將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和庫恩的範式理論綜合,承認兩套不同的知識觀念系統可以並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界上總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存在,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秉持“我可以不認同你的觀點,但也堅決捍衛你表達的權利”看待世界。
5、費耶阿本德的“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指出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認為在實際的科學創新中,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就像小時候看電視,直接判斷主角是好人,反派是壞人。其實若去深入分析,你能這麼輕易的得出結論麼?也許主角是白蓮花,反派事出有因?
科學哲學發展的進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不斷逼得自己去逼近現實,不斷去符合現實真實情況的過程。
科學哲學的演化方向是在還原科學研究的複雜性、豐富性和多元性。
不管是科學發展還是價值觀、世界觀,我們的思考都是由易到難。人性的複雜,讓我們從最簡單的好惡、善惡發展到深刻的理解分析。為了活的明白,我們需要有敏銳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包容思維以及直覺思維,但也不要過分糾結,保持內心的充盈就好。
羅胖說:所謂的學習,其實更重要的不是對世界進行抽象,而是完成對這個世界的還原。
你認同嗎?
歡迎到“小白學習園地”,與你一起學習!
閱讀更多 小白學習園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