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為什麼最弱的燕國都能把匈奴打趴下,到了西漢時期那麼費力?

喜好歷史


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勢力還比較弱小,還不是中原諸侯的對手,不僅秦國、趙國這些實力強大的國家打得過,甚至連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燕國也有過幾次打敗遊牧民族的記錄:燕昭王時期大將秦開卻敵(東胡)千里,戰國後期劇辛也曾經向北方拓地千里(東胡)。

相對於後期匈奴彪悍的戰鬥力,戰國中後期匈奴對中原諸侯還行成不了太大的威脅,主要原因在於:

01:匈奴部落林立,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權。

公元前300年前後,北方遊牧民族還有很多,比方說林胡、東胡、樓煩等部落,他們之間並不團結,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不成氣候。一盤散沙的遊牧民族是沒什麼戰鬥力的,對中原諸侯是形成不了威脅的,比方說後來的蒙古部落,雖然單個士兵戰鬥力很強,但在成吉思汗統一之前,還是被契丹、後金蹂躪。

匈奴勢力真正變得強大恐怖起來,還是出自把漢高祖劉邦困守在白登山的莫頓單于,他在位期間打敗了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北方遊牧民族才有了強大的統一力量。

戰國後期,匈奴開始團結起來,實力大增,但主要針對的還是趙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曾經率領大軍殲滅過匈奴近10萬主力,匈奴十多年不敢再次進犯。倘若當時匈奴主力針對的是燕國,以燕國的垃圾戰鬥力,估計很夠嗆。

02:匈奴比較落後,武器、軍隊建制跟不上。

戰國時期的武器還很落後,從秦始皇陵墓出土的武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還是青銅器,鐵製武器非常稀少。匈奴更加落後,青銅武器都不多,很多還是木棍、木棒之類,在與中原諸侯較量中明顯處於弱勢。

戰國時期,作戰方式主要還是戰車,因為武器落後,騎兵的恐怖戰鬥力還沒體現出來。舉個簡單例子,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前,趙國還沒有騎兵;戰國後期,燕國攻打趙國時,曾經出動了2000乘戰車,說明那個時候,戰車作戰還是主流方式,殺傷力也更大。

匈奴比較落後,造不出戰車,自然打不過燕國。

03:馬鞍、馬鐙還沒有大規模普及。

騎兵威力有限,除了缺乏先進的金屬武器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還沒有馬鞍、馬鐙,至少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據史料分析,馬鐙大約是戰國後期才出現的,沒有馬鐙的騎兵,戰鬥力低了很多很多:一方面是坐不穩,雙腿需要緊緊夾住馬腹,這樣的話,上半身用力有限;另一方面,可施展動作少了很多,不像後來那樣,可以半站起來前後左右廝殺。

綜上所述,一個分散的、缺乏先進武器的、沒有馬鐙的匈奴,即便是面對實力做弱的燕國也佔不了多少便宜。


小楊品史


西漢初期不打匈奴,一是因為此時匈奴單于冒頓天縱奇才,把以往四分五裂的匈奴部落統一成一個巨無霸,匈奴勢力大增;二是因為西漢建國,天下已經經歷了七年全面戰爭,國民厭戰,匈奴遠在北方,征伐太費錢糧;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西漢建立之初政權並不穩定,內有奪嫡之爭,外有異姓藩王虎視眈眈,漢朝宮廷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內鬥。

匈奴復強

楚漢相爭時,匈奴冒頓弒父篡位,成為單于。他帶領匈奴東破胡,西敗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重新奪取河套地區。冒頓還對匈奴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調整,立諸王和24“萬騎”,匈奴一躍成為北方最強大的部落,擁有超過30萬的戰士。

漢初面對的匈奴部族,是戰國時代各國根本無法想象的龐然大物。戰國時代燕、趙擊敗的只是東胡、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或幾個部落,劉邦和他的子孫面對的是整個北方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侵略農耕民族,是為掠奪財物。遊牧民族擁有大量馬匹,聚眾而來,呼嘯而去。漢族步兵很難追上匈奴騎兵。漢人因為耕種田地,分別定居在邊境線的各個城市;匈奴入侵的時聚眾攻城,易在局部形成對漢軍的絕對優勢。漢軍邊境防守壓力巨大,強弱懸殊下很難反擊。等漢軍徵發、趕到邊境,匈奴人已經劫掠後逃離。

相比漢朝來說,燕趙國土面積小,趙國擁有大量騎兵,燕國本身地處邊境,他們能很快徵調國內民眾從軍抗擊匈奴入侵者,國民也飽受草原人掠奪之苦,從軍意願強烈;漢朝土地廣袤,大部分時間裡,被匈奴侵略的只是邊境地區,中央王朝徵調士卒花費時間長,消耗巨大,而漢初國家財政非常緊張,無力長時間組織對匈奴的反擊戰,不得已採取和親政策。

到漢朝建立時,中原民眾已經經歷了長時間戰爭,需要休息

公元前236年,始皇帝親政,平定嫪毐叛亂後,重新開始征討六國。秦軍經過十五年鏖戰之後,始皇帝一統天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業。但他並沒停下戰爭,向北派蒙恬驅逐匈奴,修建長城;向南征討百越。他還打算在渭水南岸營建新都。

始皇帝死後,天下揭竿而起,中原大地經歷了最殘酷的七年血戰,士民肝腦塗地,妻離子散者不可勝數。到劉邦擊敗項羽,無盡的戰爭和勞役已經持續了30多年。

劉邦得勝後,總結前秦滅亡的原因時,將始皇帝盲目徵發內地民眾前往邊疆參加戰爭而引發民亂看作非常重要的一條。平城失利他確定匈奴強盛且不能輕易擊敗後,果斷採納了劉敬和親的策略來緩和雙方關係,沒繼續武力對抗。他不希望繼續對外戰爭引發國民反對。

漢朝初年形勢複雜,政治鬥爭殘酷

劉邦擊敗項羽成為皇帝時,帝國境內有韓信、彭越以及英布等強悍的諸侯王。這些人在楚漢戰爭中立場不穩定,劉邦不能信任他們。劉邦借貫高、陳豨等人謀反的時機除掉張敖(廢為宣平侯)韓信彭越的人,英布惶恐下公然謀反,被劉邦帶兵剿滅。劉邦不久也因為傷勢過重去世。

即位的惠帝劉盈年少,外戚呂氏勢力強大。惠帝死後,呂雉獨掌大權。她殘殺高帝子嗣,大肆分封自家子弟,劉氏諸王以及開國功臣人人自危。呂后薨,功臣和劉氏諸王合謀將呂氏斬殺殆盡,迎立文帝登基。

劉邦登基後到文帝即位期間,漢朝中樞權力鬥爭劇烈,無暇組織軍隊對抗匈奴。

總結:楚漢相爭時,匈奴完成統一後成為北方霸主,勢力範圍東到大海,西到崑崙山,非常強盛。劉邦勝利之後帝國內部權力鬥爭依然劇烈,無暇發動對外戰爭。燕趙等國自身身處邊境,組織征戰更加便利,漢朝因為國土廣闊,士卒徵調距離過遠,消耗更大,因而漢初對待匈奴比戰國時各國難度更大。


始於終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其一,戰國時期,燕國不弱。

燕國在戰國七雄裡算是比較弱的,但是燕國自身並不是一無是處,如果燕國真的弱的不行,也就不會把曾經多次稱霸的齊國打的差點滅國了。

戰國後期,燕國有河北北部肥沃的耕地,東有遼東地區,北有燕山山脈天險阻隔,對內雖然難以進取,對外卻有一定的實力。



其二,戰國時期,匈奴不強。

戰國時期,匈奴雖然時時騷擾邊境,但是匈奴和中原一樣,四分五裂,並不是統一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當時的匈奴,西有強大的大月氏,東有實力雄厚的東胡,可以說,那時的匈奴,也是在夾縫中生存。

戰國時期的匈奴,是北部遊牧民族中相對弱小的遊牧民族,對燕國,難有勝算。



其三,西漢時雙方都在增強,西漢初年無力北進。

西漢初年,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走向統一,實力大增,向西擊敗曾經強大的大月氏,使大月氏被迫西遷,向東打敗東胡,向南趁楚漢之爭佔領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大力擴張,實力大增。此時的匈奴,可謂是兵強馬壯。

而西漢就不同了,因為西漢屬於農耕文明,從戰國到秦朝末年諸侯紛爭,再到楚漢之爭,中原大地已經斷斷續續經歷了幾百年大戰,尤其是楚漢之爭後,國家人口稀少,土地荒蕪,急需休養生息,西漢初年國力相對薄弱。



為什麼匈奴經過戰爭強大,而漢朝卻虛弱呢?這跟文明的差異有關,遊牧民族不需要大規模的建設,逐水草而居,恢復快,而且,在戰爭中往往會通過掠奪獲取更多財富和補充。

西漢是農耕文明,建房子,修水利,任何工程都會勞民傷財,恢復週期長,戰爭造成的人口減少也不能快速得到補充。

所以,西漢初年,正是強大的統一的匈奴遇到了百廢待興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西漢初年對匈奴難有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戰國時期相對弱小的燕國能把匈奴打趴下,而統一的西漢卻如此費勁的重要原因,正所謂“時殊世異”也。

明歷史,知興替,懂得失,歡迎大家關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好。西有秦國,北有匈奴,東有祁連等國,後有魏國韓國雄霸三晉,可以說趙國的地理位置堪稱戰國最慘的之一,一旦開戰就是四面受敵。

趙國著名將領李牧長期駐守北方邊疆,抵抗匈奴。從真正意義上講,趙國從來沒有在匈奴腹地出兵與匈奴作戰。李牧的只是在家門口抵抗他們。從來沒有人說被李牧斬首的匈奴人真的就是單于王庭的精銳主力,就連李牧這個人的存在其實都是未知數。

李牧的戰鬥有一個特點,就是隻能防守,不能進攻。他擅長以逸待勞和誘敵深入。當匈奴兵到達時,他先退卻,假裝失敗,引誘匈奴騎兵到他的包圍圈,然後一舉殲滅!這一方法與白起在長平戰役中與趙括作戰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長平戰役,秦軍先鋒隊先是王齕,趙軍先鋒隊先是廉頗。廉頗都抓不住了。和王齕打了三年!秦軍長期深入趙國腹地,後勤供應幾乎跟不上,造成秦軍大量傷亡,可以說秦軍的損失非常巨大,但是趙軍當時後勤也非常緊張,雙方都是撐著一口氣。於是,秦政府以陰謀奪走了廉頗的指揮權,取而代之的是趙括,取而代之的是秦軍將領白起。

趙括從來沒有參加過實質性的戰爭,所以他第一次帶兵作戰時,遇到了殺神白起。45萬趙軍被秦軍殺害。當趙戰敗的消息傳到趙王的耳朵裡的時候,整個國家都震驚了!

可以說燕國和趙國之所以能擊敗匈奴主要就是依賴其強大的防禦策略,如果深入匈奴腹地只怕是不行的,長平之戰證明了趙國軍隊的防守戰是最可靠的,一旦脫離防守必然失敗。

好吧,我們來談談漢朝。西漢初,由於秦末的大起義,全國陷入一片混亂。十多年來,匈奴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劉邦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全國各地陷入了一片混亂,沒有力量對付匈奴。此外,西漢時期馬匹匱乏,匈奴騎兵擅長騎馬,所以匈奴騎兵經常騷擾西漢邊疆地區。西漢以步兵為主,與步兵作戰的騎兵猶如切西瓜,所以西漢初期韜光養晦。

從高祖到文帝到景帝,三帝王主要是以和而不同、休養生息、積極向上為基礎,到漢代武帝時期,金庫充裕、馬匹眾多,與匈奴有著數十年的連戰之力。這就是為什麼漢朝在匈奴開戰前忍耐100多年。


冷兵器研究所


1、燕國相比於戰國七雄中的其它國家國力確實要弱一點,但即便這樣燕國也曾派樂毅率軍打敗強大的齊國。燕國能夠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即便弱也是相對來說的,至少比那些沒有成為七雄的國家強大不少。

2、匈奴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長期的遊牧過程中使其善於騎射,但並沒有像中原國家的文化積累,在侵擾中原國家時也往往時劫掠一番就迅速撤離了。如遇到中原國家的反抗則是打得贏則打,打不贏則跑,並沒能紮根於一地,因而先秦時期的匈奴侵擾並不能奈何於中原國家,而中原國家也不能對遊牧民族造成多大損失。

3、先秦時期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眾多,各部落聯盟彼此割據一方,並沒有形成統一,相反各部落聯盟中還存在草場牲畜的爭奪,這也就制約著遊牧民族的發制。使得他們即便侵擾中原國家也不可能是全力出擊,同時也要防備草原上的其它部落。

4、春秋戰國時期和匈奴接壤臨近的國家有燕國、趙國、秦國等,這些國家在戰國時期都是國力強盛一時的,他們都先後有和匈奴作戰,雖然不是同時聯合進攻匈奴,但匈奴也相當於經常要和幾個國家作戰,這樣的情況下匈奴的損失就大了。加之這些國家在邊境築有長城,匈奴要越過高大城牆也比較困難,這樣對中原威脅也不會太大了。

5、秦末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完成了草原遊牧部族的統一,遊牧民族各部得到了團結,有了強大的軍隊力量進攻中原國家,同時也少了後顧之憂。反觀中原地區,秦末烽煙四起,經濟遭到破壞,百姓流離失所,漢初國家經濟凋敝,在這樣巨大的反差之下,即便漢王朝有心打匈奴也沒有那個實力了。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和漢初之際,匈奴和中原國家攻守之勢易也,其主要原因在於春秋戰國之際匈奴部族尚未統一力量分散,中原各國雖然彼此攻伐但實力卻強於匈奴的。西漢初期中原由於長期動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匈奴卻完成了統一,兩者力量相卻甚大。


歷史知道點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來回顧一下匈奴的發展史,匈奴正式形成獨立政權是在戰國初期,即公元前440年前後,當時匈奴西南與趙國接壤,東南與燕國相臨,同時西面有樓煩,東有山戎、東胡等遊牧部落。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戰國末期。


戰國後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並開始了它兼併吞併的步伐,各國和秦之間以及他們彼此之間戰亂不斷,此時的匈奴趁中原亂戰時期,吞併了西部的樓煩、林胡,並繼續向西南前進,佔領河套地區。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匈奴的領土已對秦國西部和北部呈包圍之勢。

待秦國平定六國統一全國之後,北漠的匈奴成為了秦始皇下一個攻擊目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軍隊北擊匈奴,佔領了河套地區和陰山,並連接趙長城和燕長城,建立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尤其是匈奴的侵襲,為保全中原先進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當秦始皇死後,秦國後繼者無能再加上亂臣趙高的霍亂朝政,下秦國迅速陷入了混亂。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烽煙四起。匈奴又一次偷得發展的機會,此時匈奴首領冒頓單于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實力,不僅向北擴張領土,而且重新奪回河套北部地區。同時,在匈奴內部,冒頓單于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治理,使得匈奴的實力不斷增強,地處中原的漢族政權也對此時的匈奴畏懼三分。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當時中原大地經過近十年的戰亂,不僅人口數量銳減,農業生產和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此時的西漢朝廷根本無力在軍事上與匈奴抗衡,所以使得西漢在這時期與匈奴的交戰中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經過幾次或大或小的失利,西漢的統治者也深深地瞭解到這一點,經過漢高祖劉邦的穩定基業,之後又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經過六十餘年的恢復和發展,已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從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武帝開始了長達近四十年的反擊匈奴的連續作戰。這歷經幾十年的戰爭,直接導致了匈奴的衰敗,從此匈奴再無力發動對漢作戰。

興衰交替的匈奴也是中原地區興衰發展史的見證者,它的存在,也刺激了中原王朝的發展,同時也為當時的民族交流和共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小宋史趣


四個觀點可以說明這一切。

  1. 第一,你的財富不多的時候,管理起來會輕鬆很多。當你富可敵國的時候,或許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弱燕和西漢的對比正是如此。

  2. 第二,弱燕只是相比較於戰國七雄的配置來看待的,燕國好歹也是七雄之一,其實實力跟匈奴比還是強大的多。

  3. 第三,雙拳難敵四手,多個幫手出手,總比一個人單打獨鬥強。戰國時期燕國、趙國、秦國對匈奴都有防範打擊,西漢卻只有西漢政權。

  4. 第四,固守城池和勞師遠征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燕國屬於固守,而西漢是主動出擊,這兩者難度係數不同。

01弱燕相比較西漢,更加好統籌管理。

西漢是大一統王朝,手裡的資源、兵力包括人口,都不是弱燕所能相比較的。可是如此大的國家機器,想要平穩運轉,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漢廣闊的領土,註定了它也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但凡是它的邊境,都需要派兵把守。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消耗大量的錢。

錢從哪兒來?當然是賦稅中得來。所以說人口多了,賦稅多了,可開銷也相應增加了。反倒是在戰國時期,諸如弱燕這樣的國家,他們的地盤比較小,所需要防範的地方也就相應減少了。

弱燕之所以能夠承擔起對付匈奴的重任,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一小部分領土是直接跟匈奴接壤的。

他們只需要應付這一塊的匈奴,那就可以了。此外還有強秦、強趙等國家也在對抗匈奴,這就是弱燕最大的優勢。

相比較西漢,弱燕的資產比較小,管理起來也就比較輕鬆了。而西漢政權的龐雜性,不是弱燕所能相比的,管理難度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02弱燕並不弱,比匈奴還是強不少的。

為什麼我們稱它為弱燕?難道它真的很弱嗎?其實當然不是這麼一回事。弱燕之所以被稱之為弱,那是因為參照物的問題。

跟強大的秦國、趙國、魏國、齊國相比較,燕國的確是太弱小了。畢竟中原大國在諸多方面,都要比燕國強大。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偏僻,屬於北方寒疆。其次就是人口稀少,相比較中原大國,弱燕的生存環境更加艱苦,人口自然也就少的多。最後就是生產力低下,人口和環境,決定了燕國的生產力。它是不可能趕超中原大國的。

由此可見,燕國的確弱小。可是跟匈奴比起來燕國又怎樣呢?這個時候的燕國可就顯得相當強大了。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之所以能夠入列,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相同的。

生產力雖然落後,可是生產技術是沒有太大差別的。而匈奴那邊,除了搶掠和放牧,壓根就沒有什麼生產技術可言。

相比較匈奴來說,燕國的生產力那是相當強大了。再說就是軍事實力,燕國在戰國七雄當中,軍事實力墊底。不過他們所有的兵種配置,跟其他六個國家也是相類似的。

至少要比匈奴人的兵種豐富的多。匈奴人離開了馬背,那就沒什麼特長了。這就是燕國比匈奴人強大的地方。

03對付匈奴,可不只是燕國一家人的事情。

戰國七雄,有秦國、趙國、燕國這三個國家的邊境是跟匈奴的地盤接壤的。所以說這三個國家都需要著手對付匈奴。

他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領土被匈奴人佔領,不希望自己的百姓被匈奴人搶掠,所以他們不斷地修築長城,開始對匈奴人的防禦和進攻。

秦國和趙國那都是非常強大的國家,在戰國七雄當中,排得上前兩名的位置。所以跟著這兩位老大哥混,燕國的優勢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了。

戰國時期,需要對付匈奴的國家有三個。每一個都是獨立的軍事集團,相當於三個集團軍在邊境對抗匈奴,這可比一個集團軍指揮要來的更加機動靈活一些。

而西漢時期,問題就顯著了。只有西漢這一個政權需要對抗匈奴,盤子大了,所要防守的地方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好幾倍。

就算你的軍事實力再強大,也不會有當時三個國家共同對抗匈奴時來得猛烈了。畢竟西漢時期單打獨鬥的情況下,一損俱損。而戰國時期,三方面作戰,就算某一方面吃了虧,另外兩方面力量,還能夠補足。

04燕國屬於防守型對抗,西漢是主動出擊。

戰國時期,中原內部混戰不休。誰都想把中原這一塊大蛋糕給吃了,所以沒有人會把太多精力放在對抗匈奴之上。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非常奇特的景象,秦國、趙國、燕國都相繼建造了長城。長城最初是用來幹什麼呢?這就跟城牆一樣,用來防禦敵人的。

他們所建造的長城,其實所對抗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匈奴人。由此可見,當時這三國對付匈奴的戰略方針,都不是遠征追襲,而是固守防禦。

防禦所需要消耗的軍事力量相對來說要少得多,他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爭奪中原地盤上來。

燕國談不上把匈奴打趴下,只是用長城的優勢,讓匈奴人不敢犯境罷了。匈奴人活不下去了,自然還是要犯境的,這是生存規律。

而西漢時期則不同了,長城太長,完全防守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唯一的好辦法,那就是主動出擊。

當時西漢已經把中原給全部收復了,內部矛盾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是有這個實力和資格去對付匈奴了。

所以出現了漢武帝追擊匈奴,一路把他們打到了貝加爾湖以北的地區。這是因為西漢具備了長途奔襲的實力。

相比較防守而言,西漢的主動出擊,就顯得代價更大了。所以說看起來更加費勁,漢武帝花費了一輩子的精力,都沒能把匈奴給吃乾淨,這就是現實。

總結:強大與弱小,永遠都是相對的。

沒有真正的強大,相比較秦國趙國而言,燕國的確是非常弱小的。可相比較那些被吞併的小國家而言,燕國又是無比強大的。

能夠在戰國這個大熔爐中生存下來,足以證明燕國不是等閒之輩。衛國、鄭國、中山國這些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逐漸消失,其實正是一種優選淘汰的局面出現。

燕國生存了下來,而且生存的還很不錯,這就足以說明,燕國是有它特別之處的國家。當然了,燕國跟西漢是沒得比的。這也就註定了燕國只能防守,而西漢可以主動進攻。

《史記》


江湖小曉生


匈奴在戰國時期就很菜麼?我想還不至於。

《史記》記載,在戰國之前,東西周王朝以及它的眾多“小弟”曾經多次受到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就是後來的匈奴的侵擾。西周的祖先大王亶父就是因為受到犬戎的侵擾而南遷到了岐山下,逐步建立西周。西周的滅亡就是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而褒姒的兒子和周幽王長子爭奪太子之位,幽王長子的外公申候勾連犬戎伐滅西周。


東周建立之後,燕國、衛國、周襄王都曾經被來自北方的犬戎、山戎等遊牧民族侵擾,周襄王甚至被攆的無處可居,衛國更是國破家亡,後來得到齊桓公、晉文公這兩位霸主的支援,才得以倖存。

即便到了戰國,遊牧民族的侵擾依然是一個大問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革,似乎騎兵很強大了,但是為了防備草原部落,依然修建了趙長城,同時期的還有秦國和燕國這兩個北方國家,都修建了長城。即便如此,趙國北方受到的侵染依然很嚴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到,當時李牧被派去防守趙國北部邊疆之前,趙國邊疆屢次受到侵擾,不斷有牲畜、人口被擄掠。李牧到了之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才使得遊牧民族望而卻步,十幾年不敢再次寇邊。所以小小燕國,軍事實力始終沒有達到趙國的地步,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也就是個被動防禦的主。

為什麼匈奴會逐漸變得強大?

匈奴匈奴,其實不是某一個部落的名稱,是一個北方遊牧民族的大聚合,到了西漢前後,從匈奴單于冒頓開始完成了匈奴各部落的統一,才使得匈奴勢力變得空前勢大。

但是這一切的成因,有一個方面便是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的逐步發展。從中原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城市”建造完成開始,中原地區進入一種城邦文明時期。農耕人口為了尋求生存的安全,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著城市打轉的。包括當時的西戎,也是受到秦國影響,開始逐漸建造城市作為生存和防守的根據。這時期的很多遊牧部落,其實是和城邦文明交叉混雜在一起的。比如晉的旁邊有翟,燕旁邊有林胡、山戎等諸多部落等等。

隨著城市的擴展,到了春秋末期,各大諸侯國開始搶奪優質土地資源,晉國甚至付出大量努力,消滅了翟,吞併了代國,而齊國東邊的東夷等部落也逐步被齊國吞併。遊牧部落為了生存,開始向北轉移。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各部落也逐步發展,有的部落勢力大一些,人口多一些,需要的草場等資源便也就多,所以逐步擴張,逐步吞併蠶食,形成幾個大的遊牧部落,這些遊牧部落最終又形成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匈奴。

而西漢初期的匈奴又一次變得強大,卻是因為匈奴內部出現了質變:冒頓單于對匈奴進行了軍事化改革,《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冒頓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

如果說過去的遊牧民族還只是為了生活打打獵,搶搶東西,那麼這個時候的匈奴,便已經是一個有組織的軍事強盜團了。如果南方的農耕文明沒有準備,勢必被打個落花流水。

西漢時期對匈奴的弱勢究竟為何?

西漢成立,劉邦信誓旦旦的北上討伐韓王信,便釀成了一出“白登之圍”,劉邦自己被凍得都差點死掉。猛一看起來,西漢真弱啊。

但是西漢為啥開始打不過匈奴呢?

首先把,西漢太窮了。經過戰國後期的征戰、秦朝時期的南征北戰、秦朝末期的一系列大戰,整個國家都可以說是赤地千里了。西漢初年,很多大臣甚至連馬車都坐不起,他們的車,都是牛啊什麼的牲畜拉的,馬成為稀罕東西了。可是曾經的秦國、趙國,動不動就是可以出動數萬騎兵征戰的,光馬匹得多少呢?曾經的楚霸王項羽的王牌,就是一支三萬人的騎兵部隊。到了西漢初年,這一切原有的優勢都因為連年的征戰不復存在了。而騎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後來的漢武帝為了培養騎兵,專門在北方劃定幾個地區養馬,在那裡培養騎兵,還成立羽林軍,便是培養精銳騎兵部隊的。

其次把,西漢初年還沒有恢復秦朝及之前的“戍邊”制度。秦朝成立之後,至少遷徙了三十萬人口到北方長城一線,這些人平時種地為生,一旦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便就地成了士兵,可以對遊牧民族的入侵發動一場“人民戰爭”,讓匈奴知趣返回。沒有戍邊,一個方面是西漢剛建立,人民確實需要休養生息,一個方面便是人口太少,小心政策太急迫反而容易導致民變。

第三把,西漢還沒有修築好自己的長城。秦朝末年,原來屬於蒙恬的三十萬大軍跟著王離前去趙國平定諸侯國叛亂了,北方被遷徙過來戍守的農民們一看這全國一鍋粥的亂象,早跑的不知何處去了。而匈奴趁機向南侵擾,缺少人員看護的秦長城此時期很多地段受到了破壞,以方便匈奴的南下。但是西漢財政緊張,漢文帝為了省錢都要穿打補丁的衣服,可想而知。當然這也和西漢的一些經濟政策有關。所以漢長城的修建,都是從財政經費裡一點一點扒拉出來,一點一點修建的。

沒有成熟的騎兵,沒有以往的長城及屯邊軍民,使得西漢很長時間裡都難以對匈奴形成什麼優勢。而匈奴騎兵打了就跑,絲毫不以逃跑為恥辱的特點,也註定西漢難以有什麼收穫了。西漢在匈奴面前,自然始終顯得柔弱不堪,打起匈奴來也往往費力不討好。


阿慶還是阿慶


我們必須得提到燕國打的其實不是匈奴,匈奴崛起的時間大至是位於它們頭曼單于的時候,這個時間大致是位於秦始皇那個時候,這個頭曼單于實際上就是冒頓的父親。

燕國對付北方的胡人最具優勢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是燕昭王時期,也就是月亦伐齊之前,當時燕國建造了黃金臺,而且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所以想要向北方發展,因此拓展了千里胡地,想所謂的燕國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做到吊打,應該指的就是這段時間,而在這之後燕國建立了長城,從一定方向上來講,也採取了一定防守的態勢。

而且當時匈奴所在的草原之上,可不止匈奴一家政權,比如說著名的月氏人,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橙色客比較複雜,有的是在北方過著遊牧生活,是有的是南下已經成為了農耕文明的一員,甚至於有的會在某種特定季節的時候選擇成為遊牧民族或者成為農耕民族。

燕昭王打的這一支遊牧民族究竟是誰並不清楚,對付的這個遊牧民族又是什麼樣的成分也不清楚,總之燕昭王時期確實做到了,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制這一點是肯定的。

在這之前英國的實力確實挺弱的,自己國家發生內亂,結果齊國派兵過來增援一看燕國好欺負齊國的士兵直接就地搶劫,然後把整個燕國折騰的上吐下瀉,最後沒得辦法,在其他國家的壓力之下齊國才撤兵,正是因為這一點,燕昭王再繼位的時候才會勵精圖治選擇將英國的實力的提升向齊國報酬,有的人就說燕國的實力很強,能夠向齊國復仇,差一點其實得說到燕昭王的身上,當然當時的國際局勢對於齊國也不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五國伐齊,沒這個前提條件,燕國就算再多發展也打不過齊國。

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然接受了一定南方農耕文明的一些先進的生產製度和政治制度,但是事實上其開化的水平並不高,因為教育南方開個掛一樣的中原證券,此時的遊牧民族只能夠說是按部就班,甚至於被南方的農耕文明牽著鼻子走。

總結起來一句話,實力不夠強,還沒到鼎盛的時候,真正到了鼎盛的時候,是什麼是秦末漢初經過十幾年的諸侯混戰,南方的中原政權其實力大大降低,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卻由匈奴的帶領之下,統一了起來,所以西漢時期對付的匈奴和燕國所要對付的那個遊牧民族,兩者之間的實力根本就不是同日而語的。

而且燕國對付遊牧民族最具優勢的也就那一段特定時間,其他的就是圍繞著長城進行防禦,這一點和西漢徹底進逼草原滅掉匈奴的志向有著天差地別,二者之間的雄心壯志,作戰風格不可同日而語,所投入的資源也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便是,戰國時期燕國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大家覺得很容易,而西漢的時候對付起來很費勁。


漩渦鳴人yy


不僅費力,漢朝還給匈奴進貢美女和寶物,為什麼呢?因為漢初諸侯紛爭,楚漢爭霸,整個中原地區破壞太大,漢朝初建,連皇帝駟馬車,都不能找齊四匹白馬,而普通的官侯只能騎牛!而匈奴當時很強,處於全盛時期,冒頓單于勵精圖治,匈奴實力大漲,控弦三十萬,還是三十萬自小與馬長大天生騎士。首次面對匈奴,就驚呆了高祖,史有“白登之圍”,高祖劉邦很是狼狽的才得以脫困。後續才經過了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積蓄了渾厚國力,這樣子國家有實力了,將才才有用武之地了,李廣、公孫賀、衛青、霍去病。其中霍去病更是至今為我們所樂道,揚眉吐氣啊,看人家匈奴怎說,“亡我祁連山”!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取得河西之戰勝利,匈奴人悲歌“亡我祁連山”,渾邪王和休屠王畏懼之下,投降了漢朝。前119年霍去病再度北進,轉戰兩千裡,殲敵七萬人,一口氣追殺到狼居胥山,也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可惜的是兩年後霍去病去世,一生中六次出擊匈奴,破敵12萬!所以呢,前期國力弱只得委屈了女人,後期韜光養晦;國力強盛,男人就去找回場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