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最頂級的文物 最驕傲的歷史 最傳奇的故事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迄今1300多年的小雁塔,歷經滄桑與變化,仍屹立不倒。因其塔形秀麗,被後人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加之西安博物院內關中“雁塔晨鐘”的鐘聲清亮,幽靜深邃的塔影秀麗,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01

寺塔分立,先寺後塔


小雁塔原名為“薦福寺塔”(或“獻福寺塔”),是因其位於薦福寺內故名。早在建寺之初,是沒有小雁塔的,後來在擴建的寺院內修建了小雁塔,目的是為了存放義淨西行求法帶回來的經書及開闢譯經的場所(後來小雁塔又被稱為“義淨譯場”)。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嚴格來說,小雁塔的正式叫法為“薦福寺佛塔”。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他將印度佛塔稱為“雁窣堵坡”(sū dǔ bō),窣堵坡的梵文音譯為“塔”,全譯為“雁塔”,意思是群雁飛翔,一雁退飛,因雁在一僧人前投身自殞,後建塔葬雁,故名“雁名”,雁塔和佛塔所指相同。

最初薦福寺的位置與有了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的位置不盡相同,可又為何要建立薦福寺呢?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雁塔晨鐘

據史料記載,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在唐高宗李治死後的百日之時,皇室宗親為了向他祈福,在朱雀大街東側的開化坊內建立了“大獻福寺”。“大獻福寺”規模龐大,幾乎佔據了整個開化坊的二分之一。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大獻福寺初建於開化坊內,約佔開化坊面積的二分之一(圖中粉紅色位置),後另闢寺塔,在安仁坊內始建小雁塔(圖中藍色位置)。

又根據北宋時期《大薦福寺重修塔記》所記碑文,我們可知:到了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為了紀念自己的丈夫,將“大獻福寺”改名為“薦福寺”,並親自用飛白字體題寫了匾額,大畫家吳道子還給寺院畫了壁畫。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石碑

《大薦福寺重修塔記》內容

長安城之西南三里餘,有寺曰大薦福。自唐高宗時立為獻福寺,至天授元年始改薦福。並御書飛白領。中宗大加營飾,以神龍年後翻譯佛經,並於此院。按兩京記西北隅有薦福寺浮圖院。實景龍中宮人率錢造立。浮圖凡一十五級,高三百尺。口祈福之地。自景龍至本朝政和丙申三百九十二年,風雨摧剝,落角參毀。

……

後二年獲修此塔,以白奎飾之,素光耀日,銀色貫空,正如夢中所見之像,略無少異。何報應之若是鄧?願力冥契,成就斯緣,喜揚慶債,柳記梗棍雲。

大宋丙申政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李坐記

勸緣住持傳法沙門口立石


公元695年,西行求法的義淨高僧,歷經15年艱辛,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返回洛陽,武則天以勝於唐太宗接待玄奘的隆重禮儀歡迎了他的歸來,這才有了建立小雁塔的初衷。

唐中宗李顯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則天的第三子。在他的母親武則天去逝之後的705年,唐中宗恢復帝位,他令人擴大原來薦福寺的規模。到了唐中宗景龍年間(707年—710年),將原有薦福寺的位置從開化坊擴大到安仁坊,並另闢塔院,建造了一座十五層的塔,是為小雁塔。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楊鴻勳先生復原的小雁塔立面圖

小雁塔所在的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據《敕賜薦福禪寺重修記》碑文內容可知,由於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僅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楊鴻勳先生復原的小雁塔塔基

薦福寺建成之後,成為了長安百姓的祈福聖地,同時由於義淨譯場的存在,佛教諸多的活動均在薦福寺內舉行。

02

明清時期小雁塔“三裂三合”的傳說

小雁塔“三裂三合”的傳說歷經不衰。明清時期,小雁塔因為地震多次裂開多次縫合,後人將小雁塔“三裂三合”的傳說發展為“一生一世”、“三生三世”的愛情象徵。


小雁塔不僅因大地震從中間裂開卻依然不倒,而且也沒有傾斜,這是為什麼呢?目前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地基鍋底說”,它整體上好像不倒翁一般,有沒有可取之處?廣為流傳的“三裂三合”是否屬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3年的時候,曾對小雁塔地基進行了部分勘探,對地宮進行考察,結果徹底否定了不倒翁似的“鍋底說”。小雁塔地基為臺階形夯土地基,由外圍向中心逐層加深增厚,地宮下面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而在夯土底部發現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層,十分堅硬,難以穿透。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李健超認為小雁塔會從中間裂開是因其自身結構的缺點所致。目前,人們可以從小雁塔外觀上看到,在塔體的每層都開有一個小窗戶,而且窗戶南北相對,上下開在同一垂直線上,這樣便在此形成塔身強度最薄弱的斷面

,削弱了牆體結構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時容易從這裡開裂。

我們可以從1964年拍攝的照片中清晰地看見小雁塔從窗戶處上下裂開,從上到下明顯出現一道縫隙。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上世紀60年代,修復前的小雁塔中間有一條裂縫

對於“三裂三合”,有不少專家持贊同觀點,但也有不少建築專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古塔“神合”根本不可能。有專家認為,古塔開裂後,因小雁塔以青磚與黃泥砌築,各層間尚有木構件連接,開裂較大時券洞頂砌塊必然掉落,會有大量殘磚落於夾縫中,必然阻礙其再合,再說,掉下來的磚頭不可能自己再向上返回原位,因此“古塔再合”是不可能的。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古塔神合”,也許是因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縫中雜草茂密,自遠處觀看,就像“合好如初”了,其實這是一種假象。

03

20世紀的小雁塔


民國時期的小雁塔一直被移做他用。20世紀40年代,小雁塔是國民政府西北綏靖公署所在地,當時胡宗南是一把手。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西北綏靖公署

1949年當解放軍進入西安以後,國民黨軍隊撤退,小雁塔一度成為一座空城,附近居民紛紛自發進入發國難財。薦福寺內的零碎物品被搬拿殆盡。

到了50年代,小雁塔被稱作“西藏公學”

,原因是這裡雲集了一大批來自西藏的孩子。這些孩子可能是西藏上層貴族送到內地接受佛學教育的!1961年,小雁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大躍進”開始以後,小雁塔成為了西安最大的會展中心,主要用來展出各種“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果”。

大躍進失敗以後,小雁塔變身為“社會主義公學”。

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後,小雁塔的門柱與門徹底消失,其中原因自不待言。隨之小雁塔被部隊佔領,這個部隊就是西安當地人耳熟能詳的總後西辦,俗稱203部隊。由於需要大面積的停車場,小雁塔當年的許多參天古樹被砍伐,如今院內的古柏已經寥寥無幾了。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千年古木

“文革”結束以後直到90年代,小雁塔才歸還給文物部門。2014年,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04

小雁塔千年不倒的秘密


首先,唐代成熟的建築技術。建於唐朝的佛塔,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屈指可數,除了大小雁塔、興教寺塔外,還有山西應縣木塔。唐代佛塔建築技術的成熟,在於它不但能夠規避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摧殘,還能經受風吹日曬的侵蝕。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小雁塔復原平面圖

其次,後世經過多次修繕與保護。小雁塔屹立千年不倒得益於後世子孫對它的修繕與保護,如《大薦福寺重修塔記》記載了北宋時期對小雁塔的修葺情況,明清以降,更是多次進行了修復。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小雁塔3D復原效果圖

每修復一次,都會立碑進行紀念。如《敕賜薦福禪寺重修塔記》、《禮部劄(zha)付及薦福殿堂圖》、《重修薦福寺碑記》、《敕賜薦福禪寺重建記》、《補修薦福寺寶塔記》 《薦福寺來源碑》、《重修薦福寺地藏王殿》等。

最後,時運或佛教聖地。王朝的更替並沒有摧毀小雁塔,尤其是唐末的農民運動以及北伐戰爭時期的混亂,對於小雁塔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或許又因為它是佛教聖地,而在人們心中有一種敬畏神靈的心理作用,所以它在戰亂中可能逃過一劫。

參考文獻:

1、葛天;《唐薦福寺小雁塔修繕考證及啟示》;《乾陵文化研究》;2017年第00期。

2、保全;《從幾通碑石看薦福寺、小雁塔的變遷和整修》;《考古》;1985年第01期。

3、申秦雁;《唐代薦福寺》;《文博》;1991年第04期。

4、劉家信;明碑《薦福寺圖》考;《測繪科技通訊》;1997年第03期。

5、蔣靖;《小雁塔》;《文物》;1979年第03期。

6、楊鴻勳;《唐長安薦福寺塔復原探討》;《文物》;1990年第01期。

7、袁林;《小雁塔往事》;《金秋》;2007年第11期。

8、邵友程;《小雁塔“神合”之謎》;《地球》1983年第02期。

9、李健超;《唐長安1:2.5萬復原圖》;《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第02期。

10、陳東;《唐長安城毀滅的歷史地理考察》;《西安教育學院黨報》;2003年第03期。

-END-

由陝西曆史博物館與西安市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研究會共同編著

強躍館長親筆題字的《國寶手記》現已開售

複製這段描述¥PhhfbeOp0bN¥打開淘寶

一鍵下單

或淘寶搜索陝西曆史博物館旗艦店進行購買

小雁塔的歷史變遷及其千年不倒之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