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城|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看桐城|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图为桐城经开区一瞥



飞度关山竞芳华

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文|占思海 图|何传伟

来源|桐城新闻网


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滋润和陶冶,桐城工业经济已经抵达“四十不惑”的境界——致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淡看风起云涌。

40年前的桐城,工业资源匮乏、基础贫弱,县志有载:1978年,全县184家工业企业总产值4139万元,利税308.2万元。

今日桐城工业,已飞度关山,初现芳华。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工业企业40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43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5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6家,盛运集团纳税近2亿元,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49.2亿元,约为1978年的1568倍;纳税总额达22.5亿元,约为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利税的730倍。


看桐城|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图为台湾信邦电子生产车间一角



40年风雨兼程,桐城工业在改革中迈向更远更高更强

战新企业69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2家、省级新产品50个、拥有中国弛名商标15件,2017年,桐城因此位列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产业名城、创业名城,成为桐城转型的新目标。

从未离开过工业战线的市经信委主任桂祖武说,桐城工业的改革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978年至1993年为发展期,以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为全县两千推销员摘帽正名、年年出台一号文件发展乡镇村办企业为标志;1993年至1997年为繁荣期,以深化乡镇企业的人事、劳动、工资、营销管理权改革,个私企业迅猛发展为特征;1997年至2008年为变革期,以完成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园区经济和一镇一品勃兴为亮点;2008年至今为转型期,是以企业自主创新、银企合作、央企合作、政策暖企为牵引的产业新调整、新集聚、新跨越为特色。

当下,桐城工业齐步追赶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首位产业成为战略新高地。


40年薪火相传,改革磨砺出创业者敢为人先的锐气

金科印务集团董事长许幼平39年的创业史,与40年改革开放基本同步。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先行者,他说,我生在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实现了大理想。能有今天的作为,全拜改革所赐。

1992年,桐城乡镇企业、个私企业数量过万。改革大潮冲开粮食市场的禁锢,受桐城县粮食局党组委派,做了12年机关干部的许幼平创办皖中塑料彩印厂,开始显现他敢为人先的斗志:当年率先把塑料复合生产技术引进桐城,为桐城塑料产业首次升级立下头功。此后,他艰难推行生产车间承包制、整体承包制等内部改革,尽管他敬业到“把床搬到公司带伤工作”,也只维持了企业生存。“多数员工有点小背景,都想少干活、多拿钱、手上还要有点小权,导致相关改革举步维艰、有头无尾。”许幼平至今为之扼腕。

2003年,他辞去公职,创办金科印务并入驻桐城经开区,2005年率先转型生产药品包装并建成净化车间,2007年率先开设年销售额已达3000万元的电商平台,2010年研发上马药品软包装。2016年,金科印务位居中国包装百强企业的第33位、中国塑包30强的第11位。今年,金科稳健完成“掌舵人”的新老交替,开始冲刺“百年企业”。

今日金科,年年上新设备。购买六百万元的生产设备,从看样机到合同签订,半天搞定。“企业改制前,皖中塑料彩印厂想添置一台7.3万元的生产设备,局机关开了三次讨论会,最终歇菜。”许幼平说,这样的办事效率,就是政企不分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2008年以后出台的新上设备抵税、奖补固定资产投资等好政策,为企业减负、提质开道,给了我们创建百年企业的信心和底气。

改革新政,为创业者带来了真金白银。仅2017年,依据“1+3+8”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桐城200余家企业获得省、市级奖补约1.76亿元。改革红利,已激发起桐城工业实现“四百一千”工程的勃勃雄心。


看桐城|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图为微威胶件集团生产车间一角



40年破难攻坚,改革考验着创业者求真务实的韧劲

30多年前,微威胶件集团董事长李斌商是个多家集体企业争抢的“厂长人选”,桐城县农科所开出“全家转商品粮”的诱人条件,聘其当厂长,但他不为所动,因为他自己创办的个体企业范岗东山胶木厂,年利润5000元,远胜县办国企。

怕被“割尾巴、扣帽子”,他最终连人和机器整体“划转”到无人接手的范岗公社农机厂,并当任销售厂长。靠住“床头搁粪桶”地下旅社、“逢人就笑讨订单”做产品,该厂硬是跻身飞虎集团的配套产品供应商、安徽微汽公司的合作商。这家后来更名为范岗镇橡胶厂的企业,直至1997年才摘了红帽子,李斌商重新接盘,定名为微威胶件。轻装上阵的他认定“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下力气建新厂区、培训技术骨干、对接科研院校和专家,专注橡胶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生产,终于奠定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发展根基。

这个200人的企业,去年纳税716万元,稳居“桐城30强”,已有授权发明专利6项、在申报的95项,高阻离隔音材料和建筑隔震材料先后填补省内同类产品空白。前不久,新产品——E系轮胎再生橡胶,被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推荐为品牌产品,伍小平院士在微威设立了工作者站。李斌商说,做企业30多年,我的最大体会是:实干永不过时,创新永不止步。40年改革开放,已经赋予企业公平公正公开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权利,对于企业来说,实干赢得竞争,创新赢得未来!

求真务实,何尝桐城工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唯求真务实,桐城才会涌现出汪善祥、汪建国、徐云凌、胡训发、夏吉国、项宗祥、操文章等一大批功勋企业家,桐城才会崛起国家级开发区和新渡、金神等7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桐城才会自觉推动招大商、攀央企、大投资、大项目,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机!

敢为人先者胜,求真务实者远!桐城工业及其创业者们藉此前行,必定在新一轮改革中再迈雄关!


看桐城|桐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工业经济篇

图为金科集团药包生产车间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