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祠堂之魂 詩畫園林


遊記:祠堂之魂 詩畫園林


雨霽初晴,天清氣爽,與西樵詩社的詩友們一起暢遊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園”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九位進士的“南社明清古村落”,領略了身處鬧市區的“可園”雅意文風,探尋了古村落祠堂背後的文化底蘊。

詩畫園林

霽色湖光,天隨人意,冬至小寒晴柔。

古臺清榭,廊碧暗通幽。

曲頸高歌自許,湖雲上、水靜蘭舟。

園林裡,朱門雅意,壁壞好聯留。

風流,留戀處、山林咫尺,閒步綢繆。

似舊時詩侶,花困瀛洲。

投筆從戎舊恨,沙場夢、塵暗貂裘。

憑欄久、幽心懷古,寂寞下可樓。

一闋《滿庭芳》後,心裡洋溢著“只可自怡悅”的高興,這首詞算是對整個“可園”的詩意概括,也算是不負“西樵詩社”組織的這次東莞採風之行吧。

認識可園,得先認識它的主人——張敬修。張敬修(1823~1864),東莞博廈人,既是一位行伍出身的武士,也是一位精通於琴棋書畫的雅士。這一點從可園的建築特點和眾多楹聯中可以窺見主人的為人處事和生性愛好。

有楹聯為證:

環碧廊對聯:十萬買鄰多佔水,一分起屋半栽花。花隱園對聯:可尋香夢跡;園系故人情。雛月池聯:大可浮家泛宅;豈肯隨波逐流。邀山閣聯:大江前橫;明月直入。藏書閣聯:雨餘窗竹圖書潤;風過瓶梅筆硯香。可堂聯:可可動情思漫問可樓何處覓;堂堂消歲月應憐堂廡此間存。

是的,可園是一幅畫,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精美園林。

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村西部,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粵中四大名園。

可園最初的主人張敬修築園之後,廣邀文人逸士,大排筵席,以示慶賀“新屋入夥”。一眾親朋好友,在參觀完“新居”後,對於主人家的盛情,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描述眼前的“華屋”,情不自禁地說:“可以,可以;不錯,不錯。”說者雖無意,聽者卻用了心。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可以,可以,園子可以,一時意會,遂命名“可園”了。可園,名雖樸,詩味濃,已然頗合主人生活情趣。

可園的靈氣,來自亭臺樓閣與花草池塘的巧妙組合。可園的樓閣亭臺與池橋廳房,通過式樣不同的大小門及遊廊、走道精巧地聯成一體,並運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出大自然的景色。可園雖小,但以“可”字命名的地方就有若干,如:可樓、可軒、可堂、可亭等,還有頗具詩意的名稱,如:博溪漁隱、問花小院、雛月池館、綠綺樓、息窠、詩窩、釣魚臺等。至於它們的特色,互聯網上有詳細的介紹,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可園建築的第一大特點是四通八達。由於張敬修是行伍出身,可園的設計佈局有如三國孔明的八陣圖,人在園中,稍不留神,就像進入八卦陣一般,極可能會迷失路徑。

可園的第二大特點是:雅意文風。張敬修雖然身任武職,但對琴棋書畫造詣頗深。所以整個庭園雖偏於武略,但可園的造景、亭臺樓閣的命名都顯出雅意極濃。

可園的楹聯,可以說是可園的靈魂,彰顯出主人的文人雅趣。誰謂“池塘”曲,謝家幽夢長,可園便是激發詩情的地方。雖然我們這次參觀可園的時間短暫,不能熟知可園各個景點的具體方位、佈局,但還是有了對“可園”最初的意境,憑園有思,遂題為《可園七首》:

可園閬苑

青陽時雨霽,獨上可園樓。

舊主知真味,今人唱妙謳。

清心庭宇潔,巷竹渚亭幽。

閬苑還堪比,文風弄日柔。

可園懷古

大觀可愜客遊多,亭榭楹聯字喚鵝。

精舍主人魂覓處,湖禽時見向天歌。

可園怡情

大觀氣派可堪題,門口楹聯寶墨遺。

園景游來仙子羨,文人卻是暢神思。

可園爭輝

一樓高聳勢巍巍,九曲迴廊接翠微。

精舍迷宮如八卦,芳園因客耀光輝。

可園文章

景奪文章入妙聯,詩家最愛此芳園。

迴廊清榭行吟意,諸景生情咫尺間。

可園風流

園林精舍可閒遊,雅意抒懷古壁留。

投筆從戎三敗績,不輸文采顯風流。

可園題名

迴廊抱水矗危亭,咫尺山林信步迎。

疑入仙家真福地,主人卻賜可園名。

可園楹聯眾多,無不在訴說著主人的生前品位。如原前門聯:未荒黃菊徑;權作赤松鄉。上聯用陶潛“採菊東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下聯用張良幫助劉邦打平天下,建立漢朝,知道劉邦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心思,急流勇退,遁入空門,自稱赤松子的故事。表達出張敬修這位可園主人名為隱退,實欲復出的心思。

十萬買鄰多佔水,一分起屋半載花——這是本次遊覽可園最先見到的楹聯,也是此次我們觀賞可園的入口處,這就是環碧廊對聯。可園臨湖設遊廊,應該指的就是在這裡了,對面的湖亭,也許就叫可亭吧。

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這是前人揄揚可園最為出名的楹聯,現懸掛於可園正門的入口處,涵蓋了整個可園真正的內在美。寥寥十二個字,道出了可園的雍容華貴,堪稱天上人間。

可園之美,美在內涵豐富,美在人文薈萃,美在咫尺自然。

遊記:祠堂之魂 詩畫園林


祠堂之魂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面姓家。”參觀南社明清古村落,這首詩會不自覺地在遊人嘴邊吟唱。為什麼?請聽導遊慢慢道來。

“……據《南社謝氏族譜》記載,南宋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謝希良之子謝尚仁因戰亂南遷,幾經周折於宋恭帝德佑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歷明、清近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6.9平方公里的古村落……”

大家知道,東晉時期的王謝兩大家族非常出名。“王與馬,共天下”,從這句民謠中可以看出王導是東晉朝的實際創造者,也就是說,司馬睿(司馬懿曾孫)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持。

詩詞中提到的“謝”,就是指揮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的謝安,別名安石,他是晉孝武帝的丞相。另王導是王羲之叔父,至於謝安,王導當宰相時就很看重他了,他也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他們都曾居住在烏衣巷。

烏衣巷,是東晉時豪門貴族聚居之處。他們的子弟,人稱為“烏衣諸郎”,這巷名便由此而來。

王謝兩大家族,在大唐時期,已呈衰敗氣象。據說,如今我們參觀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就是安石公旗下的一支。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離東莞市中心區約1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京九鐵路和廣深鐵路的東莞站,只要人在中國境內,朝發夕至,簡便快捷。廣東眾多高速互聯,東莞市東部快速幹線、莞龍路、石大路等均可到達,自駕車一日觀光遊,時間充裕。

去南社村,看什麼?首先是祠堂,村有明清祠堂30座,富麗堂皇,蔚然可觀;其次是看民居,村有古民居250座,高高低低,依山而築;看廟宇,村有古廟宇3座,教忠教孝,祈福納祥;還有看古井、古水塘,還有古墓葬,古圍牆及其遺址,門樓、譙樓等。

誠然,到此一遊,作為一名業餘文學愛好者,探尋古村落的文化底蘊,領略各個祠堂建築的歷史故事,正是文人們的興趣所在。

祠堂是南社古村落古村落的最大特色。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南社明清祠堂原有36座,分別為謝氏祠堂、麥氏祠堂、衛姓祠堂。由於人為和自然的破壞,5座謝氏祠堂和1座衛氏祠堂已經蕩然無存。現存的30座祠堂中,保存完好和較好的有19座,保存一般的有6座,保存較差和破壞嚴重的有5座。除了1座麥氏宗祠外,其餘29座均為謝氏祠堂。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但南社村卻一姓多祠,一姓是指“謝”姓,這個就很特別了。通過導遊進一步介紹,我們知道,如今現住的三千多村民中,謝姓村民佔90%左右,謝氏是南社村的一大姓氏。然而,導遊也說,謝氏在明朝中期以前,在村中並不是大姓。謝姓在南社村的崛起,說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南社村謝姓的始祖謝尚仁是廣東南雄州推官謝希良的兒子,生於宋嘉熙二年(1238年)。其父謝希良為浙江會稽進士,在南雄州推官任內,執法嚴明,秉公協理刑事案件和獄中事務,深受當地老百姓好評。在家教方面,常以“勤儉、立志、好學”教子,使謝尚仁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南宋末年,元兵大舉南侵,南雄州的老百姓紛紛南逃。謝尚仁孤身一人夾在南逃的難民之中,他聽說東莞安寧,就逃到茶山蘆荻墩避難。由於蘆荻墩荒涼,難於謀生,後聽說南社“山水其秀,田多地沃”,於是又從蘆荻墩遷居南社,與戚、席、麥、陳、王諸姓並居。謝尚仁初到南社村時,生活十分艱難,在馬頭嶺山坡搭一茅棚居住。因他從小就在官府中生活,不懂耕田種地,只好靠補鞋為生。村中諸姓父老,見他為人忠厚,十分勤儉,就為他做媒娶鄰村王姓姑娘為妻。小兩口日夜操勞,小有積蓄,就買些田地。謝尚仁不再靠補鞋維持生計,與妻子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耕生活。謝尚仁婚後生有一子,取名士昌。士昌又生有二子,並秉承父教,使勤奮好學、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世代相傳。從第三代起,謝氏在南社諸姓中站穩腳跟,逐步改變了貧窮的面貌,到了明朝中期,謝氏人丁興旺,成為南社諸姓中的強勢一姓。

南社古村落村民秉承先人優良家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九位進士,榮耀故里。為了獎賞他們,激勵後人,族人允許他們自建祠堂,以示褒獎。全村共29間祠堂,從另一側面,已說明了南社村謝氏家族秉承的是崇書尚禮的儒家風範。

南社古村落面積近7平方公理,一水兩岸格局,中間以長方形水塘為中心,兩邊臨水的地方就是古各家祠堂了,祠堂後面就是依山勢建築而一脈相承的民居了。近幾年來,古村落先後被評為東莞市文物八景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氏大宗祠——現存始建時用的香爐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肇建碑刻。

百歲坊——始建於明朝,現存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百歲翁祠記》碑刻,記載為紀念百歲老人謝彥慶而將其居所改為祠。

謝遇奇家廟——清同冶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進士,後隨左中堂到新疆平亂,立下戰功後任職總兵,回廣東後又任兩廣提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為紀念武進士、官至總兵的謝遇奇而建家廟。

資政第——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中式第九十九名武進士、禮部主事謝元俊書院。

還有以光緒六年(1880)武進士謝汝鏐家宅為典型代表的民居,等等這些都是南社古建築群中的精品。

可惜,我對廣府建築知之甚少,對祠堂的研究也涉獵不多。所以,也只得亦步亦趨地跟隨著導遊,認真聽她的介紹,聽取祠堂後面的故事,然後就是留影紀念。誠然,觸景亦有思。

“冢地踞村頭,家風亙古流。堂前謝家燕,記住此鄉愁。”說的是古村落裡的一座墳冢,這很特別,中國很少有人死後葬於村口的,但南社村的古村落卻是例外。

以謝姓為主的古村落,宗祠形勝,簷頭上的燕窩,似在喚醒著自己,若有所思,一時思接先賢,悟出一首詩,以此作結:

宗祠形勝脈流長,大晉烏衣永不忘。

似識謝家堂上燕,原來本姓是稱王。

遊記:祠堂之魂 詩畫園林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