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乡甘肃陇西用大动作推动中医药发展

“千年药乡”陇西县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使用中医药验方处方,学中医、论中医、用中医蔚然成风,中医药在陇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记者|曹秋香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千年药乡甘肃陇西用大动作推动中医药发展



2017年,甘肃省陇西县被纳入国家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正式擂响县域医改的“战鼓”。

“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提高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比较廉价的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是陇西县卫计局局长王锦涛向《中国县域卫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也是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美称,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近日,记者走进陇西对如何发挥中医药推动县乡村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采访。

陇西县早在2010年启动实施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共遴选指导老师48名、继承人188名,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批中医药实用型人才。目前有8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11人被评为定西市名中医。

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

近年来,“千年药乡”陇西县通过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使用中医药验方处方,学中医、论中医、用中医蔚然成风,中医药在陇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记者走进了陇西县中医院,到处弥漫着中医药的味道,在门诊二楼,甘肃省名中医杨维平还在接诊,询问病人、开处方、嘱咐煎药注意事项,礼貌性地向记者点头打招呼,然后继续一丝不苟。

“没办法,病人都是大老远来的,甚至有从兰州、天水、通渭等邻市邻县来看病的,我们只有自己辛苦点!”杨维平瘦削的脸庞上露出几许无奈。去年,他接诊治疗人数达11432人次。

千年药乡甘肃陇西用大动作推动中医药发展


王锦涛告诉记者,陇西县大力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卫计局、县卫计综合监督执法所、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了中医相关管理和业务科室,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范畴。在县级综合医院将中医科设为一级临床科室,建立了中医门诊、针灸、康复理疗等专科和标准化中药房,配备和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

的确,记者来到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这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氛围。

陇西县人民医院院长魏占杰介绍,这几年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提供了中医药发展的平台,中医药工作在全院普遍展开、全面开花;医院还致力于创建重点中医药专科,中西医结合,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理疗室和煎药室,70%的村卫生室配备了120种以上中药饮片,广泛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初具规模。通过抓特色创建,一批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强中医药服务体系

王锦涛表示,近年来,陇西县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工作思路,以打造全国中医强县为目标,主动改革,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建中医药服务网络,完善中医院设备设施、增强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有地方看中医”问题。“我们全县1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中医馆,多数村卫生室都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维护老百姓健康的作用充分发挥”。王锦涛坚定地说道。

同时,将中医药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畴,并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标准,实现了3个百分之百(即:县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中医药费用新农合100%报销;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地产中药材及其验方处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发生的门诊费用,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中100%报销;参合农民使用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治疗疾病所产生的费用新农合100%报销)。

此外,陇西县通过积极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中医院和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6家省市医院的支持。已有90名专家在陇西县县级医院长期、固定开展坐诊服务、手术指导等工作,各县级公立医院与省中医院在探索建立了各自特色的专科联盟,提高了基层的医疗管理水平。

“陇西县中医院是甘肃省中医院医疗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医疗联盟成员单位,还是省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协作单位。自建立医联体以来,我们医院大病患者明显增多,省医院专家两周来一次坐诊、教学和查房,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门诊量约25万,住院人数达5万。”陇西县中医院院长李政如是说。

近年来,陇西县充分发挥县区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其中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帮扶5家乡镇卫生院,陇西县中医院帮扶3家,其他四家县级医院分别帮扶两到三家,实行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县乡村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依托远程会诊网络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县乡村医疗联合一体化“激发”乡村活力

一直以来,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县级医院“人挤人”,这是很多欠发达地区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陇西县开始探索通过如何盘活医疗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千年药乡甘肃陇西用大动作推动中医药发展



时值隆冬寒月。记者驱车前往云田乡中心卫生院,它距离陇西县城17公里,坐班车需要1个多小时。在陇西县云田镇卫生院不到20平方米的特色中医馆里,暖气送来阵阵温暖,病人们正在接受拔火罐、熏蒸、针灸等中医特色治疗,据该院院长范虎军介绍,卫生院中医药使用量占60%,2016年门诊量2万多人次,并且在逐年递增。

千年药乡甘肃陇西用大动作推动中医药发展


“县乡一体化管理是个好办法,对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特别有帮助”,范虎军说。范虎军称道的这个好办法是陇西县的一个创举。

2013年,陇西县结合全县医疗资源现状,决定实施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简言之,就是6家县级医院一体化管理17家乡镇卫生院,每家县级医院按照规模大小,分别管理2至5家乡镇卫生院。

“一体化管理不是以往简单的帮扶,而是全方位、渗透式、手把手地管理和带教。”陇西县卫计局局长王锦涛解释,这种管理可以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县级医院每年为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派驻5-8名高年资的医务人员,其中一名兼任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派驻人员每人每月轮流在乡镇卫生院工作2天以上时间。

陇西县卫计局副局长朱晓君表示,目前不仅是云田中心卫生院,其他每个乡镇卫生院已全部中医化,并且至少掌握6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同时乡医全科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方便周边百姓就医。

的确,记者看到渭阳乡卫生院在下午4点多已然有很多人前来做针灸和艾灸,其中一位裴大爷告诉记者:“我的关节病有很多年了,以前跑到县城要40分钟,所以能不去就不去了,现在在这里可以做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而且还不要钱。”说完之后,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么村卫生室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在陇西县云田镇二十铺村卫生室,正好遇到一位敬老院的胡大爷,原来当天上午村医带他到乡镇卫生院做了体检,他门诊取了点药,但没有带钱,村医为他垫付了门诊报销后剩余的钱,特意把钱送过来。“我无儿无女,幸好国家政策好,现在我们五保户住院治疗不花钱,村医也像家人一样关心我的身体”。胡大爷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在近几年的一体化管理中,乡镇卫生院诊疗过程中及时将疑难病例上转到帮扶管理的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也将术后康复、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转诊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逐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