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意这几点,你对孩子的惩罚都是无效的

最近看到一则视频:

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在校车上霸凌同学。父亲知道后,第二天,就让女儿步行八公里去上学,自己则慢慢地开着车,跟在孩子后面。

他说:"我知道你们很多父母不会同意这一点,但是没关系,我认为我正在做正确的事情。”

我十分欣赏这位父亲的作法,既能狠得下心去惩罚孩子,也不忘深情地陪着孩子去面对错误,可谓用心良苦。

惩罚这个词,常常被人片面地理解成“体罚”、“打骂”,很多父母一听惩罚就觉得会伤害到孩子。

其实,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敬畏规则,承担过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不过,惩罚是一门学问,用不好,不仅起不到警示作用,还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如何惩罚孩子上,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打孩子要三思

打孩子是惩罚中的下下策,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记得毕淑敏曾经在文章中写过: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养育的过程的确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善解人意,用道理能讲得通。

在一些特殊情况,偶尔的“打”也无伤大雅,比如孩子触碰危险的东西、故意到不安全的场所、欺凌别人屡教不改等等。

忌讳的是父母崇尚棍棒教育,将“打”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所以打孩子尽量三思。如果无奈选择了这种方式,尽量在冷静的时候,而不是头脑发热,把孩子当做出气筒。

2.不把抛弃当做惩罚

惩罚孩子有很多方法,让孩子面壁,让孩子失去某些特别待遇,或者暂时没收孩子喜欢的物品。

当然,还有抛弃。

抛弃是很多家长的绝招,为了惩罚孩子,故意表现出抛弃的样子: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一直晾着你。诸如此类的行为,都可以轻易让孩子听话。

我曾听说有位家长,惩罚4岁的孩子,故意把他关在大门外,不和孩子说话,结果孩子在门外哭得撕心裂肺。

拿抛弃当做惩罚,对孩子来说是最残忍的一件事,它能轻而易举地破坏掉孩子的安全感,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抛弃,当成是真的。

这种伤害,远远比打骂来得更彻底,更持久。

3.惩罚孩子,不能有旁观者

惩罚也是要讲究时间和场合的。

很多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总爱当众批评,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一个“熊”孩子,往往让家长觉得颜面无存。

然而,越是这种时候,父母更要懂得反过来给孩子留面子。

古语有云:“扬善于公堂,惩恶于私室。”

一个当众被惩罚批评的孩子,第一反应是逃避这个丢脸的情境,父母说的再有道理,他也听不见,特别容易产生自卑感。

“如果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很难立足于社会。”

所以惩罚、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清场,或者把孩子拉到一旁,小范围内教育是最好的。

4.惩罚应该有温度

在韩国一档综艺《超人回来了》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在一个三胞胎之家,孩子们在客厅里大吵大闹,爸爸看不下去,让孩子拿着小凳子进卧室面壁思过。

五分钟惩罚时间过去,爸爸再次进屋,对孩子们强调了一遍惩罚的原因,孩子们一一认错。

这还不是结束,爸爸还给了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亲吻,爱意满满。

惩罚也是应该有温度。

无论父母选择哪一种方式去惩罚犯错的孩子,都不要忘了在惩罚之后,让孩子懂得你的爱。

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只是不喜欢你的错误行为,你应该意识到你的错误,并且对它负责,而我们,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这是惩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不能轻易省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