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从小到大,我大多数时候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好孩子,好学生一样有被批评惩罚的时候。

忘记了为什么老师叫我到办公室“训话”,那是我第一次因“犯错”被叫进了办公室。

也忘记了是哪位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

只记得我进办公室后就哭得很伤心很委屈。还遇到了跟我妈妈认识的老师(他没有给我们任课),很担心那位老师给我妈“告状”。

那一次的“惩罚”,让我感到委屈、难过、紧张和失败。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忘记了为什么小学时爸爸总把我赶出家门,

只记得我在门外哭得很伤心,很无助。

邻居姑妈听到我哭了,赶紧出来敲我家门说服爸爸让我回家。

以后,我学会了,只要爸爸把我赶出家门,我就歇斯底里的哭,目的只是让姑妈听到,然后来解救我回家。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一直到现在,能回忆起来的都是那时候被惩罚的感受,却怎么也回忆不起犯了什么错,从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长大后,现在自己也为人母了,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也用过传统的惩罚方式,如罚站,严厉批评教育,打屁股等,因为简单直接来效快,无师自通。一直以来,也总认为适当的时候是需要惩罚的,因为我也想让他“感到糟糕,记住教训”,惩罚后也确实很有效果。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我同意。我永远不会说惩罚不管用。从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其长期效果是什么呢?我们通常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当心,当长期效果是负面效果时,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愤恨、报复、反叛、退缩”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当我读到正面管教一书里这段话时,对比自己小时候的被惩罚经验和自己育儿中的惩罚孩子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带着空杯的心态和一颗好奇的心,我开始了不一样的育儿思路的学习。如果不惩罚,还有其他办法吗?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正面管教,很多都颠覆了我的传统育儿观念。比如“感觉好才能做得好”、“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我也尝试把学到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前几天,我三岁儿子一屁股坐在我的脸上,把我的鼻梁都压出“咯噔”声,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他想睡我的枕头,把枕头让给了他,然后我就去躺床尾;他看到我躺床尾了就跟着来,我又移到床头,他又跟着来,然后就不小心坐到我脸上了,他本想坐我旁边)。

然后我只是把现象描述给他听,“哎哟,鼻子好痛”(略带生气的感觉)。他注意到了并看向我,有些紧张,然后我继续说“刚刚你坐下来的时候,不小心压到我的鼻子啦,好痛!(边捂着鼻子边表现出痛的样子)。然后小家伙更紧张了,低下了头,不知所措。虽然可能被理解了,说不小心。

我就没理他,自顾自的说“那我睡里面的枕头吧”

过了会儿,小家伙居然主动的担心尴尬的对我说“吹吹鼻子吧”(哦,原来他想来安慰我,想办法怎么“原谅”他的错误呢)

其实,孩子是知道“犯错了”的。他会紧张,会不安,会不知所措,会害怕的。

如果我直接跟儿子说“你压到我的鼻子啦,你要跟我说对不起”或直接一巴掌拍过去说“压倒我的鼻子啦”,一顿批评指责,想想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后面我继续跟儿子说,谢谢你帮妈妈吹鼻子,妈妈知道你刚刚是不小心的,你也感觉很抱歉,但是妈妈原谅你了,你帮妈妈吹鼻子,妈妈也感觉没那么痛了。以后当你要坐下来时,要看看有没有压到别人哦。压倒别人了,别人会感觉很不舒服,有可能还会生气呢。

小家伙这才展开了笑颜,感觉好像被理解了,被鼓励了。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的一段经典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我现在也还是偶尔会用传统的惩罚方式回应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情绪的火山已经爆发的时候,但是我现在能立即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我情绪和脾气的“潮汐”也慢慢变得平缓下来。

当我冷静下来,双方都感觉好起来时,我会和孩子拥抱,真诚平等尊重的沟通,然后解决问题并想一想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到了什么。当把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当然要采用有效的管教方式,我还需要努力、需要学习技巧。不断修自己,有意识有力量让自己往和善而坚定的方向努力。也要有勇气改变我对“不完美”的信念,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我不是完美小孩,请你们不要“惩罚”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