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悲傷逆流成河

馬克思的悲劇,“悲劇”這個詞並不準確,在於多愁善感,當真。

馬克思出生時,父母早已打拼出一個上層社會的生活。

當然,他的父親受了很多委屈,比如為了從事律師工作,他從猶太教改信基督教,儘管他沒有信特利爾城普遍的天主教,而是選擇了當地的一個小教派,路德派。

猶太人所受的歧視屈辱無處不在,馬克思怎麼能不悲傷?

馬克思的悲傷逆流成河

馬克思喜歡上了鄰家姑娘,燕妮,燕妮出身德國貴族家庭,長得漂亮,溫柔善良,善於跳舞,被稱為特利爾的舞會皇后。

燕妮也被馬克思這個滿懷正義感,充滿戰鬥精神的小夥子所吸引,儘管小她四歲。

他們的愛情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卻受到燕妮同父異母哥哥的堅決反對,並一直反對,一在人的猶太身份和平民身份,二在他的激進思想與行為。她的哥哥當時已經是特利爾的首席顧問,十來年後是普魯士的內政大臣。

愛之所在,失之彌痛,馬克思怎不憤怒?

馬克思的悲傷逆流成河

馬克思的父親和兩妹一弟,都是在他二十歲(1838年)的時候死去,留下他和一姐兩妹。至親失去生命,我一直在想,馬克思走向革命道路,一生不以金錢為追求目標,很可能與這時的看破生死有關,人都是要死的,何不幹點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馬克思酷愛自由,父親死後,馬克思沒有繼續學習法律專業,而改學哲學專業,試圖破解人生真諦,但是世俗的社會迫使他要找一份工作,掙錢養家,他的母親和姐妹需要她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但是馬克思沒有,他的反政府立場不僅不能給她們帶來財富,還帶來叢叢困擾,他和母親和姐妹決裂了,怎能能不悲傷?

大學畢業,他獲得了博士學位,本來想在大學裡謀一教職,可是他的反政府立場,普魯士政府根本不可能允許,而他只有有了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才能迎娶他的新娘,他怎麼能不悲傷?

馬克思的第一份工作是《萊茵報》副主編,然後是主編。他要為窮人發聲,主持正義,普魯士政府卻派人加強審查,處處受人遏制,他選擇了離職,

但是《萊茵報》並未存活下來,他怎麼能不悲傷?

1843年,25歲的馬克思被開除國籍,離開普魯士,來到巴黎。此後幾年,在巴黎也一再受刁難,再逃到比利時,再逃到英國,逃亡期間,他的妻兒受盡磨難甚至汙辱,世界公民馬克思可會悲傷?

英國期間,一生蔑視金錢、看透資本本質的馬克思,他動不動就要當掉自己的傢俱、衣服,到處賒帳,四處借錢,他和燕妮所生的七個孩子,只有三個女兒活了下來,他的悲傷如何停止?

馬克思的悲傷逆流成河

他有很多有錢人親戚,姨家是荷蘭鼎鼎大名的飛利浦公司創始人,卻沒有給他需要的幫助。出身貴族的燕妮,跟著他破衣爛衫,吃了上頓沒下頓,不斷寫信給恩格斯請求幫助,關係再好,馬克思豈無悲傷?

女兒結婚,馬克思不再講理想,也變得世俗,他要拉法格有保障女兒勞拉的財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悲傷?

1881年,妻子離世,1883年大女兒離世,二女兒的外孫、外孫女竟無一人成活,三女兒的婚戀不順,抑鬱悲傷,他如何能不悲傷?

馬克思的更大悲傷,或許並不在此,而在於一生奮鬥的夢想遭遇現實。

馬克思的夢想,在於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生產力發達,物質豐富,在這個社會,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與人平等友愛團結互助,人們不再是權力和金錢的奴隸,人成為金錢的主人,不再是金錢的奴隸。

為了這個夢想,馬克思付出了他和燕妮的一生,也影響了孩子 一生。

然而,這個夢想一再遭受現實打擊,馬克思的悲傷怎麼不逆流成河?

如果,如果,如果,馬克思活著,他還會不會悲傷?

馬克思的悲傷逆流成河

蘇東坡有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他的絕望逆流成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