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最近,各大媒體網絡對華為的曝光率都很高,今天聞道雲就來講講,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聞道雲覺得,華為是一個快速趕路、不斷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公司,不斷以自己的奮鬥精神,來滿足用戶價值主張的公司。

現在,華為是中國企業的神,很多企業家都以去過華為參觀為榮。華為的接待展廳確實不錯,很體現一個國際級企業的應有風範。但聞道雲認為,單靠去展廳參觀,收穫是非常有限的。任總長期以來,不太接受媒體採訪,所以,對於他的管理思想,外界的瞭解是很有限的

任正非誤打誤撞,進入到通信行業,走到今天,成為一傢俱有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靠的是什麼?華為自己的總結是“以奮鬥者為本,以客戶為中心”。但是,在我看來,靠的就是不斷地學習、迭代、變革。

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華為從最開始就是一家學習型組織。按照任正非先生的說法,他80年代從退伍走向打工,又因打工不順利而走向創業。是“無知無畏”讓他踩上了一條“不歸路”。開始,他認為通信市場是非常巨大的,隨便做點什麼都會有機會。但進去之後,才知道“通信市場是如此之狹窄,技術要求非常嚴苛,競爭又非常之激烈”。這三句比喻的話,是任總的原話。所以,如果不是靠一種“從泥坑中爬出來的都是聖人”的精神,華為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現在,大家講述華為早期歷史的時候,都是用“任正非1987年集資21000元,創立了華為公司,然後帶領著幾十個年輕人,研製出了自己的交換機”,這樣短短的幾句話一筆帶過。其實,華為最初只是交換機的代理公司,是因為所代理的產品供不應求,客戶想買到產品而得不到,華為也差點被人家當成一家騙子公司,它才開始決定自己做交換機的。

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你無法想象華為的起點之低,最初就是幾個大學生一手拿著教科書,一手在設計產品。華為早期搞萬門交換機,但沒有人見過萬門交換機。華為一路走過來,全是靠不停地看、不停地想、不停地問。

任總寫過很多文章,聞道雲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我最痛恨聰明人》。這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講“削足適履”的道理。任總說:我們引進了一雙美國新鞋,剛穿總會夾腳。我們一時又不知如何使它變成中國布鞋。如果我們把美國鞋開幾個洞,那麼這樣的管理體系我們也不敢用。因此,在一段時間我們必須削足適履。這段話是很有哲學意味的,充滿了辯證法。

任正非和很多企業家不同的地方,就是“真佛只講家常話”。在很多企業裡,領導者的思想是很超前的,一個人的思想跑得很遠,但大家都跟不上。大家對於領導人都有高深莫測的感覺,覺得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但在華為,很多特別複雜的邏輯,最後都被總結為一些格言般的口訣,比如“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一旦總結成為這樣的東西,這種指導原則就很容易融入千千萬萬人的具體工作之中,成為指導性法則。

華為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華為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管理流程上的IPD改革、財經線上的IFS改革,以及內部治理體系的改革。關於這些改革的細節,我們在此不多說了。但如果沒有這些改革,華為是沒有辦法達到今天這個業務體量的,就算達到了,也無法支撐這個體量。華為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開始的時候用一種“削足適履”的心態踏踏實實地學,但是,到了優化階段之後,又開始非常有華為特色的改進,兵無常形,招無定法。

被大眾所熟知的華為是因為華為手機,而華為更厲害的是通信基礎設備,所以在英國和日本宣佈不用華為設備時,才會導致大面積無信號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