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西漢初期,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鮮卑退保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也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此前,鮮卑由於在烏桓北方,一直沒有同中原王朝產生聯繫。直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境,鮮卑才開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49年,鮮卑首領偏何歸附東漢。54年,鮮卑首領滿頭、於仇賁率部到洛陽朝賀,被東漢封為王侯,管轄鮮卑、烏桓各部。隨著匈奴分裂,鮮卑強大。85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勢弱。91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趁勢佔據蒙古草原,開始強盛。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統一後,鮮卑連年侵擾東漢邊境。多次大敗漢軍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三國時期鮮卑首領軻比能志在統一鮮卑,所以同曹魏保持良好關係。此後軻比能開始兼併其他部落。233年,軻比能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佔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禿髮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晉建立以前,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西晉建立後,對周邊鮮卑各部採取安撫政策。雖然鮮卑時有反叛,但總體來說,西晉和鮮卑保持著良好的隸屬關係。但在八王之亂開始後,西晉王朝內部混亂不堪,天下大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此時的鮮卑,特別是遼西鮮卑各部也趁機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兩部投靠西晉邊疆重臣,參與中原紛爭

段部鮮卑發源於遼西走廊一帶,其始祖為段日陸眷,原是烏桓人的家奴,在遼西郡附招誘亡叛,逐步強盛。八王之亂爆發後,段部跟隨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鄴城,搶掠甚多。

拓跋部起源於大興安嶺北段,並多次南遷。310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同西晉幷州刺史劉琨結盟,共同對抗石勒,被西晉封為大單于,代公。315年,又封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國至此建立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東晉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遼西鮮卑慕容部在東晉建立前,一直未參與中原混戰。慕容部先後擊敗扶余、高句麗和宇文部、段部等鮮卑部落,稱霸遼西。321年,慕容廆被東晉封為都督幽、平二州及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郡公,賜丹書鐵券,允許他承製選置平州官員。慕容廆死後,其子慕容皝即位後又打敗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東晉封為燕王,史稱前燕。352年慕容鮮卑擊敗冉魏,佔有河北,隨後,慕容儁乃拋棄東晉旗號,自稱燕皇帝。357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370年,前燕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後,慕容鮮卑先後建立了後燕、西燕、南燕。394年,西燕被後燕吞併。407年,後燕內亂,馮跋、張興等推翻慕容寶統治,推寶養子高句麗裔慕容雲(高雲)登基,稱天王。409年,後燕內亂,漢人馮跋平定內亂,登基稱天王,後燕滅亡。

410年,劉裕攻破廣固城(今山東青州),南燕滅亡。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鮮卑名阿六敦。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才兼文武,勇猛多謀。建熙六年(365年),隨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陽,拜徵南大將軍、荊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溫進攻,大敗晉軍,威名大振。不久,前燕內訌,西投前秦,深得苻堅賞識。次年,前秦滅亡前燕,回到鄴郡,密圖興復。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勸苻堅進攻東晉。結果,淝水之戰中,前秦慘敗,兵力大損。慕容垂屯據鄖城(今湖北安陸),實力保存

384年,在淝水之戰後,慕容垂集合鮮卑舊部叛秦復國,在滎陽(今河南滎陽)複稱燕王,史稱後燕。385年定都中山。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西秦:乞伏鮮卑為隴西鮮卑最重要而又強大的一支,東漢中後期南遷至陰山,同高車部落融合。385年,乞伏國仁稱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史稱西秦。431年,被胡夏滅亡

北魏:前身為拓跋猗盧建立的代國。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繼代王位,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邁入奴隸主佔有制的階級社會,逐漸強大起來。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戰死(或被擒),代滅亡。386年,拓跋什翼鍵孫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史稱北魏。

南涼:禿髮鮮卑是拓跋鮮卑的一支,與北魏同源。394年,禿髮烏孤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史稱南涼。414年南涼亡

吐谷渾:吐谷渾部是四世紀初在首領吐谷渾的率領下,西遷到甘肅、青海一帶,與慕容鮮卑同源。後來,吐谷渾的孫子葉延為首領時,模仿漢族,以父王字為姓氏,取國號吐谷渾,標誌吐谷渾政權的建立。431年,吐谷渾滅胡夏,進入了鼎盛時代。到了7世紀50年代,吐谷渾被吐蕃吞併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拓跋珪建立北魏後,並且大興農業,開立屯田,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為日後魏王朝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97年,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縣),後燕滅亡。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史稱道武帝。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軍事重鎮

423年,拓跋燾即位,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先後滅胡夏、北燕,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逐步實施了改革,使社會經濟由遊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孝文帝即位後進行了更大範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等,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後期北魏統治日趨混亂,先後有權臣把持朝政。528年,契胡人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掌控朝政。532年,高歡滅爾朱氏挾持魏孝武帝元修。元修為擺脫高歡所控,從洛陽出逃,奔鎮守關中的將領宇文泰。至此北魏開始分裂:高歡又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殺元修,立元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北周時期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來源於東部鮮卑時期的宇文部,分佈於今天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同當時遼西慕容部發生多次爭鬥。在344年,宇文部被慕容部消滅,宇文部部眾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為帝,是為北周孝閔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殺權臣宇文護,親政後,周武帝宇文邕採取了一些經濟政治的重大舉措,國勢日漸強大。577年攻陷北齊都城鄴城,北方歸於統一。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北周亡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北周滅亡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復存在。隋唐以後,鮮卑已不在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如今,鮮卑族已經融在其他民族之中。但根據DNA分析,證實現代錫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拓拔部是鮮卑諸部中非常複雜的一個部族,其人口組成不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還有留居漠北的十萬餘戶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擄掠來的穢秣人、諸多雜胡,並且在崛起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的肅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種人,以至於在體貌上拓拔部更接近於白種人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由此可見,錫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肅慎人,因為錫伯語和滿語一樣都屬於通古斯語系,而肅慎人又是女真人的祖先,佟麗婭就是錫伯族

鮮卑族的簡史,簡單又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