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投資協定引關注 中國商人李建明:文化認同是成功訣竅

2015年9月28日訊,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的同時,中美投資協定(BIT)談判等重大經濟議題引起了兩國乃至全球的高度關注,在美國的中國商人們也不例外。“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我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信任跟依賴。” 美國盛世集團(TTG)總裁李建明說,這位南北卡華人工商總會主席,剛剛參加了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僑界歡迎習近平主席的招待會。與此同時,他在一部以微觀視角觀察中美經濟關係的網絡短片《當中國遇見卡羅來納》中,被美國員工頻頻“點贊”,給網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美投資協定引關注 中國商人李建明:文化認同是成功訣竅

李建明(左)的第一個員工

北京晚報:您開辦木材公司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形勢都很糟,您為什麼堅持在美國加大投資呢?

李建明:我的公司2005年成立,現在在四個州擁有12個工廠,近300個僱員。我們在美國豐富的林木資源與亞洲迅速發展的傢俱市場通過美國盛世集團充當了一個橋樑。

正如買賣股票一樣,下跌的時候需要補倉。我在2009年看到了木材行業的低谷,所以從貿易轉到實業投資。很多木材企業的下滑倒閉並不是全都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主要是他們的生產運作跟管理不當。我在恰當的時機尋到了幾個這樣的工廠,所以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通過增添先進設備、改革管理機制等,幾個工廠就這樣起死回生了。我有幾年來積累下來的客戶基礎與銷售團隊,所以不擔心銷售市場。當時做決定投資對我來說並不是太大的風險。

北京晚報:一些印象認為中國商人在企業中喜歡用“自己人”——尤其是在重要職位上;但貴公司的高管也有很多美國人,您是如何考慮的?

李建明:首先,這要看怎麼定義自己人了。對於一個生意人,有共同利益的就是“自己人”。我用的都是“自己人”,對於員工我“用人不疑”,不管他們拿的是哪國護照,是什麼膚色。

其次,我在美創業伊始就認為,文化認同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成功的訣竅。企業追求的是利潤,而與之相悖的個人偏好——使用“自己人”,會損害企業最大利益化。我認為,美國文化的根基之一是家庭文化。作為一個外來投資者,我們依託美國家族文化,成功地創立了非血緣關係的“盛世大家族”。我把員工當家人,員工就自然把公司當家。

北京晚報:在美國從商多年,您是否遇到過由不信任或者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

李建明:我覺得這是企業發展的必經路。美國福利好,使得很多工人沒有危機感,沒有承擔更多責任、追求更高報酬的動力,所以我們必須運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激勵措施達到目標。

美國的法律非常健全,一開始我們不適應,覺得事事都被針對;然而在不斷學習後,我們能夠運用制度為企業發展提供幫助。木材行業很特殊,很多時候是由客戶決定價格和最終付多少錢。一開始我們擔心會被騙;但多少年下來發現這樣挺好,大家都誠實守信,就不擔憂了。

北京晚報:就您的體會, 這些年中美之間的商業來往、投資者彼此的信心是否有變化?

李建明:我是南北卡華人工商總會的主席,近幾年接觸到中美經貿來往、文化藝術交流的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來到美國接受中等、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美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相信未來,中美雙邊貿易會進一步擴大,雙邊關係會更加深入。

以前,有中國商人為了一點私利傷害了我們正規商人在外國人眼中的信譽;但那些人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們希望能夠以身作則,一點點改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跟信任度。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我們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信任,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