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土建築

一、中國鄉土建築有哪些?

中國幅員遼闊、民俗各異,傳統村落各地不同,鄉土建築更是千變萬化、十分複雜。一個個村落能反映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特色。基於建築功能,可以將鄉土建築歸納為住宅、寺廟、祠堂、書院、戲臺、酒樓、商鋪、作坊、牌坊、小橋等。這些建築都與幾千年來中國各地的鄉土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鄉土建築

山西靈石靜升鎮

中國鄉土建築

湖南張家界石堰坪村

中國鄉土建築

安徽黟縣宏村鎮

中國鄉土建築

四川丹巴中路鄉

二、南方的祠堂和北方的寺院

中國南方漢族村落中的祠堂往往引人注目。南方很多單姓血緣村落,村落管理、議事、發展、經營都與祠堂密不可分。所以祠堂建築本身,以及祠堂中的儀式、祭祀等活動都值得去研究。

而在中國北方的村落,更讓人關注的是寺院。北方單姓血緣村落較少,人口來源複雜,而寺院是村落管理、生產和社交的重要場所。書院的功能也與寺院相似,既是學堂,也是知識分子聚集、交流和議事的場所。

中國鄉土建築

安徽黃山呈坎鎮羅東舒祠

中國鄉土建築

山西澤州大周村資聖寺

在面對自然時,鄉土建築常會借鑑風水理論。風水中有一種理想的空間佈局和生活方式,對村落髮展影響巨大,只是我們今天對古代的風水理論所知依然有限。

中國鄉土建築

浙江建德新葉村景觀

中國鄉土建築

浙江建德新葉村輿圖

在歷史上越是偏僻,越是落後的村落,今天旅遊發展便越好。如今旅遊很少觸及村落文化,對建築文化也很難有深入表現,因此很難提供獨特旅遊體驗。現在的旅遊開發是全國村落"千村一面",似乎所有村落旅遊都在談綠色蔬菜、有機農業、養生休閒。

中國鄉土建築

某鄉村旅遊規劃方案

三、鄉土建築的歷史文化背景

城市人口數量取決於農村的糧食產量,從五代開始,中國的疆域已近極限,在農業技術沒有重大提高的背景下,農村越來越難以供養逐漸增加的城市人口。新增人口逐漸被疏導至農村,只能通過精耕細作來提高糧食產出,雖然生產效率降低,但卻能供養更多的新增人口。

中國鄉土建築

中國傳統農業景觀

宋代之前,政府常常通過地方官員課稅。但隨著農村人口越來越多,村落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邊遠,若依然依靠官員管理,便會導致冗官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便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宋代之後,中央不再通過官員深入農村收稅,而是通過鄉紳階代理人管理農村。這樣讓每個村落都有相當大的政治自主性。

中國鄉土建築

宋朝疆域圖

南宋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朱子理學逐漸成為顯學。很多宋代儒學家如朱熹、陸九淵等,最開始都是地方學者,他們的學術流派在當時也並非正統的官方儒學,不是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些宋代學者大多在農村隱居、講學,最初只是希望在一個個村莊中實現他們的"理想國",其努力多有個人色彩。

直到南宋末年,中央政府意識到這種新的儒學潮流能夠有效的管理地方社會,這種新的儒學才被提高到官方儒學的高度,才有了"宋明理學"的興盛。由此可見,元明清三代中國的儒家文化,也有著很深的農村底色,中國農村其實也有著相當的文明高度。

中國鄉土建築

江西九江白鹿洞書院,朱熹曾在此講學。

中國鄉土建築

江西鉛山鵝湖書院,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鵝湖之會"所在地。

由此可見,中國自宋代之後,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在向農村傾斜,"逆城市化"背景下,國家越來越偏向農村,導致中國農村數量極多,農村比例比歐洲、日本高出許多,農村經濟成熟,政治結構完整,文化水平也相當之高。這便是中國鄉土建築的背景。

四、文人士子對鄉土建築的影響

中國鄉土建築

"樓上廳"外觀

中國鄉土建築

"樓上廳"二層樑架

中國鄉土建築

"樓上廳"剖面圖

在浙江西部,有一類建築,主要活動空間在二層,二層寬闊、高敞、樑架粗壯且雕飾繁複。需知在浙江夏秋季節,二層較熱,並不適合居住,人們通常居住在一層,這些建築為何在二層起居呢?村民們說二層用來喝茶、祝壽或聽戲,但真的僅僅如此麼?

中國鄉土建築

徽州明代民居外觀

中國鄉土建築

徽州明代民居剖面圖

中國鄉土建築

《天一閣藏明代魯班正式·樓閣正式圖》

徽州明代民居當中也有類似的建築,1950年代劉敦楨先生考察徽州時便已發現,同時指出明代《魯班經》中也有類似建築剖面,說明此類民居在當時比較普遍,而從現存實例能夠發現,類似建築在明末清初大量出現。

中國鄉土建築

中國鄉土建築

徽州清末別廳外觀

在徽州清末別廳也有一種類似的建築,二層也比較開敞,視野和裝修較好。這些別廳是徽商為了晚年養老而特意建在中軸線之外的建築,主人年老之後常在二層自娛和讀書,飯菜需僕人遞送。與此同時,這些建築也是友人聚會之處,朋友們讀書、品茶、憑樓遠眺,便也需要窗外園林為此造境。

中國鄉土建築

宋代方誌中的"燕堂"

中國鄉土建築

浙江寧波天一閣

在宋代衙署當中也常有類似形式的建築——"燕堂",是官員們傍晚遠眺、交遊、賦詩、宴飲之處,宋代方誌中常見相關吟詠之作。浙江寧波天一閣也與此類似,建築原是明末官員範欽告老還鄉的居所,範喜歡收藏古籍,並常與友人在此小聚,範去世後,後人為保存先人藏書,才將天一閣專用於藏書。

中國鄉土建築

樓閣宴飲場景

中國鄉土的樓閣建築地域不一,時代不同,卻有極為相似形制和功能,都是農村知識分子表達情懷、志趣的所在。此類建築最常出現在南宋和明末這兩個宴飲之風盛行的時代,在明初期和中期,清中期和晚期卻不再建造。這與各個時代不同的士人風氣關係密切。南宋、明末士人重交遊,且多浪漫氣質,清中期士風大變,樸學盛行,有著浪漫氣質的"樓上廳"遂不再建造,已有的被改造成住宅。

浙江建德新葉村的村民說,他們的祖先因誓不降清而住在樓閣之上,不再下樓。這正是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在《贈沈歌敘序》中"國變之後,寂寞一樓,足不履地",與黃宗羲《謝時符先生墓誌銘》"呼天搶地,縱酒祈死,穴垣通飲饌"的行狀。這樣一座建築,在明末是知識分子浪漫氣質的表達,在清初便是知識分子民族氣節的表現。

五、中國鄉土建築文化遠播世界

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很常見弧形山牆,在廣州稱為"鑊耳牆",福建和浙江稱為"觀音兜",在四川等西南省份又稱為"拉弓牆"或"貓拱背"。

中國鄉土建築

廣東廣州鑊耳牆

中國鄉土建築

四川拉弓牆或貓拱背

中國鄉土建築

福建、浙江觀音兜

中國鄉土建築

廣東潮州水形山牆

中國鄉土建築

弧形山牆在中國的分部

這樣的山牆在各地有不同的意義,有的說是風水作用,有的說是吉祥寓意,有的說是房主人身份的象徵,可這樣的山牆真的那樣"中國"麼?顯然不是。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從柬埔寨吳哥建築到越南中部的佔婆建築,以及印度南部泰米爾建築,均有類似的山牆存在,其年代也比中國的弧形山牆早很多。

中國鄉土建築

東南亞弧形山牆

中國鄉土建築

東南亞弧形山牆

中國南方弧形山牆不僅借鑑了東南亞印度教寺院的形式,語音也有延續。弧形山牆在廣東被稱為"鑊耳牆","鑊耳"在漢語粵方言中讀作"wo yi",在福建、浙江的名稱"觀音兜",吳方言讀作"kuo yin"。在馬來語中,印度風格的廟宇被叫作"kuil"或"koil",而在泰米爾語中"kōyil"或"kōvil"就是廟的意思。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語音和語意的演變。

中國鄉土建築

山東曲阜孔府

中國鄉土建築

浙江江山廿八都鎮

中國鄉土建築

垂花柱在中國的分部

垂花柱是另一個例子。這種建築構件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閩南、臺灣、潮汕、西南省份及北方絲綢之路之上。在印度、中亞和中國的石窟都有以柱子不落地的形式表達建築飄浮的例子。今天南印度泰米爾地區的木構神輿,依然用絲織品做成漂浮柱子的樣子,這些與中國大陸木構垂花柱有著相同的淵源。

中國鄉土建築的很多常見元素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及中亞地區存在聯繫,因為舊時工匠是流動的,並不侷限於一處。以廣州為例,廣州地區建房因較多使用石灰,不宜在天氣潮溼的3至5月、7至8月施工,秋季建房最為合適。而中南半島建房同樣選在旱季(12月至次年4月),馬來群島的旱季是5到9月。

中國工匠依靠南海季風,常會遊走於中國、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的城市,三地的"建築季"拼合在一起,也恰好形成一年。歷史上有很多傳教士記載中國工匠在東南亞建造的事蹟,閩南工匠也曾壟斷雅加達、馬尼拉等地建築業。清雍正年間開始,粵海關需向內務府進貢廣東局匠師,這些匠師專門為皇帝制作傢俱,風格中多有西洋樣式,這與匠人們在東南亞廣泛遊走也有關係。

中國鄉土建築

中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建築文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