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为何留学不归者少?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为何留学不归者少?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到外国留学的人数大量增加。在这些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成之后选择留在了外国。据说,美国的高级科研机构里面,大部分都是华人。不过,随着祖国日益强大,科研条件和科学家的待遇逐渐提高,近年来留学生回国效力的日渐增多。但在民国时代,中国正是积贫积弱的时候,许多的留学生却选择了回国效力。他们没有被外国的灯红酒绿的繁华和优厚的薪资待遇所诱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用胸中所学或奔走呼号,或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或埋头苦干、刻苦钻研,都成为“民族脊梁”的一部分。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弃医从文的鲁迅,地质学家李四光,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辜鸿铭等。他们或东渡日本或留学欧美,不但对西方文化烂熟于心,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学富五车、情有独钟,有的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坚决捍卫者。这方面特别突出的是辜鸿铭。

辜鸿铭出生时,辜家已在南洋的马来半岛生活多年。辜鸿铭的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在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后来,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这句话牢牢烙印在少年辜鸿铭的心中,多年以后尽管他的足迹遍布欧洲诸国,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并在当时中国倍受列强欺凌的国际环境下直面洋人时,丝毫不觉自卑。并且他还以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经常嘲笑讽刺洋人。他后来还写成《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每逢重要节日,身居国外的他像他的父辈一样也要在家中的祖先牌位面前供奉祈祷。然而一位外国的老太太却有点看不惯,见了之后嘲笑他道:“你们的祖先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你献的祭品呢?”他看了看那位邻居老太太不假思索的答道:“就是当你们的祖先能够嗅到你们所供奉的鲜花的香味的时候。”对答十分的巧妙。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但功成名就的辜鸿铭放弃了国外的优裕生活和父辈在南洋积累的丰厚财产,依然回到了国内。当时的许多学者名流也大多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也仍然选择了回国效力。为什么现代的留学生反而不如以前“爱国”了呢?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留学生身上传统文化的缺失。现代的留学生,既没有家庭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也没有在学校里面进行传统文化加强教育,个别地方甚至把一些传统文化当做“封建糟粕”而摒弃。使现代的学生缺少正确的信仰和人生观,因而极易迷失于“拜金主义”之中,在“利”、“义”面前很容易就见利而忘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