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從來沒有斷絕過,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中國人裡面有著甘願平凡,甘願付出的老師們。老師以身作則為整個社會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老師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學生,學生用自己的努力給予社會奉獻他們的力量。這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今天我們來看一位離我們較近的歷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王錫三,不僅是一個教授別人知識的老師,更是一個替百姓著想的好官。王錫三從小對於學習就是非常認真的,他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書裡面的知識去造福百姓,在不知不覺中,他的學識也是慢慢提高,最後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毫無疑問地中舉了,中舉了以後國家就給他安排官職,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能夠得到國家安排的官職是榮幸的一件事情哇。但是王錫三覺得他的父母養育了它一輩子,他應該在這個時候給予父母一定的回報。

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游,再說了朝廷給予王錫三的官職是在廣東省任知縣,這個地理位置相差太遠了,身為河北人的王錫三怎麼可能拋棄他的父母去廣東上任當官呢?就這樣,王錫三放棄了這一份官職,在家裡安安心心侍奉他的父母親。這一舉動在當時被人們稱作是一件好事,王錫三同時也成為了當地的名人,大家都覺得他十分有名望,因此只要家裡有些什麼拿定不了的主意都會去找王錫三幫忙,一時間,王錫三這三個字成了孝順的代名詞。

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孝順並不是王錫三的唯一特徵,王錫三被人們記住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他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的確是,縱觀整個歷史,我們能夠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如果想要自己的名字能夠被後人所記住,那就一定要時時刻刻記住為人民服務。不過還有一個原因能夠被人們所記住,那就是所很多的壞事,把自己的快樂以及利益建立在勞苦大眾的幸福利益之上,不過這種方法是不值得推崇的,因為這樣的人會一直被人們唾罵。

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王錫三選擇了前者,他選擇了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當時曾國藩知道了王錫三的人品之後,就花了重金聘請王錫三當官,希望通過王錫三的人品以及他的智慧能夠給百姓一個幸福的生活。曾國藩的做法是正確的,正是因為王錫三他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所以百姓也都很信服王錫三,所有的工作都很配合,這就使得王錫三管轄的地方一片生機,整個朝廷也很重用他。

他曾為侍奉雙親放棄知縣不做,後被曾國藩重用,成大清父母官典範

從王錫三的事例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如果想成功,那麼他的人格很重要,他只要得到別人的信任,或者是得到別人的認可,不管怎麼樣,他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是不成問題了。加之他如果有才華的話,那麼這個人成功,那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說成功並不是舉手就能夠得到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平時積累,不管是成功的經驗還是為人處世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