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壯士為保衛家園抗擊張獻忠,七星臺見證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從德陽老城南街十字口,沿燁爐巷向西行約二百米左右,在西南角上的農田裡,曾有一座大墓,這座大冢裡面掩埋著七位為悍衛德陽縣城池犧牲的英雄,因此這個地方得名為七星臺。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德陽街景

明朝中期以來,統治開始走向衰落。到了末期的崇禎朱由檢皇帝執政,處於內外交困,邊境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滿族、藏族等不斷騷擾,民族矛盾十分複雜尖銳。朝綱不振,政治極端腐敗和黑暗,統治者卑鄙無恥,奢侈腐化,官僚結黨營私,他們橫徵暴斂,稅賦繁多,大量收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德陽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張獻忠早年從陝西來蜀地販馬,血本無歸,心裡非常氣憤。一日他販馬,在野外解大便,順手扯了把草去擦屁股。誰知把藿麻抓到了,把個屁兒刺得火燒火辣,其痛難忍,他說:“四川人真可惡,連草都欺負人”,並揚言,有朝一日得勢,要把四川人斬盡殺絕。這次張獻忠帶兵來攻四川,就是德陽民間百姓所說的“張獻忠剿四川”。的確,從一些史料來看,張獻忠剿四川時,性格變得暴躁驕橫,殘忍嗜殺。就連他的隨從近待以及官員,也不知屠戳了多少。由於張獻忠是殺人如狂的魔王,其部隊一路燒殺掠奪,百娃聞風四處逃命。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張獻忠坐像

明太祖朱元璋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把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並授以兵權,派往全國各地。為了撐控四川,就把他的十一子朱椿派到四川封為蜀獻王,並建了蜀藩王府。而朱椿又把其子孫分封到四川各州縣為王。因此,在德陽北街建有一座藩王府(藩王府位於今德陽老城北街旌陽區農行一帶)。

這座藩王府,高門大戶,氣勢恢宏,十分雄壯,面積達1350餘平方米。被派往德陽為王的叫德陽僖安王,他的帳下,有七個幕僚是當時的軍事官員。張獻忠剿四川時,由於聲勢浩大,戰況十分緊急,七位部下臨危授命,個個願戰死沙場,誓死與德陽城池共存亡。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模擬攻城現場

明代末年的德陽縣城,只有四條街四道城門。金牛古驛道從南至北,穿城而過。這天,張獻忠率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七位壯士面無懼色,身先士卒,分頭把守城門。士兵見長官如此,人人鼓足勇氣,城中百姓見這七個當官的視死如歸,人們也不願敵人侵入城裡,於是軍民聯合守城,大大鼓舞了抗敵的士氣。

敵軍爬城,城牆的軍民就用石頭摔打;敵軍用撞車、雲梯來攻城,大家就向敵軍射箭。在激戰中,有個壯士被敵箭如飛蝗的流矢射中臂膀,血染戰袍,他忍著痛,拔下箭桿,用布簡單包紮後,又堅持與敵人抗鬥。他這一舉動,深深感染了將士與百姓,個個視敵如仇,頓時氣勢高揚,鼓舞了抗敵的勇氣。擂石如雨點投向敵軍,打得敵人膽戰心驚。張獻忠見久攻德陽城池不下,就命人向城中喊話,以加官進爵為條件,要城中七位勇士開城投降。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老城門

七位壯士回答:“生是明朝臣,死為明朝鬼”,這真是國難顯忠臣。這下,激怒了這個殺人的魔鬼,張獻忠他下令部隊進行強攻。德陽這個只有方圓1公里左右的彈丸縣城,怎能奈何這聲勢強大的敵軍。城門終於被攻破。在短兵相接中,軍民個個奮勇殺敵,在拼殺中,有個壯士被刺中,血流如湧。蜂擁而至的敵兵想把他活捉請賞。這個壯士守死不降,就地用頭撞牆而亡。周圍的守城軍民見此狀越戰越勇,力阻搏擊。

由於敵眾我寡,將士軍民就爬上房頂牆頭,用磚瓦摔打,直打得房瓦而盡,被敵軍包圍。看見個個戰死的勇士,活著的人也不願意當亡國奴,不是自刎,就是撞亡,在七個壯士中,沒有一個人為了求生投降的。在這場守衛戰中,德陽城池,滿目瘡痍,橫屍四處,哀鴻遍野,整個縣城成為一片廢墟,慘不忍睹。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老城門

七位壯士血染沙場,不屈不撓英勇獻身的精神令人敬佩。戰後,德陽當地百姓自發地把他們的屍體收斂安葬在縣城南街西面,壘了一個長達五十多米,高約五六米的大墓。墓的四周用磚,仿城牆狀砌成,取意為這七位英雄,永遠固守在德陽縣城中,因此,德陽人民為紀念英烈,故取名為七星臺。當地百姓,每年清明,都要在這裡點香燭、燒紙錢對七位英烈的祭祀。

德阳壮士为保卫家园抗击张献忠,七星台见证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圖注:德陽

到了1958年,德陽縣城北街堰塘壩缺土填坑,有人建議把這土冢的泥巴移去填塘,因而這個地方便成為農田。又到1983年,德陽建市以後,這片區新建為西小區,在這地段上了高樓大廈,地貌地質已改變,模樣換然一新。儘管建築模樣如何變化,但是本地的老德陽人始終稱它為七星臺。(譚金強/文;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