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2019新年好,这里是《故事里的人》

在这里请你准备好一杯奶茶

然后我会跟你讲一个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是我在放哈咖啡的故事

但主人公不是我,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第12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的老板耿先生。

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2018年冬季上新前的倒计时)

本来在一个月前,我就跟耿哥说,想约他在年前进行一次深度访谈,因为《故事里的人》想把新年元旦这样的大日子留给老板,一是想发一个新年贺词之类的以显霸气之感,二是怕这种大日子我等震慑不住。

但半个月前和常二哥聊起这件事,忽然觉得,如果和耿哥聊天,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问题才算新鲜,也怕问题的答案,我们早已经知道的七七八八了(官方且正式的内容,“放哈做饮品的初衷”、“这些年对兰州的情怀”,不仅是我们这些做员工的,大概老粉儿们能比我们说得更详细。)

但对于耿哥这个人的认识,或许换个角度,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感觉。

前些日子我和常二哥去各店拍照的时候,尴尬局促地凹造型时,我问耿哥:“耿哥,你愿意以一个官方的老板形象出个镜吗?”

耿哥的回答是:“哈哈哈,你嫂子让我少出镜。”

是,耿哥就是这么个以幽默拒绝人的人,让人无力反驳。所以今天的推送,照片不多,就当营造神秘感了。

之前和店里的小伙伴们聊天,大多数时候听到的,都是简单的一句——“这些年,耿哥给我的帮助很大。”,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不乏味。

听起来他话不多,但够分量——“来上班吧。”、“没关系”、“今天开始,我要教你开会。”

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耿哥的漫画像)

我第一次见耿哥的时候,是以一个合作方员工的身份,在一次双方公司的跨年聚会上(算起来,《故事里的人》选了这个时间节点,居然是我认识耿哥两年整的时候,也是巧合了。)

当时不知道,在兰州,一个坐拥三家顾客爆满的奶茶店老板,会是什么样子。初入社会,满脑子都想象着,他可能只是个普通的老板,无趣的中年人,没有什么新意。这样的场合,可能只会边客套边劝酒,或许因为生意好,这个人会有一些高傲。

然而事实是,他举止文雅、谈吐谦虚,时不时会有一些不过分的幽默,还有令我意外的,真诚的感谢。我不知道别人对这样的行为是什么感受。对我来说,这种令人舒适的亲切感,让人兴奋,未来一年,给放哈做多少东西,都甘之如饴。

那时候给放哈做东西的舒适感来自周围朋友都去放哈喝奶茶时的成就感,他们认为进店看到我做的东西会很开心。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尝试更多想法,在每一次给放哈设计东西的机会上,耿哥每次的修改建议,在我看来,对于狂躁的设计师群体,力度温和且合理,愉快地修改毫无负面情绪。

这些事都这让我在大概一年后,每次自己回过头再看以前做的东西时觉得,耿哥真的太包容年轻人了。

后来在去年这个时候,我选择了辞职,想要去探索一些新的尝试,再经历了周围人一连串的“你太冲动了!”、“太可惜了!”、“太不理智了!”、“太自私任性了!”的炮轰过后,耿哥只说了一句“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

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2018冬季新品品鉴会·媒体场)

半年折腾,虽然碌碌无为,但自诩在原有的三脚猫水平上提高了些许技能,这让盲目自信的我,还是选择继续浪荡而没有再去找一份正式工作。“不太想在兰州找工作了,有点别的想法,趁着年轻试试错,总比束缚在一个地方要强。现在这个阶段不求挣钱,我只想开心些。”这话说起来有一点故作清高之嫌,少有人理解和支持,就越说越少了。

这半年,不是没有想过问问耿哥缺人吗?但几经犹豫之后,担心耿哥觉得辞职是抛弃伙伴的行为,就没敢提过。

直到在一场朋友的婚礼上,慌忙赶到时典礼已经开始,被临时安排在还有两三个空位的桌子旁坐下,典礼结束,大厅的所有灯光亮起,我一抬头,耿哥坐在对面。简单寒暄之后陷入沉默,席过半旬,耿哥问我:“小杨,我想把放哈的自媒体做起来,你愿意来吗?”

意外、紧张、局促……想说耿哥如果需要我帮点小忙,我很愿意无偿出力,但如果工作,心里还有些顾虑,不敢草率答应。离席时向耿哥表达谢意,又约了另外的时间见面详谈。

我大学虽然不是什么名校,但一直很敬佩当年的几位老师,无论是对专业的解读、还是对人生的理解,对理想的规划,都让我从未后悔过当年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并且坚信人应该有自己坚持的棱角,看起来很酷但不太伤人的那种棱角,闪闪发光。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各种“处世之道”浸泡,他们告诉我应该怎样迎合讨好别人、应该放弃一些“没有意义的坚持”、那个人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反问过好几个试图指导我的人,“既然大家都知道话里有话,都知道彼此在逢场作戏,为什么还要尴尬的演下去呢?”得到的回答都只有沉默。

那场婚礼后和耿哥的谈话,我回家后跟父母讲,耿哥绝不是个简单的“商人”,我找到了在学校的感觉,耿哥理解市场却不贪心,想法超前而睿智,对生活有期待且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轻松愉快,他像一个温文尔雅又带点幽默的教授,这一点都不是拍马屁的形容。

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2018冬季新品品鉴会·粉丝场)

然而“教授”也并非时时都慈眉善目,我见过耿哥生气仅有一次。那天张队工作出现一些错误,被耿哥责备,力度并非大发雷霆,但也让整个办公室沉寂。为这事张队一边想办法解决,也一边郁闷了好几天。

张队是我高中同学,我对他以前的印象,是那种整天嘻嘻哈哈,和老师开玩笑没大没小的人,对于我这种从小规规矩矩长大的人来说,一边羡慕又一边觉得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但我仍然记得张队那天抽着烟一脸惆怅跟我说这事的样子:“真的,从小到大没怕过谁,耿哥是第一个,那个气场让人受不住。”是,耿哥那种气场是会让人自动反省且自责的。

耿哥也常有一些可爱的样子,一个成年人,当他认真投入享受自己所做的事业,就会像是一个认真搭建积木城堡的孩子。

每次尝试新品的时候,耿哥总会滔滔不绝,这是我见他话最多的时候,每一种食材的产地、种植炮制工艺,都看起来令他兴奋。每一杯可以上市的新品,都是他的心血。在一番讲解之后,再努力引导我们如何去品味才是最佳,眼神充满期待地等待着反馈。

新年前,耿哥和强哥又研制推出了“2019迎新布丁杯”,我和小伙伴们在办公室准备宣传物料,看着照片上布丁杯一层一层的辅料配合在一起,想象着它的口感,各自决定要先尝试哪一个。常二哥从店里回来,跟我说:

耿哥今天超可爱,端着布丁杯,坐在桌前,“好,我们现在开始模拟外卖配送的过程。”然后就开始在桌子上疯狂震动布丁杯,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Duang……

故事里的人|我们所认识的耿先生

(耿哥在福建的茶厂)

耿哥经常去外地参加各种展会,寻找更好的原料,更合理方便的包装,再结合自己的脑洞,用兰州的食材研究更好口感的饮品;发现更有趣的装饰和宣传方式回来告诉我们打开思路。

在我看来,耿哥捧着爱兰州的心去看过了世界,带着我们这些想要去看世界的躁动的年轻人,平和乐观积极地面对一切挡在放哈面前的困难;用一点幽默和金庸式的江湖气,总能给我们迷茫又想要往前冲的年轻人一点安全感。

此刻我想起强哥跟我讲的那个故事——

2010年的时候,强哥和耿哥在正宁路小小的店面里,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两百,他们说,“什么时候我们到五百了,我们就吃夜市!”

后来有一天到五百,两个人开心的不得了,吃夜市点两个小菜,一人一个扎啤,第二天继续干。

后来天天吃夜市,就说“等什么时候干上一千,我们再庆祝!”

就这样慢慢从一千到两千、从两千到三千,一直努力,一直庆祝,一不留神,就到了现在。

2019年,虽然没有老板隆重正式的新年贺词,但我们这些选择留在放哈的人,依旧感受能够在日常的宽容、鼓励中,感受到对这座城市和放哈的情怀,能够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动力。

2019,加油开心,努力放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