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老農民”馮化民

“馮爺爺,都說您會講故事,您給我講個故事吧!”

“你想聽啥樣的故事啊?”

“您想講什麼,我們就聽什麼……”

“那我給你講個《下雪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很老很老了,還是年輕的時候,我丈母孃講給我的……從前下雪啊,都是下白麵的,人們都把白麵儲存起來,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很富裕……”

與馮化民對話的開始,就像小時候坐在爺爺旁邊,聽他娓娓講述著從自己記憶中拾起的故事,安靜、溫暖。他的目光似穿過悠遠的光陰,回到年輕時的田間地頭,鄰里們放下手中的活計,聚在一起聽他講故事。

會講故事的“老農民”

馮化民今年已經91歲了,他管自己叫“老農民”。他會講故事,或是歷史故事,或是民間傳說,都講得生動形象。有時也寫寫舊體的小詩,字體工整有力。老爺子哪來的勁頭兒,這麼愛寫故事?他的故事都是哪裡來的?

馮化民說,他從小就會講故事,也特別喜歡講故事,現在老了,記憶力不好了,能記得清楚且能寫出來的故事大概有100多個。說起來,會講故事這件事靠的還是口口相傳。

馮化民說他小時候,家裡窮,也沒有什麼娛樂,而他的叔叔會講很多故事,他就總是追著叔叔聽故事。慢慢地,這些故事就都印在了他的腦子裡。因為喜歡,他還四處聽別人講故事,並且把聽過的故事都記下來,再後來,他就開始給別人講。

馮化民年輕的時候,農民們種地、挖河、挑土,幹活中間休息的時候,聽聽故事就成了大夥兒的娛樂。“我從小就給人家講故事,那時候,因為會講故事,大家夥兒也都愛聽,都來找我。有的為了讓我多講幾個故事,還主動幫我幹活兒……”馮化民樂呵呵地說起當年給大家講故事的情景,連臉上的皺紋都在“跳舞”。

“我講的故事都是有教育意義的!像剛才我給你講的《下雪的故事》是講孝順老人的,還有《小葫蘆頭兒》是教育小孩兒的……”說起為什麼喜歡給人講故事,馮爺爺一臉認真,他堅信,故事能給人講道理、能教人向善。

從講故事變成寫故事

“現在我想講也沒人聽了。以前在農村,大家互相都認識,沒什麼事兒就聚到一起聽我講。現在住在城裡兒女家,誰也不認識,給孫輩們、曾孫輩們講,他們也不聽啊,都看電視去了。我就想著把故事寫下來,自己掏錢出了書,兒女們都支持我。我就想在有生之年,把我知道的這些故事都傳下去……”馮化民先後在2006年、2009年自己出錢印刷了《馮化民文集》、《鄉音拾零》兩本書,又在九十高齡時,編著了《馮化民民間故事詩文集》。子女們幫著策劃、校對,印好的書主要是送給親朋好友。

馮化民雖然年事已高,但還是閒不住,一輩子痴迷講故事、寫故事。1948年,馮化民所在的屯子成立小學,他被推舉為小學教師,直至1960年,馮化民因病回家務農。上世紀50年代,北鎮縣(現北鎮市)文化館創辦了《閭山文藝》,馮化民便堅持寫作投稿,除了故事,還寫過二人轉、唱詞、秧歌帽、快板書、詩歌等。2003年,年邁的馮化民住在城裡的兒子、閨女家頤養天年,開始回憶、蒐集一生所經歷的人與事、景物與故事,並將他們訴諸筆端,他的這點愛好終於有了時間也有了精力落在實處。

讓故事作為非遺項目傳承下去

生活在北鎮的馮化民,深受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特點影響,自然,他的故事中有很多是醫巫閭山的傳說。

2008年,馮化民被遼寧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醫巫閭山民間文學》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由北鎮文化館組織出版了《馮化民趙忠民間故事集》。

談起這些,自謙為“老農民”的馮化民一臉驕傲。在信息飛速發展、娛樂方式琳琅滿目的今天,馮化民為他的故事找到了新的出口。

今年91歲的馮化民,對很多新鮮事物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他愛故事,其實也愛生活,即便耄耋之年,他依然用敏銳的觸覺感知生活中的每一份新鮮,感恩於生活中的每一點快樂,並希望將這份新鮮和快樂與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