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欽定詞譜》中謬誤之考證

關於《欽定詞譜》中謬誤之考證

09年剛學填詞的時候,照著《欽定詞譜》填《臨江仙》,用了這麼一個特例:

欽定詞譜:臨江仙(馮延已):上片:冷紅飄起桃花片(仄平平仄平平仄),青春意緒闌珊(仄平平仄平平仄)。畫樓簾幕卷輕寒(仄平平仄仄平平)。酒餘人散後(仄平平仄仄),獨自憑闌干(仄仄仄平平)。下片:夕陽千里連芳草(仄平平仄平平仄)萋萋愁殺王孫(仄平平仄平平仄)徘徊飛盡碧天雲(平平平仄平平鳳)笙何處(仄平平仄)圓月照黃昏(平仄仄平平)。

按欽定詞譜的說法是:此亦張詞體,惟前結五字兩句,又前後段換韻異。意思就是上下片換了韻,還是換了平韻。

而我當時初學詞,並不知道一首詞換韻的規矩和作用,純粹是照本宣科的填。而當時填的那首詞,被安徽桐城派的掌門張慶先生看見了。他便很不客氣的問我:你這手臨江仙是用的什麼體?怎麼會換韻?我便說是依著《欽定詞譜》填來的。他很肯定的說,沒有這樣平聲換平聲的用法,欽定是錯誤的。那時候討論問題多在論壇裡交流,這事兒又被另外一個紅樓學者掃花先生看見,他卻認為詞譜沒錯,兩人引經據典激烈的討論了許久,終於考證出,欽定詞譜中關於此詞的記載是錯誤的。而此事時年久遠,當時論壇也已不存,正好碰上這個提問,我便又重新整理考證,茲錄於下: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換韻的作用一般是另開層次。通過平仄交替的落錯來另開一層,以達到跌宕頓挫之感。通常換韻的方式有:上下片平仄相換,如《清平樂》;平仄交替的如《相見歡》、《菩薩蠻》等。而在上下片換韻,且是平→平相換的,除卻此手“臨江仙”,便就只有李煜的《謝新恩》:

庭空客散人歸後,畫堂半掩珠簾。 林風淅淅夜厭厭。 小樓新月,回首自纖纖。 春光鎮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窮? 金窗力困起還慵。 一聲羌笛,驚起醉怡容。《謝新恩》

然而這首詞別版錄為兩首,各缺半闕。另有別版,“新愁”句後缺一句,並把“金窗”句單獨列為一首,視為殘句。細考詞意不難發現,詞中上片在空庭、畫堂處,且點出時間為夜晚,下片“金窗”句卻徒頓換到閨房中的早起之景。後主的水平不當如此,且氛圍、內容有別,當是兩首詞各有所缺,後人因其主題都為“閨怨”而湊成一詞。所以,李煜這首同樣是平聲之間的換韻,是不能作考證的。

但當時我找到了一首上下片同聲換韻的詞,企圖想論證上下片是可以同聲換韻的: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溼班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木蘭花丨韋莊》

然而這首詞上下片雖然從仄聲換到仄聲,但是實際上是從去聲韻換到了入聲韻。而在沈義父的《樂府指迷》中指出,入聲是可以代做平聲的。所以這首詞,似乎也不能佐證能同聲換韻。

既然不存在換韻,那麼會不會是沒有換韻呢?

我們來看看馮詞上片用的韻是:珊、寒、幹。是在詞林正韻中的“十四寒”;下片的孫、雲、昏則是在詞林正韻中的“十二文”、“十三元(半)。而詞林正韻的由來,則是清人根據前人用韻時,把平水韻的相鄰韻部合併、或從平水韻某一部中提取一部分獨立出來,就比如這個十三元(半)。到這裡,我的結論便是,當時用韻是用的鄰韻,而並非是換韻。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中提到,“元”韻在晚唐的時候分化,轉入“元”“仙”韻部。那麼我們可以這麼判斷:在五代時“十三元(半)”是沒有分離出來的,所以馮延己的那首《臨江仙》並不是換韻,而是在當時十四寒、十二文、十三元是算在同一詞部中的。

確定了這個觀點,我們需要有當時詞人這麼用韻的證據,所以在大量翻閱花間諸詞人中,終於找到五代時期顧夐一首能夠舉證的詞:

小檻日斜,風度綠窗人悄悄。翠帷閒掩舞雙(鸞)。舊香(寒)。 別來情緒轉難拌。韶顏看卻老。依稀粉上有啼(痕)。暗銷(魂)。《酒泉子丨顧夐》

詞中鸞、寒、痕、魂等全是混壓;同時顧夐也是五代時期與馮延己時代相近。至此,終於能夠論證,《欽定詞譜》中關於馮詞的《臨江仙丨冷紅飄起桃花片》繫上下片換韻的說法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