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建國初期的大手筆:疏浚河道、整修下水道、建設林蔭道


新中國剛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就啟動了旨在改善環境衛生和交通狀況的市政建設重點項目。解放前,龍鬚溝是北京天橋地區最著名的臭水溝,由於溝道年久失修,幾乎全被垃圾汙水充塞,雨季汙水氾濫,臭水倒灌入屋。

解放後,人民政府把這條明溝改為暗溝,修建了一條長8公里的下水道,基本改變了之前環境衛生極差的狀態。原來的龍鬚溝變成了平坦大道。

北海、中海和南海是北京有名的三個池湖,總面積達864000平方米,但由於水道隔斷,實際上已變成死水一潭。解放一年來,北京市組織人力挖掏淤泥、疏浚河湖,共挖土140多萬立方米,疏浚的河道長達60公里,使得淤塞的河湖復活起來。這是疏浚護城河道。

疏浚河道的首要工程是整理玉泉山水系。1950年11月,在北京市河湖水系的發源地玉泉山修建完成了新式水閘,這是調節河湖水量的重要措施。

北京當時的下水道也因年久失修而造成大部淤塞或坍塌,排水十分困難。解放一年多來,北京市完成了總長82千米的6個下水道系統的整修。這是當時工人們在東交民巷一帶的下水道施工。

1950年6月,為迎接建國一週年,利於群眾遊行並改善交通不暢的狀況,北京市修建了長安街大道,全線於當年9月完工。這是新修大道兩旁的燈光照亮了天安門廣場。

1949年,北京市還改建了京門公路。起自阜成門,經田村、模式口、三家店,跨永定河、河灘至圈門,全長27.5公里。這是北京地區第一條京郊公路,連通了北京城區、石景山工業區及門頭溝礦區,有助於京城工礦生產的發展。這是正在修建中的京門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