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味道-丸子汤

州的汤点:饣它(啥)汤、辣汤、丸子汤,还有马糊、羊肉汤。今天,其它的咱先不表,单说那丸子汤。

徐州的味道-丸子汤

记得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一天,我沿着云龙电影院南侧的路直往户部山上走,对着路稍偏南一点,有一溜回门朝西的平房,其中有家丸子汤店。当时要了一碗,好像也没喝出个所以然来,再加上天长日久,这事早就淡忘了。

2014年的6月,去户部山转悠,中午时分,瞥见一家丸子店,楣头上赫然写着:“中华名吃,徐州电视台特别推出”等字样,简洁的广告、绝妙的诱惑,看后实在让人欲罢不忍。

那天是老板娘当家,我冲着她:“来碗汤”,她抱歉的回道:“只剩一张饼了”“得,一张就一张吧,反正先尝尝。”就近,买了个烧饼,搭配着喝完了丸子汤。那次,虽说喝了碗丸子汤,总觉得不够味、没吃好,丸子汤当羊肉汤泡烧饼喝了,不对路呀!心里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缺憾。

2018年元月2日,在户部山溜达几个时辰,看看天近晌午,腹中已有些饥饿,忽然又想起了那家丸子汤来。

晴朗朗的天,暖融融的太阳,店门口已坐了不少人。他们一边喝着汤、一边啦着家常、一边享受着冬日的沐浴,显得是那么的悠闲和惬意。

徐州的味道-丸子汤

老板问我来碗什么规格的?我瞅了瞅价目表,“大碗,五张饼!”搭话中透出几分干脆和豪气,嘿嘿,今天我要吃个够。

徐州丸子汤,传说是北魏时道家的素食配方,后来流传至民间,经过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眼前的这家“苏记丸子汤”据传,清朝末年,由家住苏园巷的苏长科支起锅灶,做起丸子汤的生意,一开始便叫响,受到街坊四邻以及周边来徐州谋生的小商小贩的青睐,于是正式挂起了'苏记丸子汤'的招牌。后来,经第二代传人苏鸿杰的发扬光大,“苏记丸子汤”成为徐州地区一道极具特色的名小吃。而今天这位掌灶的师傅,正是苏鸿杰的关门弟子崔丁辉。

可别小看这一碗丸子汤,小小的丸子汤里有“三绝”。

头一绝就是这丸子。它由萝卜、绿豆面以及特制的调料搅拌而成,然后入热油锅中煎炸,在这个过程,油温的把控极为关键。油温要太低了呢,丸子发绵,你再炸它都绵,油温要是高了,第二天早上再用的时候,它就皮塌、带芯儿了。这些丸子经过多重工艺加工后,长时间浸泡在汤里也不会膨胀发软,就是你将汤喝完后再吃丸子,依然酥脆。

第二绝当是绿豆饼。现在做绿豆饼已经不用上鏊子烙了,多是用压面机加工的、方方正正的湿皮子,有1毫米厚,一摞就是十斤。皮子之间有淀粉作隔离,哪怕是最低层也不会粘上。入锅的绿豆饼,下老了也不好吃,下嫩了也不好吃,要掌握好火候,达到薄而不碎,滑而不腻。

这第三绝就是碗上漂的那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这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辣椒炸老了,则发苦,炸嫩了,香味儿出不来且含暗火。辣椒油炸制一般要经过三、四个小时,细火慢熬。掌控好油温,把里面的辣椒喂饱,消除掉辣味和窜味,在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咀嚼发脆、弥漫香气。而“油而不腻,辣而不呛”,正是苏记辣椒油的特色。

一切准备妥当后,净锅上水,掺入棒骨汤烧沸,下入薄饼,起锅盛入大海碗中,加入味精、蒜茸,丸子,淋入辣椒油、香油,最后撒上香菜,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丸子汤就出锅了。

那白汤、淡绿薄饼、翠绿香菜、玻璃球大小的丸子,还有红彤彤的辣椒油,看了直让人垂涎欲滴,喝一口满齿留香,周身发暖。这回算是一饱口福了。但说起来也怪,丸子汤加了蒜茸,吃后口里竟然没有丁点蒜味。

或许,这就是国人的饮食智慧和丸子汤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