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言,杀!李世民没听,后被尊称“天可汗”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太多帝王创造出太多盛世之举,但是每个盛世背后,都有着一批能臣被历史记住,唐太宗时期魏徵辅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我们印象中的魏征以直言敢谏流传后世,他一生给太宗提了两百多的谏言,可谓式鞠躬尽瘁。可是问题来了,他提的这么多谏言都是对的吗,答案当然不是,在唐朝灭掉东突厥后,魏征的意见差点让东突厥消失。


魏征谏言,杀!李世民没听,后被尊称“天可汗”

唐朝自建国初期一直遭受着突厥的侵扰,由于初唐国力虚弱,无法与突厥抗衡,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采取缓兵之策,与东突厥斩白马为盟,贞观四年经过四年的养精蓄锐,唐朝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公元630年正月名将李基以三千兵力,大破东突厥于阴山,俘获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但是东突厥的降众有几十万,唐王朝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处理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时魏征上奏太宗 突厥狼种,不可以仁义交,不可以行法威,所以魏征建议把这帮人全部杀掉,但是李世民可是一代明主,他没有听魏征的谏言,而是采取另外的政策,把投降的突厥人贵族移到内地,用中原文化同化其中贵族,还让他们担任自己的护卫,给予很大信任,同时把剩下的族人对他们采取民族自治,完全尊重他们,就这样突厥人,感恩戴德,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魏征谏言,杀!李世民没听,后被尊称“天可汗”

魏征

虽然魏征也出过错误的谏言,但是不影响谏臣的地位,因为他的谏言很多都是对的,而且多数对国家有利,不然就不会有之后李世民说的那句名言,“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


魏征谏言,杀!李世民没听,后被尊称“天可汗”

唐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