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浮躁的社會需要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是修心的第一步

西方有一部《聖經》,中國有一部《論語》。或許很多人質疑《論語》成書於兩千多年前,是否能成為當代人的《聖經》。我的回答是:能夠。

《論語》:浮躁的社會需要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是修心的第一步

孔子處於人類文化的原點時期和軸心時代,幾乎所有的人文大家都這個時代誕生,像孔子、老子、孟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他們是奠定人類思想基礎的偉人。《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承載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論語》更是承載了中國人的情感、態度和信仰,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底色和基調。

每個人的閱歷不同,拜讀《論語》的心得亦會不盡相同。我覺得即便每個人的心得體會不一樣,但是卻可以把感受心得記錄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閱歷的豐富,再回頭拜讀,又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領悟。

《論語》:浮躁的社會需要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是修心的第一步

今天和大家一起品讀《論語》的“三省吾身”,分享不一樣的悅讀心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為人辦事是否竭力?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自己講授的內容是否親自實踐過?”

悅讀心得:我特別喜歡《論語》的這句話。儒家認為,內心修煉是儒家的內在功夫,懂得反思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西方人每週做禮拜反省一次,面對他們信仰的神自我反省;儒家則提倡每天多次反省,面對良心反省。

“反求諸己”,當反思成為生活的一種方式,成為學習的一種方式,人生往往會更精彩。

英雄人物如曾國藩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反省,並且自立修身十二款,由浪蕩公子修煉成理學名家,修煉成洋務重臣和中興名臣。又如周恩來撰寫的《我的修養要則》,從學習到工作到生活都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時刻提醒自己,時刻反思自己。

《論語》:浮躁的社會需要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是修心的第一步

我們年輕的時候,面對失敗,很多時候都會歸因於外,強調客觀,因此我們進步的空間有限。如果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反躬自問,反求諸己,我想我們收穫的就肯定會多很多。

反思,可以使我們的心性逐漸趨於平和;反思,可以讓我們成就相對深厚的學識積澱。

浮躁的社會,需要我們學會自我反思,反思我們的心態是否積極,反思我們的態度是否端正,反思是修心的第一步。

常言道:愛笑的人運氣總不會差,那麼懂得反思的人收穫總不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