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漂洋過海來唱戲:從新加坡八和會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

這件老式密片戲服很少見,時間已經很久了,以前花旦演《胡不歸》都會穿這件戲服,行內稱衫裙,很多亮片,需要手工繡制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穿上身很重,現在很難找這種衫裙了。

9月12日,新加坡八和會館主席胡桂馨太平紳士訪問粵劇藝術博物館時介紹了這麼一件“寶物”。

文化丨漂洋過海來唱戲:從新加坡八和會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

9月12日,新加坡八和會館主席胡桂馨太平紳士來訪粵劇藝術博物館,並捐贈一批粵劇藏品。

從老照片老戲服,看中新粵劇藝術交流

據瞭解,這是日前胡桂馨一行代表新加坡敦煌劇坊與荔灣曲協進行粵劇藝術交流時由新加坡帶過來給粵劇藝術博物館的粵劇藏品之一。新加坡粵劇界與廣東粵劇界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中新民間粵劇藝術交流甚是頻繁,這次來自新加坡粵劇界的誠意除了老式密片戲服,還有新加坡八和會館珍藏百餘年的一批粵劇老照片以及胡桂馨女士的私藏珍貴畫作。

文化丨漂洋過海來唱戲:從新加坡八和會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

新加坡八和會館的前身是1857年成立的梨園堂。網絡圖

其中有一張照片,胡桂馨稱尤為珍貴:“這是1945年新加坡八和會館響應廣州八和會館復興建設籌款時的合照,意義深遠。”

馨姐說:“海外粵劇尤其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粵劇演出很多,新加坡更被稱為粵劇的第二故鄉,這次新加坡粵劇界捐贈粵劇藏品及研究資料希望能加強兩地粵劇文化交流。”

此外,胡桂馨女士更將自己遠赴開羅演出時,當地畫家送她的一幅粵劇形象畫作,送給了粵劇藝術博物館。

同根同源同臺飆戲

說到兩地粵劇文化的異同,胡桂馨認為,中新民間粵劇藝術交流很多,儘管兩地粵劇藝術表演形式如唱腔、小花招不一定統一,但兩地粵劇文化同根同源,更多的是相同之處。

12日,荔灣的街坊就有幸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感受了中新民間粵劇藝術的異同。荔灣區曲協和新加坡敦煌劇坊的演員同臺飈戲,從粵劇小調聯唱《廣州好》到摺子戲《洛水夢會》,荔灣曲協的演出讓老街坊“聽出了耳油”,而由胡桂馨女士領銜,新加坡敦煌劇坊演唱的一曲《帝女花之香夭》,則讓現場粵劇愛好者拍手叫好之餘跟著哼唱。

文化丨漂洋過海來唱戲:從新加坡八和會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

荔灣區曲協表演粵曲小調《廣州好》。

據瞭解,敦煌劇坊在新加坡推動粵劇藝術並與各國粵劇團體展開交流,該劇團自成立以來,在世界各地演出傳統粵劇及創新英文粵劇2000多場,演出劇目近百個。胡桂馨女士就是該劇坊的藝術總監。

文化丨漂洋過海來唱戲:從新加坡八和會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

到粵劇藝術博物館可想一睹捐贈的粵劇藏品風采哦~

說了這麼多,你是否對於千里迢迢漂洋過海而來的粵劇百年老照片和老戲服充滿了期待?那麼不妨到粵劇藝術博物館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