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歷史變遷
1889 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舊地海旁街落成,會員須交白銀一兩作為 " 份金 ",馬師曾、任劍輝、白雪仙、羅品超等先後加入,被後人稱為"八和子弟"。
(“八和子弟”的畫像)
八和會館共分八堂,按照不同的行當劃分,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它們分別是: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普和堂、慎和堂。
1937 年,八和會館遭遇日寇轟炸,能夠容納上千人的建築被夷為平地,僅剩秦瓊和尉遲恭守衛的這兩道大門。
(原八和會館大門,和平時期紅線女將這道大門運回舊址)
(紅線女)
1947 年,全行藝人四處義演籌款,購置了廣州恩寧路 177 號這處物業,重開廣東八和會館。
在大廳盡頭的祖師位,照舊供奉上 " 華光先師 ",兩邊則是田竇二師和張騫師父。
(會館裡供奉的行業祖師牌位)
會館裡的“私夥局”
【私夥局】從佛山民間曲藝從廣府大戲(粵劇)延伸過來,指的是大部分不穿戲裝,只需樂器伴奏演唱,講究自娛自樂的民間戲曲活動。
現在八和會館每週開放六日,讓不同的業餘劇團在這裡練唱。私夥局在八和會館十分紅火,每個週末都能聽到悠揚的粵曲聲從這裡傳出,這時的老西關彷彿變成了忙碌現代都市裡的 " 詩和遠方 "。
粵劇藝人的堅守
粵劇名家小蝶兒 13 歲正式登臺,父親是人稱粵劇 " 武生王 " 的四叔靚次伯,母親蝴蝶女也是花旦名伶。如今小蝶兒每天義務堅守在會館,和其他前輩一起,指導劇團排練。
一百多年來粵劇藝人四散海外,八和會館也經歷搬遷,但位於廣州恩寧路的,這間廣東八和會館一直被視為粵劇藝人的"
精神祖屋 "。如今,除廣州八和 " 母館 " 外,還有十幾家分館散落在世界各地,幾乎每個月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 "八和子孫" 回來尋根,再將粵劇文化傳播海外。
八和會館執行主席我自強透露:" 今年6 月是國際羊城粵劇藝術節,13 個國家和地區的藝人都回來參加演出,觀眾很熟悉的林小群、白超鴻帶學生回來尋根,進行藝術交流 "。
(林小群)
(林小群、白超鴻夫婦)
正是有了前輩們的這份堅持,八和會館才能歷經歲月滄桑和戰火洗禮,歷久彌新,依然佇立在粵劇藝人的心中。只要八和會館還在,粵劇的根就在,這個古老的劇種就能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閱讀更多 光明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