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管道化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高密度的超級城市化是一種演變趨勢,城市建設規劃由原來的橫向佈局向縱向聚集轉變:

在居住空間上,綜合體高層居住樓解決社區服務距離與社區居民需求的矛盾;

在交通系統上,從道路規劃、立交橋設立、公交專用道、地鐵等等都是城市化進程當中解決交通通暢率的方案,所以“地下交通網建設”也是城市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選擇和趨勢。

馬斯克說“第一步永遠是找到兩個很棒的端點,然後把它們連成一個管道!”,這裡“兩個很棒的端點”就是城市化達到一定程度:城市空間極度稀缺、城市人口高度聚集、經濟流動性密度高、社會素質通識教育達到一定層次的有一定距離的兩個超級城市經濟體。

馬斯克對“地下管道交通網絡”的技術可行性進行了非常嚴密的邏輯辯證,與以往地鐵不同在於:

(1)隧道直徑較小,在一定空間內提高速度和增設隧道路徑;

(2)動力系統技術以磁懸浮和真空抽壓減少摩擦提高速度;

(3)樞紐的結構方式類似【仿生學】的“血液輸送系統”:建設低成本、密度大、分散的進出站端口,形成多端點觸達解決距離需求和節點擁擠的矛盾,最後再向主樞紐彙集,提高運輸系統的利用效率。

馬斯克首條隧道管道公測成功是城市化一定程度的選擇和趨勢。由此產生了一個怪詞叫做----技術管道化,我稍微解釋一下,你就知道這個比喻有多麼精妙了。

咱們假設兩個城市AB都有石油,但是當時沒有管道,把石油賣出去只能靠油罐車運。這時候A城出現了“管道”這個偉大的發明,結果你肯定能夠預見了,A城和管道供應商,那肯定是在第一時間賺得盆滿缽滿。

但你看,只要管道這個技術被髮明瞭,剩下的東西還難麼?管道和羊腸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發明不了,抄一個還難麼?

我們可以預見,管道普及之後,雖然A城B城還能繼續靠石油賺錢,但管道商很可能就不賺錢了,經濟學中有無數理論來解釋這個事情,現在就不一一列舉了。

別看這是我編纂的一個故事,其實在生活中隨時都在發生。舉個例子吧,座機這東西對於大家都不算陌生,但是30年前,裝一臺座機得花好幾千塊呢,比現在買最新的蘋果手機還貴,當時的運營商也大力推行“裝機率”,畢竟裝一臺,賺一臺,生意多麼好做。

座機現在的命運大家都知道了,你有多少年沒打過座機了?仔細想起來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通訊作為基礎建設的“管道”,一旦被建設好,反而會把自己的利潤空間給徹底殺死。

而且不僅僅是技術本身,在“管道化”之前的技術上,一切不斷探索出來的技術都沒意義了,因為“管道化”不僅僅意味著普及、還意味著利潤下降、還意味著從業人員的失業。

可能你不知道一個職業,叫做“電話接線員”,我不描述原理了,大概的比喻就是,你的電訊號是條紅線,要找的人的電訊號是條紅線,接線員做的就是“紅娘”,負責把這兩條紅線接在一起。哪位紅娘接得又快又好,誰就是勞模。

但你看,接線員這個職業接近消失,我們之前認為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不過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想一下,一旦一個技術成為管道了,那它就不可能靠大量的人力來操作了,因為利潤被不斷分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