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兴了 百姓笑了

11月13日,记者前往长顺县代化镇大山深处的深度贫困村——斗省村,走在蜿蜒的通组路上,穿过群山来到木厂组,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十几位苗族妇女正在菜地里除草。蓝天白云下,错落有致的梯田,摆放无序地稻草堆,干净的通组路,俨然一幅乡村美景图。

贵州:产业兴了 百姓笑了

小孩放学走在通组路上。

50多岁的村民王九妹正在自家的菜地里除草,看着长势良好地蔬菜,脸上掩饰不住地笑容。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和丈夫在广东种了3年的蔬菜,现在在家带孙孙,听到要发展蔬菜种植,而且收购还有保障,便种了15亩的菜地,现在已经割了2000斤,卖了6000元。

木厂组是斗省村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寨,村寨周边有一片约为230亩的平整土地,由于当地种植的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产量较低,“一年一种”的耕种模式,更成为制约村民脱贫奔小康的“拦路虎”。脱贫攻坚队入村后,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多次召开院坝会、田坎会,给群众补足“精神钙”,充分发动组管委作用,积极带动群众开展秋冬种。

贵州:产业兴了 百姓笑了

代化木厂蔬菜基地。

“怕收成没有投入多,白费力气,对于秋冬种,很多群众一直都是处于观望状态。”脱贫攻坚队副队长陈志勇说,群众在脱贫的这条路上,一直都在尝试但未成功,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全组33户就有24户贫困,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这一艰巨的任务,压在了脱贫攻坚队的每一位队员的身上,他们一直探索群众致富脱贫的路子,却始终找不到适合的对策。

贵州:产业兴了 百姓笑了

群众在蔬菜基地除草 。

正当脱贫攻坚队举足无措时,木厂组组长韦金才说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们组有22户长期在外地蔬菜基地务工,有丰富的蔬菜种植技术。”得知这个消息,脱贫攻坚队如获至宝,立即前往蔬菜种植较为成功的鼓扬镇,与运营红岩蔬菜基地的公司商量合作,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公司采取“五统一”方式,木厂组负责生产蔬菜,发展蔬菜产业。

原以为,有了后期的保障,村民会积极加入蔬菜的种植中,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尽管通过脱贫攻坚队及村支两委的多次努力,当地村民还是不愿意加入秋冬季蔬菜种植中来。经过多次交心交谈,做群众思想工作,群众才将心底最真实的想法说了出来。“原来以前通组路没有修建,到镇上要几个小时,加上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群众辛辛苦苦种植的农产品,除去成本收入低,所以宁愿留荒也不愿意种植。”

贵州:产业兴了 百姓笑了

脱贫攻坚队及村支两委帮助搬迁群众搬家。

“起初只有几个人种植,只种植了30亩,大家看到种出来的蔬菜卖出好价钱后,得到了效益。现在很多村民纷纷加入了进来,目前已经种植了75亩。”陈志勇告诉记者,现在通组路修好了,公司来收购蔬菜方便了许多,目前已经割了三批,这季蔬菜还可以割2批。

自脱贫攻坚队驻村后,斗省村的各村民小组都像木厂组一样,面貌大大得到了改善,路通了,产业兴了,环境好了。目前,斗省村现有散养黑毛猪430头,生猪养殖小单元9个,优质小米核桃4000余株、构树500亩等,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增加农民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