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要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劉備是怎麼看出來的?

戈壁灘的胡楊林112233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

然而,從“演義”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尤其是北伐時期的諸葛丞相對蜀漢陣營中的兩個人明顯判斷失準。

第一個人是馬謖,諸葛亮過於高估了馬謖的能力。

劉備時期,馬謖擔任過越嶲太守,為中層官員。因為他好議論軍計,為諸葛亮所器重。

劉備臨終前曾經囑咐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仍然讓他做了參軍。

有記載說,諸葛亮南征南中,馬謖相送,他對諸葛亮說,像南中這種地方,對他們用兵應該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計策,擒獲了他們的首領又釋放了。南方人信服,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南方再也沒有出現過反叛。

讓馬謖好好當個參謀是可以的,如果成為一個戰役的前線總指揮,那就“言過其實”了。劉備南征北戰數十年,運用文臣武將可謂如火純青,他知道手下將軍、文臣的特點,劉備提拔的高級將領如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都是實戰派。而馬謖一直在基層做縣令,如綿竹縣令、成都縣令等,幾乎沒有統兵作戰的經驗。

第二個人是魏延,諸葛亮忽略了魏延的忠心。

魏延,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魏延的誤解已經太深了。魏延是個忠臣,他只是做了自己的分內之事,卻因為小說中對他藝術化的描述,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質。

這件事,真是千古奇冤吶!魏延的死,說到底,就是他在實行一個副統帥應該有的權利之時,遇到了楊儀這個小人。陳壽對魏延的評價比較中肯。“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魏延這個人,雖然能力出眾,但是他處理不好自己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導致自己沒有圈子,或者,被排出了圈子之外。如果他當初想要率軍謀反,在兵敗逃亡的時候應當逃向北方的魏國,但他卻逃往南方的蜀國。更何況當時在蜀軍中,眾將士一致認為能夠有資格代替諸葛亮統領大軍的當屬魏延,而魏延也認為非己莫屬,所以才不會背叛蜀國。

正如《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一樣:“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可見諸葛亮這位“完人”也是有缺點的!


刀墓手札


首先,馬謖確實是有弱點。馬謖一共兄弟五個,其兄長為馬良,初為荊州從事,鄉中諺語:“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謖因為家教好,從小博學多才,對兵法等都倒背如流,知識淵博。但他因為沒上陣場,沒有實踐經驗,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並不能委以獨擋一面的大用。


其次,劉備善於識才。劉備勇不及孫策,文遠遜於曹操,他的看家法寶就是:善於納賢、善於用人。他一生閱人無數,什麼樣的人都見過,什麼樣的場合都經歷過,通過言行舉止,他可辨之毎個人的優缺點。因此,馬謖"言過其實"的缺點,他看的很精準,也很透徹。

再次,諸葛亮用人有軟肋,應該說諸葛亮在用人方面還是不及劉備的。文武雙全的魏延只因"不類己"遭罷用便是很好的證明。



因此,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時,為了江山社稷著想,鍾告諸葛亮說,馬謖這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不聽,果然釀禍端。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答 | 江隱龍

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重點不在於劉備怎麼看出來馬謖之才的,而在是為什麼劉備在臨終前居然能想到馬謖這個小小的縣令(馬謖隨劉備入蜀,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和越雋太守,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從事)。劉備當時已經氣息奄奄,一個皇帝,一個丞相此時居然要針對一個縣令作出囑咐,這不奇怪嗎?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劉備當時已經明白他死後,蜀漢大權只有諸葛亮一人能掌握。他雖然同時託孤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但李嚴絕非諸葛亮的對手;李嚴所代表的東州官僚集團也絕非諸葛亮所代表的荊州官僚集團的對手。而諸葛亮此時又沒有子嗣,一旦面對權力交接,諸葛亮會指定誰為接班人?

當時諸葛亮最親信的人,無過於馬謖。馬謖雖然只比諸葛亮小歲,但正如馬謖所說的“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介乎師徒父子之間,關係極近。馬謖的哥哥馬良又與諸葛亮格外交好,馬良因夷陵之戰為國捐軀,諸葛亮對這個“軍烈屬”自然更多一分偏愛。劉備深明其中的委曲,所以自然也要事先重點觀察馬謖,因為諸葛丞相之後有可能就是馬丞相。

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其實這一句評價是針對所有博覽群書而缺乏臨場經驗之人的評語,諸葛亮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諸葛亮的戰略能力很強,不出茅廬而能做出三分天下的部署;但他戰術能力是短板,所以一出祁山在佔有優勢地位的情況下失敗,連他自己都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諸葛亮用兵,越到後面越成熟,打得司馬懿畏蜀如虎,但這種用兵的能力是通過實戰取得的,沒有一出祁山的失敗,就沒有這種成長。只可惜之後曹魏愈加重視雍涼戰場,諸葛亮再無機可乘,終於沒有完成北伐遺願。

相對而言,馬謖就是諸葛亮的縮小版。馬謖的戰略能力很強,戰術能力差,這需要後天的實戰去培養。馬謖失街亭,正如諸葛亮一出而敗,這是成長的代價——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的第二層含義:他說的是馬謖,其實也是在提醒諸葛亮自己不要過於自信,要一步一步來。


隱語


馬雲網上說過的話,90%都是假的


當然這句是他說過的,不過我不信他對錢沒興趣。

當代的人說的話真真假假都分不清楚,更別說是古人說過的話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先主說“馬謖不可大用”從頭到尾只是諸葛亮一人說的,沒有第三個人在場。也就是說這句話有可能是諸葛亮提高劉備的威望瞎編的。滿足這句話前提有兩點:一、劉備有可能看出馬謖不可用嗎?二、劉備看得出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嗎?滿足這兩個前提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諸葛亮能掌握蜀國軍政大權。

問題是:劉備根本不知道諸葛亮會把持蜀國軍政大權。他原先的設計是諸葛亮與李嚴相互牽制,不讓雙方的任何一方做大。李嚴如果在朝堂有一席之地,他不會任由諸葛亮安插自己的親信。劉備完全料想不到這一點,也不存在跟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

第二,劉備跟馬謖不熟悉,也不存在知道他不可大用的情況。劉備跟部下都不熟,都不能大用的都給諸葛說一遍,豈不把劉備累死?

第三,劉備知道諸葛亮會提攜馬謖嗎?馬謖有個哥哥,要提攜也是馬良提,根本輪不到諸葛亮。劉備也不會事先知道馬良早逝,如果馬謖不可大用,那麼劉備會跟馬良說,注意一下避嫌,馬良自然明白。還要繞一圈給諸葛說嗎?

所以,這句話徹頭徹尾要麼就是諸葛亮編的騙底下人的,要麼就是史官自己加上去的,反正沒第三人知道。

李斯跟趙高密謀換皇帝的話,就好像太史公在旁邊偷聽一樣。劉備的話“馬謖不可大用”一樣聽聽就好了,千萬別當真。沒人有這本事

“聽說當年你說我長得像傳銷的”——馬雲

“沒有的事,都是網上瞎傳的”——雷軍


銫媒體


說到看人劉備真比諸葛亮強太多了,劉備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時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編草蓆為生,顛沛生活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劉備看人很準的,關羽和張飛能力是他最早發現的。而且劉備很會做事與之結拜為兄弟,把他們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為自己服務,成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關於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充分說明劉備的看人之高明,劉備在生前從不用諸葛亮帶兵打戰,就只是用諸葛亮做“後勤部長”。因諸葛亮做事細緻面面俱到有大局觀,是宰相之才。但過於小心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不是一個優秀的帶兵統帥。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過去老人們常說“叫喚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時說起事來誇誇其談,但做起事來一無是處。


那馬謖就不可用嗎?我看不見得就看怎麼用。其實馬謖是可用的,但不能馬上委以重任指揮街亭那麼大的戰鬥。應讓他循序漸進由小做大,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讓他的才華在戰爭中得到充分的錘鍊,這樣馬謖在未來絕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為蜀國開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是如此道理,讓一個沒有經過戰爭歷練的書生去與一個身經百戰的“殺神”白起作戰,不敗才怪了。


黃金濤7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廣為傳誦成就了劉備識人之名。分析這句話,應從整個劉備集團的人才現狀及劉備的用人原則來認識。

一本《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為智慧的化身,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其實,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長於政事,而不擅軍事。而整個劉備集團中真正的軍事謀略應該首推法正。漢中就是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取得了勝利。



諸葛亮與馬良親如兄弟,愛屋及烏,所以也偏愛馬謖,常常形影不離,討論軍國大事。在劉備眼裡馬謖並非一無是處,應該是和諸葛亮一樣長於政務而不擅軍事之人。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在劉備死後必然要啟用一部分人予以重任,而在劉備看來,諸葛亮必定會重用馬謖。這也違背了劉備先軍事的原則,所以才會有那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話。


人非聖賢都有自己的偏好,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偏於政事,當然也喜歡同類的人物,馬謖自當是首選。劉備就是看到了諸葛亮這一點,礙於諸葛亮的臉面又不好講明,才借用言過其實這句話,提醒諸葛亮。只可惜不知諸葛亮是裝糊塗,還是不以為然,仍然在守街亭這麼重要的當口,啟用了馬謖,也為他的一世英名留下了汙點。

而劉備作為開國之君主,識人當然有過人之處。對馬謖的認識比較客觀,至少不象諸葛亮那樣先入為主。這也是諸葛亮所不能及的地方。


無奈且向上


皇帝就是皇帝,看人的水平肯定是高過大臣的,劉備臨終時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想不到劉備一語中的,所謂“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竟然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那劉備是怎麼看出來馬謖不可大用的呢?這是劉備通過幾十年的的革命鬥爭中領悟到的觀察能力,劉備從28歲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起開始革命,到60歲才革命成功當皇帝,32年的革命實踐中,一撥又一撥的人在他身邊行雲流水般的經過,肯定是閱人無數,哪些人怎麼樣,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用農村通俗點的話說,就是“你屁股一翹,就知道你拉什麼大便”,雖然有點俗,不過看人觀人高手就是這樣,通過你的表情動作,性格,工作表現,言行舉止等等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馬謖在荊州時就跟隨劉備任從事,當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雋太守,時間算比較長了,劉備對他的性格特點,工作能力肯定是非常瞭解的,看看劉備給馬謖安排的哪些工作就知道,雖然馬謖號稱“馬氏五常”,名聲很響,而劉備給馬謖安排的都是一些小地方官的角色,也沒看出又什麼特別的政績,所以一直都是地方官的角色,劉備一直沒把他調到中央去工作,因為知道馬謖沒什麼大不了的才能,而諸葛亮卻把他捧成英才。


反觀龐統,一開始劉備也是安排他做的耒陽縣令,被張飛巡視的時候發現他的大才,直接被張飛帶去見劉備,被劉備封副軍師的地位,那個時候諸葛亮可沒在,雖然他有諸葛亮的介紹信,當時諸葛亮也是去為劉備挖人才去了,可見劉備對人才還是很重視的,特別是投靠劉表之後。


那為什麼劉備要那樣特別囑咐諸葛亮呢?因為當時諸葛亮和馬謖走的比較近,據說馬謖可以沒日沒夜的和諸葛亮討論兵書,被諸葛亮引為知己,劉備看出了危險性,他知道將來諸葛亮肯定會重用馬謖,而劉備深知馬謖的能力。

劉備對馬謖算是量才而用的,對馬謖有什麼本事非常瞭解,所以才會在臨終還特意叮囑諸葛亮,怕諸葛亮誤把馬謖當大才用,事實也證明了劉備是對的。


國光軍的奮鬥


先說諸葛亮為什麼那麼喜歡馬謖?

原因有幾點。第一,馬謖懂得的東西,能夠很好地彌補諸葛亮的不足。分析諸葛亮一生的作為,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但是其前敵指揮,帶兵打仗的能力並不是很突出。而馬謖熟知兵法,又常常和諸葛亮徹夜交談。在這些交談中,諸葛亮對馬謖所談的那些兵法,對其淵博的知識是非常佩服的。可以說,諸葛亮認為,馬謖之長,正是自己所短。所以諸葛亮很欣賞。

(諸葛亮)

第二,馬謖經常恭維諸葛亮,讓諸葛亮很喜歡。馬謖是怎麼恭維諸葛亮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馬謖臨死給諸葛亮寫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從這話中可以看出,馬謖是把諸葛亮當父親一樣來看待和尊敬的。

當然了,馬謖恭維諸葛亮,也不是是他就有什麼私心雜念。我覺得他是真心認可諸葛亮。同時,諸葛亮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經常恭維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諸葛亮需要在軍隊系統建立自己的權威。劉備雖然託孤給諸葛亮,不過,諸葛亮之前更多的是處理行政事務,在軍隊中的威信不夠。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大家都推薦魏延、吳壹等人擔任先鋒,諸葛亮卻偏偏派馬謖擔任先鋒。這也就是諸葛亮想在軍隊系統建立威信的表現。

再說劉備為什麼不喜歡馬謖。

(劉備)

第一,馬謖的哥哥馬良已經是劉備的侍中,這是一個很大的官,劉備不可能把馬謖也調到中央任大官,那樣的話,必然形成幫派勢力。

第二,劉備給馬謖安排的官職: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應該馬謖是不太喜歡的。馬謖大約喜歡在前線打仗立功,因此,工作肯定幹得不好。當他向劉備彙報工作的時候,他多半彙報的,又並不是一個縣令、太守該乾的那些事,而是行軍打仗。所以劉備才覺得他“言過其實”,或者說不務正業。

第三,劉備是一個有大眼光的人,他喜歡的,應該是諸葛亮這樣談天下大勢的戰略家,而對馬謖講的那些具體的戰術安排不感興趣。

第四,馬謖毫無臨戰經驗,他說的這些,有點類似於趙括的紙上談兵,用在戰場上,肯定是不對付的。

所以,劉備寧願相信從刀口上走過來的魏延,把他放在漢中太守這樣一個最重要的邊關崗位上,也不會相信馬謖。

(馬謖帶兵)

劉備在託孤諸葛亮的時候,之所以特別提到馬謖,應該是看到馬謖和諸葛亮過從甚密,而諸葛亮不喜歡魏延,心中擔心,所以才交代這樣的事。

而事實上,劉備的擔心是沒有錯的,因為馬謖丟掉街亭,讓諸葛亮喪失了一次最好的北伐機會。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劉備不是把馬謖派去當縣令、太守,而是提前把他放到戰場上磨練,增加他的實戰經驗,可能最後馬謖真的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也未可知啊……


張生全精彩歷史


據《三國志》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就是說劉備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以重用。亮啊,你要多多注意。”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死前那麼多事情需要交代,竟然要特別對諸葛亮囑咐這件事,足見這件事十分重要。為什麼劉備要特意交代這件事呢?

馬謖願立軍令狀(軍令狀是《三國演義》記載的)

顯然,劉備終其一生都在為蜀漢集團考慮,死前也不例外。劉備特意這麼囑咐,因為他確定了馬謖這個人徒有虛名,也因為他深知諸葛亮非常喜歡馬謖,將來可能會栽培並重用他。

《三國志》記載: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就是說諸葛亮認為劉備說的不對,執政之後,他將馬謖提拔為丞相參軍,常常和馬謖晝夜談心,如好基友一般。

馬謖和諸葛亮

確實如劉備所料,諸葛亮對馬謖相當器重,馬謖也是荊襄人士,諸葛亮和馬氏估計早有交情。試想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他在蜀軍中的威望就會拔高很多,那麼日後馬謖擔當更大的重任也理所應當啦。

可問題就在於,劉備是如何看出馬謖言過其實的呢?

其一劉備深諳識人用人之道。誇張點說,他見過的人比你走過的橋還多呢。劉備一路走來,什麼樣的人沒見過?他原先處於底層階級,什麼樣的苦沒吃過?劉備對馬謖的衡量,只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值得注意的是,馬謖一開始是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隨劉備入蜀的,然後依次任命為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職務。所以,給劉備觀察馬謖的時間很充裕。

馬謖哭鼻子

其二,通過和馬良等人的交談商量。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話沒毛病啊。相較於馬謖,劉備更喜歡馬良,馬良任職侍中,夷陵之戰,劉備帶的是馬良,他和馬良徹夜交談的機會肯定也很多,難免會談到馬謖。而兄長馬良對馬謖是很瞭解的,馬良肯定沒少說他的“壞話”。

故馬謖有多大能耐,能幹多大的事情,劉備早有估量,而諸葛亮過於親近,沒看出馬謖的短板,為了避免之後諸葛亮失誤,劉備務必需要提醒提醒諸葛亮...然而...


小刀文史


史載,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重。自知時日無多的他把諸葛亮和劉禪火速招致白帝城託付後事。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劉備竟然對諸葛亮說馬謖不可重用。這有些難以理解,只能說明,劉備知道馬謖的水平,並且知道諸葛亮日後要重用他,提前給諸葛亮打個預防針。


一、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氏兄弟是荊州名士,小有名氣,兄弟幾人在荊州時投靠劉備。這馬謖飽讀兵書,喜歡與人爭論謀略。

劉備入川時,把馬謖帶在身邊。可能馬謖在行軍途中經常和別人討論軍事謀略,劉備對這個年輕人也比較好奇,於是和他交談了幾次。劉雖然一路敗多勝少,但也經驗豐富,看人是很準的。這馬謖一開口,劉備就知道他是個什麼水平了——誇誇其談,難堪大用,所以只讓馬謖做了個邊郡太守。

二、劉備為何知道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因為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不一般。一來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如同兄弟,而馬良死於夷陵之戰,諸葛亮一定會照料好馬謖。二來,諸葛亮是欣賞馬謖的才華的。在荊州時,兩人就經常討論謀略,兩人非常投機。三來,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勢必會啟用新人,那麼這個馬謖自然是重點對象了。所以劉備才會在如此緊要的場合叮囑諸葛亮切不可重用那個馬謖。



三、果不其然,諸葛亮主政後,立馬把馬謖從偏僻的越嶲郡調回成都作為參軍,兩人經常談論一整夜。而馬謖也並不是一點水平沒有,諸葛亮南征時,他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效果顯著。而諸葛亮也意欲重點培養馬謖,於是在首出祁山時力排眾議,命馬謖為先鋒。可惜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調度,擅作主張,兵敗街亭,使諸葛亮前功盡棄。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所言極是,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栽了大跟頭,只能揮淚斬馬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