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種禮節,大家都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但卻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導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一直以來都被各國所敬仰,其中尤以“禮”為著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關於禮的一系列觀點,時至今日慢慢發展成為一套系統的禮節體系。禮節在平常人家存在,在大戶人家甚至是皇家更是無處不在的,小編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這禮節體系中運用很廣泛的兩個字,而恰恰這兩個字在現今的電視劇中卻被曲解,從而使觀眾誤導了對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古代的一種禮節,大家都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但卻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相信大家從現今的古裝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在每一部劇中都或多或少的都會跟皇宮也就是所謂的朝廷扯上關係,自然而然也就都會體現出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就拿一個人去世的這件事來說,叫法都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

古代的一種禮節,大家都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但卻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處於基層的老百姓去世自然就是用咱們耳熟能詳的“卒”來形容了,如果是小小年紀就早亡的話,叫做“殤”,如果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或者方式以及地位去世的人,我們稱之為“殉”、“弒”等,而皇家人以及有身份的貴族來說用法就又大大不一樣了,根據《禮記·曲禮》中所述:“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此叫法最後演變到最後一個封建制王朝清朝的時候,皇帝皇后以及太后去世為“崩”,皇貴妃以下到嬪位以及皇子公主還有親王稱為“薨”。

一個小小的稱謂就有這麼大的學問,不由得我們不感嘆我們古人先輩的智慧了,他們很好地將禮法與權力結合在一起。不過前面那只是開胃菜,小編今天要說的重點在下文。

古代的一種禮節,大家都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但卻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我們都知道,不論四書五經亦或是三綱五常,都會講到尊卑有別,上下級的回應都是有明確規定的。這裡就又要講到影視劇了,大部分人還是通過古裝劇來了解古代的歷史,這樣比較直接方便,不過也確實只能如此,我們並未身處那個時代,又怎麼能真正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事呢?而影視劇也是按照古人留下的史書典籍來演繹的,大部分還是嚴格的按照古人的禮儀演繹的,比如臣子對皇帝的“遵旨、遵命”、宦婢對主子的“喳”。而小編要講的兩個字出自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唯唯諾諾。隨著史學文化發展的逐漸壯大,“唯”和“諾”這兩個字也漸漸地出現在了熒屏之上,相信大家都是有所瞭解的。這兩個字是秦漢時期回應對答時的詞語,起初兩個字皆為象聲詞,表示應答之聲。但是兩個字是有很明顯的區分的,根據《禮記》的相關記載,“諾”是用於尊者或者長輩對下級或者晚輩的應答,而“唯”則是指晚輩或者下級對長輩或者尊者的應答。

古代的一種禮節,大家都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但卻都被電視劇誤導了

清代著名文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豫部》中曾提到:“緩應曰諾,疾應曰唯”,意思就是說,諾是比較隨性甚至是不耐煩的一種回答,所以對於恭敬的人一定不可以用諾,也就是說諾多用於上對下或者平輩;而對於唯的用法要求則要比諾要嚴格多了,它基本都是用於下級對上級。而現今的影視劇中,唯和諾幾乎都用於了下級對上級的應答,這顯然是錯誤的。各位這下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