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种礼节,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

导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一直以来都被各国所敬仰,其中尤以“礼”为著称。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关于礼的一系列观点,时至今日慢慢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礼节体系。礼节在平常人家存在,在大户人家甚至是皇家更是无处不在的,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讲一讲这礼节体系中运用很广泛的两个字,而恰恰这两个字在现今的电视剧中却被曲解,从而使观众误导了对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古代的一种礼节,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

相信大家从现今的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在每一部剧中都或多或少的都会跟皇宫也就是所谓的朝廷扯上关系,自然而然也就都会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拿一个人去世的这件事来说,叫法都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

古代的一种礼节,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

处于基层的老百姓去世自然就是用咱们耳熟能详的“卒”来形容了,如果是小小年纪就早亡的话,叫做“殇”,如果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或者方式以及地位去世的人,我们称之为“殉”、“弑”等,而皇家人以及有身份的贵族来说用法就又大大不一样了,根据《礼记·曲礼》中所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此叫法最后演变到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清朝的时候,皇帝皇后以及太后去世为“崩”,皇贵妃以下到嫔位以及皇子公主还有亲王称为“薨”。

一个小小的称谓就有这么大的学问,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我们古人先辈的智慧了,他们很好地将礼法与权力结合在一起。不过前面那只是开胃菜,小编今天要说的重点在下文。

古代的一种礼节,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

我们都知道,不论四书五经亦或是三纲五常,都会讲到尊卑有别,上下级的回应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这里就又要讲到影视剧了,大部分人还是通过古装剧来了解古代的历史,这样比较直接方便,不过也确实只能如此,我们并未身处那个时代,又怎么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呢?而影视剧也是按照古人留下的史书典籍来演绎的,大部分还是严格的按照古人的礼仪演绎的,比如臣子对皇帝的“遵旨、遵命”、宦婢对主子的“喳”。而小编要讲的两个字出自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唯唯诺诺。随着史学文化发展的逐渐壮大,“唯”和“诺”这两个字也渐渐地出现在了荧屏之上,相信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这两个字是秦汉时期回应对答时的词语,起初两个字皆为象声词,表示应答之声。但是两个字是有很明显的区分的,根据《礼记》的相关记载,“诺”是用于尊者或者长辈对下级或者晚辈的应答,而“唯”则是指晚辈或者下级对长辈或者尊者的应答。

古代的一种礼节,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但却都被电视剧误导了

清代著名文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中曾提到:“缓应曰诺,疾应曰唯”,意思就是说,诺是比较随性甚至是不耐烦的一种回答,所以对于恭敬的人一定不可以用诺,也就是说诺多用于上对下或者平辈;而对于唯的用法要求则要比诺要严格多了,它基本都是用于下级对上级。而现今的影视剧中,唯和诺几乎都用于了下级对上级的应答,这显然是错误的。各位这下明白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