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吐蕃强盛时期不去占领恒河流域,而是专挑唐朝打,以至于占领了河西走廊?

yukiT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所建立的奴隶制王朝,是唐朝的劲敌之一。7世纪初,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羌、党项羌、嘉良夷等部落,使得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直接与唐朝接壤。之后,吐蕃与唐朝虽然进行过多次联姻,但最终为了争夺辽阔的安西地区(新疆),彼此反目成仇。

唐高宗李治虽然先后征调薛仁贵、李敬玄远征青海、讨伐吐蕃,但吐蕃聚众四十万相抗,又利用唐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的劣势,两次大败薛仁贵、李敬玄的军队。自此,吐蕃终于成为唐朝的强敌,揭开了与唐朝百年战争的序幕。唐时的吐蕃王朝之强,远非宋元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史称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除了与唐朝作战外,吐蕃也扩展到了南亚恒河流域。8世纪中叶时,吐蕃的赤松德赞即位,他与尼婆罗国(古尼泊尔)一道出兵讨伐北印度的摩揭陀国,并将一座吐蕃铁柱树立在印度加尔各答,向印度人炫耀战功。不过,吐蕃的主要战略依然是针对唐朝作战,而不是稳定经营恒河流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它的存在使得吐蕃不能全力往南亚扩张。吐蕃要经营恒河流域就要保持青藏高原与恒河流域的物资输送,必然要常年在高海拔的地区行军,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军队作战都非常困难。

其次,经营恒河流域要耗费巨大的物资和人力,以当时青藏高原的生产力水平而言难以为继。因此,吐蕃人对恒河流域诸国重在军事打击,而没有长期占领的意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赤松德赞在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唐朝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唐朝为了平乱,将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内调,这对吐蕃而言是绝对的进攻战机。与经营脆弱的恒河流域相比,东方的战略潜力和富裕程度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于是我们就看到,吐蕃趁安史之乱大举入侵唐朝,并结纳唐朝叛将仆固怀恩作为外援,将唐朝的河西地区攻陷。

“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陇右之地不复在手”。随后,吐蕃又用蚕食和包围的方式吞并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公元808年,最后一支驻守在西域的唐军被吐蕃歼灭,唐朝对西域(安西都护府)的控制终结。

唐宪宗元和15年(公元820年)

正是在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吐蕃王朝达到极盛,其疆域西起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帝国对峙;南至恒河流域北岸,与北印度诸国对峙;东至甘肃、四川,与唐朝、南诏王国分别对峙;北达天山南脉,与漠北的回鹘汗国对峙。


中外历史


吐蕃不去恒河流域有地理因素

严格地说:吐蕃在强盛时期,四周都有扩张,但能否经营的下那又是另一说,总体上看,吐蕃对恒河流域不感冒,从地理上看,翻越喜马拉雅山去印度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两地海拔差较高,气候也不适应,从地形上看,恒河流域与西藏地区海拔呈断崖式,完全是两个世界。


文化衔接因素

恒河流域是印欧语系,吐蕃与唐朝属于汉藏语系,尤其是青海和河西走廊之间文化黏连性较强,双方之间的冲突早在隋炀帝征服吐谷浑时就打下了基础,隋炀帝在河西走廊的焉支山搞了一场万国博览会,震撼西域各国,此举大大刺激了后来吐蕃的野心,一旦中原王朝失去控制,他们马上行动,西域诸国很快臣服,有了西域的跳板,敦煌大门很快敲开,接着河西走廊很快失控。


北斗地球


首先吐蕃占领过恒河流域,在吐蕃强盛时期,恒河流域的国家都对吐蕃称臣进贡,而吐蕃占领河西走廊是为了得到他梦寐以求的西域,在安史之乱,吐蕃才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进而占领了西域。

首先,吐蕃占领过恒河流域

第一次占领吐蕃是在公元648年。


第二次是,古代藏文史料《巴协》《白史》中确切记载了吐蕃在赤松德赞时期曾南征天竺,帅兵大举攻打占领了印度最强诸侯摩揭陀国,迫使摩揭陀国举国往东逃,吐蕃占领恒河的历史记载。但是这次占领印度,却没有记载吐蕃攻打天竺的原因。

这次攻打,印度地区的国家兵败如山倒,各个诸侯国君主臣服于吐蕃,并且上书吐蕃年年按期向吐蕃进贡。为了见证自己的功绩,为了证明我曾经来过,这里是我的土地,吐蕃人在恒河立了一块石碑,表示石碑以内是吐蕃的领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吐蕃人又立了一块铁柱,来纪念自己的战功,当然也成了吐蕃占领印度的见证。

在政治因素上,吐蕃两次入侵印度,印度北方诸国纷纷投降,吐蕃将整个北印度都纳入了势力范围。由于吐蕃人口不多,文化不发达,两地联系也不密切,加上各国都已经臣服,所以吐蕃没有直接占领印度的必要,只是将印度纳入了势力范围。

地理因素,落差8000米的恒河、气候宜人富庶的河西走廊

知道地里的一看下图就知道了,喜马拉雅山脉过去到恒河平原,几乎是断崖式的落差。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

大家都清楚,海拔高度超过6000米,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在如此海拔高度行军,困难以及成本都十分的高昂,喜马拉雅山山上终年积雪,连现代登山运动员都感到头疼,不要说古代的游牧民族骑兵,翻越喜马拉雅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更关键的是,翻过了喜马拉雅山,后勤补给如何保障。即使是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中,解放军曾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但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所以不得不撤军回国,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胜利。所以攻打恒河,军事成本是比较高昂的。

气候因素,印度的湿热气候不如河西走廊温和气候宜人

吐蕃人生活在高原,氧气稀薄而寒冷,在这种气候下生长的人,突然一下做如坐电梯一样瞬间来到6000米以下的印度恒河湿热气候环境,中间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吐蕃人容易发生醉氧以及不适应。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并不富庶,和唐朝相比,印度简直是乡村。

而从吐蕃到河西走廊,中途经过青海,地理海拔是逐步下降的,到了河西走廊后,吐蕃人经过逐步的缓冲,不会感到气候的不适应,更很少发生醉氧现象。最为重要的是,河西走廊是唐朝的养马之地,这个地方也是唐朝连通西域的咽喉。

河西走廊处于河谷之间,水资源丰富,草原茂盛,非常适合吐蕃人放牧,而且河西走廊的气候既不湿热,也比青藏高原气候宜人。

政治因素,唐帝国的威胁使得吐蕃无暇顾及恒河流域

唐朝建立初期,在吐蕃和唐朝之间还有一个国家叫——吐谷浑。唐太宗派侯君集灭地处青海的吐谷浑,吐谷浑从此成为了唐朝的藩属国。在地理政治上,吐谷浑的重要性远远比恒河的重要性要高。印度很难从恒河爬上6000米的高山打到吐蕃,但是唐军随时可以带领吐谷浑打到吐蕃

高仙芝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飞云堡之战,高仙芝带领唐军在海拔4600米以上,灭掉吐蕃守军,灭掉小勃律,然后高仙芝部下封长清灭掉了大勃律,吐蕃的两个大门口都被唐帝国占领了。

吐蕃开始和唐朝争夺西域。为了夺取西域,第一个选择就是占领河西走廊,这是唐朝连接西域咽喉。当然在唐朝稳定时期这是不可能的,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控制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控制了西域诸国。后期吐蕃趁安史之乱,夺取了河西走廊,才控制了西域。但是,在此之前——面对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吐蕃相当的痛苦。

在安西都护府和西藏交界处有个勃律国,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此地曾是唐朝和吐蕃反复拉锯之地,曾经克什米尔坐落着一个印度人国家,名字叫做勃律国。此地是青藏高原进出西域的重要关口。为了夺取西域,吐蕃总将勃律国作为进军基地。所以当时唐朝将勃律国作为必救的地区。

而后安史之乱,中原打乱,吐蕃趁机攻取了河西走廊,然后才控制了西域一段时间。


嘟嘟读读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气候原因:吐蕃人世居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而恒哥流域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简直就是适合人类生活气候的两个极端。对于早已适应高寒缺氧气候的吐蕃人来说,翻越落差8000的喜马拉雅山,突如其来的暖湿环境让吐蕃人难以承受,还可能会被染上各种热带疾病,大大降低军队战斗力。而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润泽了这片土地,温湿适宜的环境更适合于吐蕃人生存。

2.后勤原因:吐蕃攻打恒哥流域,需要跨过青藏高原,对于现代人来说,拥有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跨越喜马拉雅山大规模转运物资依旧是个难题,更不要说当时只能依靠人扛马驼了,因此,吐蕃大军攻打恒哥流域,后勤补给是一个难题。而河西走廊则不同,与青藏高原落差相对不大,交通相对便利,加之两地气候接近,更适用于吐蕃大军作战。

3.战略原因:当时的恒哥流域尚处于城邦混战阶段,农业等方面相比于富庶的中原地区较为落后,吐蕃虽占领过这一地区,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遂班师回朝。但河西走廊则不同,它扼守了大唐进出西域的咽喉,同时也是大唐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斩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进可夺取西域窥伺中原,退可据守青藏。


史海沉沙


谢谢邀请。我此前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现在把我的答案再重发一遍。

没有为什么,因为吐蕃去占领恒河流域了,只是占领失败而已。吐蕃强盛时向南正是天竺,基本也就是恒河流域。

吐蕃向天竺发展了吗?

先要特别说一下,从吐蕃到天竺,交通没想象的那么困难,甚至比从内地到西藏还要方便。喜马拉雅山有众多垭口,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翻越,尤其是自尼泊尔一路,而且从藏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来看,比受内地的影响强大多了,二者的文化交流一直没断过。

那到底向南发展了吗?发展了。


古代藏文史料《巴协》《白史》中确切记载了吐蕃在赤松德赞时期曾南征天竺,大举入侵印度最强诸侯摩揭陀国,摩揭陀国举国东逃,吐蕃立铁柱于恒河的事迹。

这发展结果如何?失败了,吐蕃并没有长期占有印度,而是劫掠一番撤退了。

为什么如此结果呢?原因如下:

第一,气候环境问题

这个可想而知,天竺相对于吐蕃本土的垂直地带差异太大了,两地海拔差距大、气温差距大、空气含氧量差距大,吐蕃人很难适应。相同的例子是,吐蕃曾经短暂占领长安13天,最后撤退,主要也是因为不能适应环境。

第二,吐蕃内部有问题

吐蕃的中央集权很差,吐蕃的核心领土青海地区长期被权臣把持,短暂占领的河西走廊、甘肃南部、云南、西域都被各种军阀、地头蛇掌握,吐蕃强盛时还能听命,一旦遇到变故就会摆脱吐蕃的控制。如南诏摆脱吐蕃臣属地位、河西走廊汉人反吐蕃重新归唐。所以吐蕃很难去长期占领天竺,它需要不断的经略本土。


第三,吐蕃外部也就是唐朝给了它便利条件

在吐蕃扩张时,占据青海的吐谷浑是唐的藩属国,唐朝扶持吐谷浑是为了稳定王畿关内道西边---陇右道的安定。吐蕃为了拓展势力,不可避免要和李唐发生军事冲突。

再加上安史之乱中,李唐调集西部军团东进勤王,西部地区成为真空地带。吐蕃很快的利用时机占领了河西、陇右近逼关内道。吐蕃占据陇右道后,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入侵关内可以说轻而易举。再加上关内本是西魏以来的核心区域,这里人口众多,吸引了吐蕃来此地掠夺人力资源。

有好地儿抢当然抢好地儿了,对吧。


胡笳胡谈


吐蕃王朝有三大原因没有去攻占恒河流域:(1)吐蕃王朝的军事,政治和文化势力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中北部和中东部。在西藏西部和南部,喜马拉雅山一带吐蕃王朝的统治力量薄弱。(2)吐蕃王朝的政权是政教合一,而下辖的权利机构,即奴隶主,他们拥有各方面的大部分权利,他们都是有利可图才为赞布(大王)卖命。当时东面的唐朝和北面的西域是最为繁荣富得出油的地方,是傻子都愿意向这两个方面发展。(3)印度方面,在那时已经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势力范围,加上吐蕃王朝真心想南下已经是徒劳的。


陵州橘


这其实是主要是地理位置及物流交通等因素制约的结果。1.青藏高原的南部,为高大俊峭的环形喜马拉雅山脉。山脉连绵且长年积雪,严重阻碍了人们的交流。因而,南部地区的人少达北部,北部地区的人也少有南下。2.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的物资交流,多与河西走廓的丝绸之路或四川盆地方向获取,毕竟这两处连接中原地带。3.在四川方向,中原势力强,而且有峻峭的横断山脉阻挡,而干旱苦寒的河西走廊,中原防守相对薄弱。因而,古时吐番当然从这方向进攻中原并猎取商家财物。


愤怒野虎


历史上入侵印度一般是从中亚地区阿富汗一代南下,从贵霜帝国,到古尔苏丹国,到莫卧尔帝国,都是如此。这大概也是交通后勤,气候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结果。所以吐蕃如果想大规模入侵印度并长久经营的话,中亚是必争之地。吐蕃在中亚地区先后面临唐朝和阿拉伯两个强大对手,在西域还面临唐朝的盟友回纥,即使在安史之乱后也无法占据中亚,自然无法入侵印度。即使真能翻越喜马拉雅山入侵印度,也容易遭到对手来自中亚的打击,无法立足,属于费力不讨好。


開元通寳


我觉得是气候差异太大导致吐蕃不喜欢南下!其实在满清时候,以藏人为主的清军统治过现在的尼泊尔,克什米尔和印度西北部地区。吐蕃人不喜欢印度,主要因为气温差异太大导致身体没法适应,没法对付热带疾病!西藏平均气温在10多℃,而恒哥平原高达30℃,并且海拔落差接近4000米(和日喀则比较),一般人很难适应。而北上东进,海拔是逐渐降低,而气温差异不大,吐蕃人身体很容易适应。再有就是大唐帝国是块大肥肉,吐蕃当然想来抢劫!


黑日oldboy


那边的人长得更黑,玩笑的。主要是往南路不好走,喜马拉雅山挡着,有那么几个走廊可以过去,去了也抢不着啥东东。对,主要是抢不着,吐蕃当时的境界还达不到建立一个宏大帝国的程度,到哪儿图的都是抢掠。所以,一直对抢劫唐朝的甜头念念不忘,也戒不掉了。最后的最后,自己没能耐抢了,干脆就归附中央帝国吧,免得我惦记你、你惦记我,冤家成一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可气的是阿三历史成绩太差,没怎么往中华发展,要不然,嘿嘿,你就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