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这本书是作者利皮卡·佩拉汗在耶路撒冷生活的记录。

其中涉及到了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与朋友、与爱人、与工作等等之间的冲突。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耶路撒冷历来是一个宗教圣地,也是近几年来的争议之地。

Lipika原本在英国的BBC工作,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她已经取得了BBC的终生职位,她跟耶路撒冷的渊源完全开始于她的丈夫Leo。

Lipika来自于靠近印度的孟加拉边界,是一个无宗教人士,她的丈夫是犹太人,他们在英国相识相爱。由于中东冲突,Leo作为犹太人希望回到耶路撒冷为和平作出一份贡献,Lipika办理了停薪留职,两人带着两个孩子前往了耶路撒冷。

本书的故事发展一条是明线:Lipika的生活,与Leo的感情;另一条是暗线:中东地区,或者说是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影响。从书里不仅能看到Lipika作为异乡人如何慢慢了解和融入耶路撒冷的生活、她与Leo的感情一波三折,更能看到的是中东地区关于宗教、地域和政治之间紧张的关系。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在爱情之初,Lipika与Leo两个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宗教的不一样会埋下什么隐患,在儿子出生后,这些早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形才开始出现。Lipika没有“转化”,虽然尽可能按照犹太人的“规矩”生活,但还是有很多犹太的规矩让Lipika疲于应付。曾经Leo就因为Lipika在犹太的禁食日里吃东西和在赎罪日工作而十分生气,一想到自己的儿子不属于犹太人就很难受(犹太教义里子女跟随母亲的宗教,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则子女属于犹太人),但Lipika觉得自己已经妥协了很多,比如接受让自己的儿子实行割礼等等。这些小的冲突在去耶路撒冷之前还没有导致Lipika和Leo两个人较大的裂痕,但这些都是日后两人观念迥异的伏笔。

Lipika跟随英国犹太丈夫Leo来到耶路撒冷,让她对他们之前的爱情、宗教以及中东冲突有了重新的认识。

也为我们揭开了耶路撒冷神秘的面纱.....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1.

Lipika与Leo在耶路撒冷有了第三个宝宝,在选择诊所时,Lipika决定选择耶路撒冷当地熟悉的医生,而不去热门的伯利恒(耶稣诞生地)。Lipika熟悉的那位医生是一位犹太移民(从其他国家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Leo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是变相支持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而且他还担心孩子的护照上出生地为耶路撒冷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Lipika却没有从政治或者宗教的角度考虑,她作为母亲,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医师。也是因为Lipika本身对于各种宗教的禁锢比较反感,她来自于孟加拉和印度边界,她童年就受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错综复杂的影响,所以她的内心希望表达自己是“自由”的。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2.

耶路撒冷原本是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城市,被以色列占领后,他们匆匆离去,屋子后被安排给以色列人民居住。

巴勒斯坦人可以通过申请证件来以色列居住、工作、旅行,但是身份仍比较敏感。

其中Lipika就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住在耶路撒冷一处屋子的主人被迫离开了耶路撒冷,她一直在争取讨回自己家族的豪宅。她也常常回自己的原屋子外看着,新屋主甚至要报警。

耶路撒冷的“前任居民”对自己的屋子有很深的感情,却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很多巴勒斯坦人的现状,他们还在抗争着、控诉着。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这些房子就是见证这段近代史的“活幽灵”,巴勒斯坦人被“赶走”,全世界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被接纳住下来。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从世界各地“归国”,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历来的“圣地”;而巴勒斯坦人则认为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把耶路撒冷从他们手中掠夺过去。

这就是Lipika生活在的耶路撒冷的政治背景。

3.

虽然以色列人大部分说阿拉伯语,其中除了巴勒斯坦人,还有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但是在以色列,对待阿拉伯语的态度更多是不屑一顾,他们鼓励说希伯来语,也把希伯来语作为一个“通行证”。

重要的是,耶路撒冷除了以色列人,仍然有很多巴勒斯坦人居住,学校也有些是兼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那么在处理一些节日的时候都非常谨慎。比如以色列的“独立日”,在巴勒斯坦人眼中是“灾难日”,在那一天,超过七十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Lipika在以色列出生的女儿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会了用宗教把自己的朋友们分类,这在无宗教的Lipika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

同样的,Lipika的儿子也因为自己的名字被认为是犹太人,而在巴勒斯坦的朋友中间被嘲笑。

这是Lipika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宗教背景。

4.

Lipika在耶路撒冷的居住一段时间后,对于儿女们处于的环境(宗教环境有时会让她无所适从),也不满意丈夫Leo仍然忙于工作疏忽家庭。在六年前,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他们为了Leo的工作居住在摩洛哥,后来Lipika独自带着孩子回到英国,有自己的朋友和事业。但这一次,Lipika不想历史重演,她不希望独自回到英国。

Leo家庭稳定,所以他可以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但Lipika因为童年时期并不太幸福稳定的家庭,所以此时特别渴望有家庭的温暖。这种理想和Leo的理想有一些冲突。此时Lipika已经结交了一位朋友,但Leo却认为这位朋友在唆使Lipika离开他。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两个人的关系日益冷淡起来,Lipika也希望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让自己解脱出来。于是在以色列BBC谋求了一份工作,为此甚至放弃了英国BBC的终生职位(如果不放弃那边的终生职位,就无法为以色列BBC工作)。

5.

又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搬到了加沙,Leo认为的“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共享一片安宁”的地方。

Lipika认为自己与丈夫几乎成了“同居的陌生人”,他们两个的关系越来越冷淡。直至一天,他们甚至动手了。

Lipika的“跟随”还是没能保住这个家庭,他们最终分居了。

在这几年里,Lipika不甘心做等待丈夫归来的“小女人”,她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自己的事业,跟丈夫一起养育三个孩子。但是Leo的理想则是奋斗在中东冲突的前线,与各个机构和政府斡旋协商,以达到这个地区的和平。虽然Lipika努力适应这个宗教和政治错综复杂的现状中,但是她的无宗教信仰还是让她无法完全理解Leo,而Leo的成长经历让他也无法得知Lipika渴望一个温暖的家庭的强烈愿望。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6.

Lipika在书中还提到了她另外两个朋友的故事。菲妲和塔玛曾经是好朋友,菲妲是巴勒斯坦人,要住在以色列就需要通过法官决议等一系列手续,而塔玛是她的律师,是以色列人。

两个人的内心都觉得塔玛是亏欠菲妲的,即使塔玛为菲妲打官司,给她提供住所。因为她们的内心都可能认为巴勒斯坦人是被驱离的吧。

两个人最终关系破裂,因为菲妲发现塔玛跟自己的前男友在谈恋爱。菲妲并不是多么爱那个前男友,而是前男友也是以色列人,塔玛跟他的爱情是没有很多障碍的,而菲妲却遭受着不公平,连留在以色列都需要被审查。

对此,塔玛也没有别的办法。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最终菲妲决定回到巴勒斯坦生活,塔玛去其他国家攻读博士学位。她们,和Lipika,就像居住在以色列的其他人一样,无法改变目前的现状,只能承受这些冲突带来的结果。

7.

在分居一段时间后,Lipika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在以色列的纪录片并且获得成功,与Leo的关系也逐渐缓和起来,再次住在了一起。

原本以为这是两个人幸福生活的全部,但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他们有了第四个宝宝,却因为宝宝发育的问题而流产。Lipika在悲伤之际还遇到了在以色列海关的为难,让她情绪崩溃。

这些脆弱的时期,让Lipika更加渴望得到Leo的照顾和关心。在一个气氛很好的夜晚,两个人共进晚餐,却因为Leo要忙于工作而中止。Lipika非常伤心,在酒吧买醉,而Leo则独自回家工作了。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等到Lipika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他们认为跟Lipika共同饮酒的制片人性侵了Lipika,因为她被发现赤身裸体在制片人的床上。而且是Leo找到了她。

制片人说是Lipika当时呕吐在身上,所以他给她浇了几桶冷水,然后把她送进了被窝。医院也检查Lipika并未遭到性侵。但是这件事情给Leo和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心理医生的连续治疗下,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到更坏,但也回不到从前了。

8.

他们后来搬到了叶明莫什,Leo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工作。而Lipika在经历过这么多之后,也慢慢理解了Leo内心的信仰,对宗教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开始逐渐理解他。

两个人找到了彼此的和平。Leo通过在阿拉伯世界解决冲突找到自己内心的和平,Lipika则用心书写了这本书,这段故事来找到自己的和平,不再自怨自艾。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耶路撒冷的告白》,作者:利皮卡·佩拉汗

这本书既是Lipika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回忆录,描写了她跟丈夫Leo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追求上的差异、两个人之间的爱以外,也用一个异乡人的角度勾勒了以色列生活的宗教、政治背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

都需要看的远一点,更远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