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發現至今,為什麼科研人員始終不敢挖?引人深思

時至今日,許多人對考古仍不能正確的看待,甚至把考古等同挖墓,考古是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新的和補充歷史文獻中的疏漏,對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秦始皇陵發現至今,為什麼科研人員始終不敢挖?引人深思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陵墓都要挖,也不是所有的陵墓都值得去挖掘發現,如清朝皇陵,由於文字記載較為充足,所以一般不考慮挖掘,因為清朝文字記載足夠研究之用。

再如目前最為神秘的秦始皇陵,儘管知道其所在位置,卻一直是按兵不動的,跟清朝皇陵相比,任何一座兩千年前的皇陵都更具挖掘價值,更別說是秦始皇陵了。

可是為什麼不挖呢?如果換成盜墓賊,在具體盜挖條件的情況下,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去盜墓,挖出寶貝賣錢,可是在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乃至其它學科的專家面前,秦始皇陵整體是一個寶貝。

並非只有裡面的金銀玉器才是寶貝,自從1971年偶然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以來,在宏偉的兵馬俑的震撼下,世人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發掘充滿期待,然而40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動工挖掘。

以至於外界議論紛紛,說是考古專家和科研人員不敢挖掘秦始皇陵,很顯然並非如此,因為在考古專家和其他科研人員眼中,挖掘不是最終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對其進行保護。


秦始皇陵發現至今,為什麼科研人員始終不敢挖?引人深思


正如人們說的“愛花不摘花”,就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來看,在發現之初兵馬俑都是有色彩的,而不是如今所見的單調的泥土色,不過在出土之初的十幾秒裡,兵馬俑的顏色都剝落了。

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氧化造成的,也可能是其它不為人知的原因,在這一點上就說明目前我們的科技水平不夠高,能滿足挖掘手段,卻不能滿足挖掘後的目的,也就是不能保護。

這樣一來就沒有挖掘的意義了,試想如果挖掘出的文物,都被氧化了,如馬王堆出土的藕湯一樣,稍微一震動,兩千年前的藕片就消失不見了,這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中國目前主動挖掘的皇陵是明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墓,在挖掘的過程中也同樣遇到了氧化問題,龍袍和一些絲織品跟新鮮空氣接觸之後,瞬間發生化學反應,幾乎被毀。

從這些事例來看,這是一種教訓,如果挖的不是定陵,而是秦始皇陵,那麼秦始皇陵會不會有發生這樣的事呢?在秦朝時期,大多文字是寫在竹簡或是布上的,尤其是重要的文字記載,一般是布上。


秦始皇陵發現至今,為什麼科研人員始終不敢挖?引人深思


一旦這些有文字記載的布料遭到氧化,後果是無法彌補,此外其它珍寶也是如此,歸根結底,挖掘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保護這些文物,如果不挖是最好的保護,那就堅持決不去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