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我們應該怎麼辦?

一、孩子的年齡,決定採取的方式

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處理方式也大相徑庭。三四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力增強,玩具被人搶走,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要回來。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歲的孩子身上,期望他把玩具要回來就不現實了。所以,3歲以前的孩子,父母不能期望孩子自己解決,必須起主導作用。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我們應該怎麼辦?

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

孩子被欺負、玩具被搶之後,首先要與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內心是傷心的、委屈的、憤怒的還是不安的?然後讓孩子明白,父母在關愛他,當他們遇到危險時,父母會第一時間出來保護他。比如毛豆的玩具被搶走了,他難過的大哭起來,我就蹲下身,與他平齊,看著他的眼睛,說:“你的玩具被人搶走了,你一定很難過吧。”毛豆把頭埋在我的臂彎裡蹭來蹭去,一會情緒就平復了。3歲以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機,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會保護他。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我們應該怎麼辦?

三、被搶的玩具要回來,打人的行為要制止

孩子搶了別人的東西,我們予以制止,可是如果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卻不要回來,對守規矩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會深深困惑:“為什麼我不可以搶玩具,他卻可以?”所以,我會對搶玩具的孩子和顏悅色的說:“請你把玩具還回來,好不好?”一般都會得到對方的支持,毛豆從我的行為中也會進一步強化“搶別人東西是不對的”這種觀念。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我們應該怎麼辦?

小區大媽看到就會說了,“毛豆媽,不要太小氣了,讓別人玩玩又怎麼了!”我心裡就呵呵呵呵數聲,該怎麼做就怎麼做。3歲以前的孩子連物體所有權的概念都很模糊,更不懂“小氣”這種道德範疇的詞彙。3歲以前的孩子,規則的一致性永遠最重要。無論誰搶了玩具,都要還回來。

四、遠離那些欺負人的孩子

過年和親戚聚餐,一個孩子對毛豆非常感興趣,總是拽毛豆衣服想絆倒他,我制止了兩次都無效。我冷靜觀察了一會兒,推測這個孩子應該是隔代教育的,看護他的老人只懂溺愛,不懂界限和規則。我就抱著毛豆到餐廳的大堂裡玩,遠離了觸發環境。

3歲以下的孩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為他選擇一個安全、積極影響的環境非常重要。身處暴力環境會學得以暴制暴,身處無規矩的環境就學不會約束自己。如果你的鄰居有經常打人和發脾氣的孩子,要遠離他們。孟母三遷的故事是有科學依據的。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我們應該怎麼辦?

五、絕不可以以暴制暴

孩子被欺負,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打回去!”這是行不通的。

首先,孩子長大後,兒時大人教導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會成為他們處理事情的基礎。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不講理、愛打人的人吧?

其次,3歲以下的孩子,其實不懂打人的含義,基本都是模仿動畫片或者家長打他,他就打別人。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之間簡單無心的矛盾升級。所以,堅決不可以打回去。

另外,還有的媽媽擔心,玩具被搶走自己的孩子甚至還會主動遞玩具,能說明孩子太懦弱嗎?以後受欺負怎麼辦?

媽媽多慮了,不是的,可能是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溫和。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物權”的概念,並不知道玩具是自己的。 等大一些了,語言表達能力強了,加上父母的示範和引導,就不會這樣做了。無需擔心長大會受欺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